公安院校开设警务监督课程的思考

时间:2022-08-14 10:38:08

公安院校开设警务监督课程的思考

摘 要:开设警务监督课程有利于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改善警务环境,推动民主法治的进程。由于开设警务监督课程可从监督实践中汲取智慧,并在相关专业、课程和师资的支撑下,使该课程的普及更具可行性。基于学科建设和指导实践的需要,该课程应关注警务监督的目的、原则、主体、客体、手段和绩效等问题,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适用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应在遵循课程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组织相关人员联合编写教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全面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警务监督课程;重要性;可行性;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35-03

一、开设警务监督课程的重要性

1加强公安队伍建设

公安机关承载着重大的政治和社会的责任。而警务监督以其独特的机制发挥着如下两大功能:一方面来自公安机关之外的警务监督会在法律、纪律和道德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促使公安机关借鉴监督主体的智慧,强化警察的法治意识和纪律观念,为队伍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和理念基础;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在关注和回应监督主体诉求的基础上,自然会不断检视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改变其对既有制度的路径依赖,加强和完善制度创新,在动真碰硬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警务活动的规范性。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警务监督,在队伍建设中充分利用相关的制度资源,提升警察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和道德境界,使其消除畏惧心理,进而从根本上回应国家和社会的期待。显然,通过开设警务监督课程,提高学生接受监督的意识,从制度角色和社会角色两个方面提升其从事公安工作的基本素质,为公安机关输送观念新、能力强的新生力量,从而不断提升警务效能以回应各方诉求,体现警察的现实价值,发挥该课程在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改善警务环境

市场经济在催生竞争和效率的同时,也难免滋生拜金主义和高消费等现象。受其影响,同样具有自利性的监督主体往往忽视了警务监督的真正目的,以不适当、不合法的诉求挤占警察正常的警务空间,违背了警务监督的初衷。受其影响,监督客体也出现了不敢作为或恣意妄为的异化行为。如果说不当不法的监督行为必然导致警察缩手缩脚,难以体现警察和警务活动的现实价值,那么不当不法的警务活动不仅违背了制度规定,而且败坏了警察的社会声誉和职业形象,与国家和社会的期待背道而驰。这样,被异化了的监督行为必然会使警务环境进一步恶化,甚至以其难以改变的惯性,蔓延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滞缓了民主法治的进程。显然,面对上述现象,公安院校应通过警务监督课程向学生灌输和普及规范的监督理念,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使其作为一种新生力量,持续推动公安机关完善各项制度,改善警务习惯,净化警务环境。与此同时,随着课程教学的普及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还可以利用现代传媒广泛宣传相关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主张,引导公众认识并尊重警务规律,在理性监督中改善警民关系,进而创设良好的警务环境。

3推动民主法治的进程

在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公众的长期博弈中,国家和政府的权力逐渐受到制约,社会和公众的终极地位则在理论和制度两个层面日益得到确认,民主法治也因此成为体现和捍卫这一地位的理念基础。在此背景下,作为警察同样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岗位职能,通过警务活动与公众展开积极的互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但是,公众所具有的法定公民资格并不意味着他们具有相应的政治素质,其中一些人仍然延续了权利意识淡薄的传统,而更多的人则在义务意识缺失的情况下放纵权利意识。同样,警察的制度角色也难以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其所担当的社会角色更难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这样,置身于警务监督中的警民都难以准确定位和规范自身的行为,普遍存在着放任权力(权利)、推卸责任(义务)的冲动。警务监督因而只能逆水行舟,并在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检验和提升公民素质的现实平台。这样,开设警务监督课程不仅能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监督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培养其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提升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能引导监督主体正确行使警务监督的权力,自觉履行尊重警察和支持警务活动的责任(义务),进而从公安教育的视角促进警务监督制度的完善,推动民主法治的进程。

二、开设警务监督课程的可行性

1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离不开实践的迫切需求,警务监督课程也不例外。警务监督和公安工作如影随形,自然也要随着后者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体制机制。这样,在公安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警务监督自然也要超越主要依靠经验行事的传统,积极探索其应然状态,并以此不断提升公安工作的高度、视野和境界。这就意味着,警务监督在继续从实践中汲取智慧的同时,更应当从理论层面探索其内在机制和基本规律,为促进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公安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在对公安工作予以全新期待的同时,也对警务监督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日益规范的要求。这样,在实践推动下不断发展的警务监督理论不仅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和纠正公安工作中存在的偏差,而且为公安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就此意义而言,加大警务监督理论研究的力度,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公安工作的保障机制,在为公安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新观念、新思路的同时,警务监督课程自身也因此获得了持久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其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无疑是对这一发展态势的巩固和提升。

2从监督实践中汲取智慧

在民主法治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警察作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利益的保障者,自然会成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对象。各种监督力量在此过程中的表现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既有在不当不法的监督行为面前逆来顺受的隐忍,又有仅为一己之私自我放纵的恣意,而且后者大有渐成主流之势。虽然上述现象难以提升警务监督的规范性,甚至明显背离了警务监督的目的,但却为警务监督课程建设提供了鲜活的研究个案和分析材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颇具价值的理论启示。在此背景下,公安院校开设警务监督课程,不仅可以引导师生重视和关注监督实践,还可以利用本行业的共享资源,加大公安院校与实战部门的沟通,将生动丰富的监督实践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加大实践经验理论化的力度,充分发挥实践智慧的积极作用,甚至可以将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监督人员聘任到师资队伍中,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样,从监督实践中汲取智慧,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促进公安院校和实战部门的共同发展。

3具有相关专业、课程和师资的支撑

在公众普遍成为监督主体或潜在的监督力量的今天,全体警察的所有职务行为乃至一些明显有违制度规定的个人行为,也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公众的监督视线。由于警察的所作所为必然涉及到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警务监督的相关理论也因此不同程度地散见于许多学科和专业之中。在此背景下,为了分析监督实践中的各种现象,探索其内在的规律,我们不仅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必然涉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以及公安学中的治安学、侦查学等专业知识,其中的大部分课程则从不同的角度直接反映警务监督的有关内容,因而能够从不同角度为其提供理论支撑。此外,虽然各地公安院校在办学时间、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其在学科和专业上的长期积累,自然具有了相关的师资储备和相应的科研成果。这样,在公安学一级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撑下,对这些相对独立的课程和师资进行有机整合,不仅能形成一门新兴课程,有效改变警务监督理论较为分散的现状,从公安学基础理论中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而且能将分散的个人之力凝聚为相对集中的研究力量,有力推动警务监督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加强了警务监督课程的建设。

三、警务监督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就其内在逻辑而言,警务监督课程应从分析警察权运行的特点入手,突出警务监督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依次分析警务监督的目的、原则、主体、客体、手段、绩效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警务监督课程的基本原理,充分挖掘该课程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一,分析警务监督课程的支撑理论。本部分应从国家起源入手,论证警察和国家之间的相生相伴关系,分析警察权运行的广泛性、深入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警务监督的内涵和外延,探讨警务监督课程的理论依据,从而为后续教学内容设定逻辑起点,做好理论铺垫。

第二,讲授警务监督的目的。通过分析警务异化行为产生的原因,说明规范警务活动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指出,作为警务活动依据的法律法规制定的真正目的仍在于社会利益,只有在规范警务活动的基础上强调服务社会的诉求,才能体现警务监督的终极价值。这样,从最低和最高两个层面分析警务监督的目的,能够为构建完整的授课体系奠定基础。

第三,讲授警务监督的原则。现有研究成果往往孤立地强调具体原则,难以协调各原则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本部分在依照其内在逻辑重置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应着重讲授总体原则的重要性、确立的依据、辩证关系及其实现路径,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警务监督课程的认识。

第四,讲授监督主体的应有表现。考虑到体制内外两种力量不尽相同的监督动机和机制,本部分对监督主体进行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划分。在此基础上,着重讲授不同主体实施监督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保障,并结合其在监督实践中的表现,探讨其权力和责任(义务)平衡的意义和路径。

第五,讲授警察的积极作为。没有身为监督客体的警察的规范表现,监督活动以及相应的投入就无法发挥作用,监督的目的也就无从实现。因此,该部分在分析警察双重身份的基础上,应着重强调警察要在权力和责任(义务)的统一中接受监督,并规范自身的言行,从而实现警务监督的目的,体现警务活动的政治和社会的意义。

第六,讲授警务监督的主要手段。基于监督主体的不同诉求应采取诉诸法律和道德谴责两种手段,因而本部分应准确界定警务监督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讲解依法监督和以德监督的现实路径。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这两种手段的各自局限,强调它们应在并存和互补中形成合力。

第七,讲授警务监督的绩效评价。从目的到手段的逻辑演绎和系统讲授仍不足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还需要从监督效果的视角分析警务监督的绩效,以丰富和完善教学的内容。就警察和公众的关系而言,绩效体系应按照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顺序予以强调,以确保监督目的的最终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监督实践中的生动个案,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相应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警务监督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以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在实践智慧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作用下,必然会形成较为完整的授课体系,其中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四、开设警务监督课程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正如公安学明显滞后于其他学科一样,警务监督理论在公安学中也未能像其他理论那样受到足够的重视,其研究成果明显偏少,现存的为数不多的论文和数量更少的著作也多为事实描述或经验总结,缺乏对警务监督应然状态的研究。显然,这一现状不仅无助于解释和指导不断深化的监督实践,而且难以为该课程提供成熟的理论支撑和学术引领,更遑论实现课程设置的目的。为此,公安院校应针对这一现状,加强对科研力量的整合,在科研团队建设、基金项目设立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加大警务监督理论研究的组稿力度,以凝聚更多的科研力量,产出更高层次的系列研究成果,进而持续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此外,公安院校还应密切联系实战部门,主动关注和积极回应监督实践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使之转化为理论研究和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而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成果指导警务监督实践。

2组织相关人员联合编写教材

编写一本博采众长的教材既是课程设置的先决条件,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成果。相对于公安学的其他专业课程,各地公安院校尚未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警务监督教学和研究的团队,更缺少一本涵盖基本教学内容的教材。即使在一些已开设该课程的学校,由于修课人数有限,通常也只能采用编写讲义的方式开展教学,因而不可避免地滞缓了课程和教材建设的进程,制约了课堂教学和研究的质量。事实上,北京、江苏、山东、福建等地的公安院校都拥有一支长期从事警务监督理论研究的师资力量,而且还出版或发表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系列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下,对于个别学校和教师来说难以完成的教材编写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以这批研究力量为主体联合编写教材,即使在部分公安院校和部分专业进行使用,也能在加强学科专业和教学团队建设、指导监督实践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积累的成功经验还能够为不断完善教材建设提供有益借鉴。这样,随着教材编写的日益成熟,在更多院校和更多专业中开设警务监督课程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与所有课程一样,警务监督课程的建设也要遵循警务监督的内在规律,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将警务监督课程的建设提升至理论高度,并不意味着该课程因此可以满足甚至沉溺于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理念的灌输,不再关注其与监督实践的密切联系。事实上,该课程鲜明的实践导向决定了其建设成果不仅要考量其理论特质,更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以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加强教学内容和监督实践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无疑是深化教学改革、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和现实路径。因而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强化实践教学,如在课堂上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或邀请实战教官传授实践经验,或开展多样化的模拟演练,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校园警容风纪的督察,还可以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到实战部门进行专题见习或调研,并将这些实践活动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样,所学、所思和所见、所做相结合,加强监督实践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汇聚和升华了监督实践的智慧,自然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细燕关于公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公安教育,2011(12)

[2]杨笑红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内容与学科建设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09(6)

[3]段林萍发展公安监督学科的设想[J].公安教育,2002(11).

上一篇:谈建构主义理论观照下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下一篇: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基础学科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