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应急文化构建研究

时间:2022-10-16 04:58:44

公安院校应急文化构建研究

摘 要:应急文化是公安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动态性、自组织性、全过程性的特征和外在表象层、内在价值观层、潜在假设层的结构层次。按照以人为本、普遍、长效的原则,可以通过注重应急宣传、教育、演练,完善应急预案、体制、机制,强调应急排查、监测、预警,加强应急交流、合作、协同等路径培育公安院校应急文化。

关键词:公安院校 高校 应急文化 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60-03

一、引言

随着国内外各类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特别是2008年11月14日造成4名学生死亡的上海商学院火灾事故和2014年5月23日致使7死13伤的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枪击事件后,如何有效应对形式多样的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我国高校亟待研究的共同课题。在此背景下,人民警察作为国家应急队伍的重要组成单元,公安类院校不仅要提升校内应急管理水平,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学习工作秩序安定,更要为校外输出高素质的应急人才,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应急能力。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制约和决定着团体或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应急文化亦是如此,从心理、制度、行为三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应急机制的运行与应急体制的效率,并体现着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与应急能力的高低。良好的应急文化有助于提高个体危机意识与反应能力,并最终提升组织整体的应急协同性。因此,应急文化的培育是公安院校构建应急管理体系过程中不可规避的关键环节。

二、应急文化内涵

应急文化是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管理的相互作用在意识形态和行为规律方面的综合反映。应急文化是具有复杂性的动态非平衡系统,其中包含物质、精神等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通过自组织形成有序稳定结构,并不断与外部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成为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文化基础。

(一)应急文化的特征

1.公共性

一方面,公安院校有责任保证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培育应急文化,提高在校人员尤其是学生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公安院校是学生完成警察职业化的主要环节,因此公安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而且还有义务在学校期间养成比常人更敏锐的应急意识,并掌握比常人更扎实的应急技能,能够在今后公安工作中面临突发事件时,有能力维护国家、社会、公民的切身利益。

2.动态性

近年来,校园突发事件的形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校园卫生事件由单一的食物中毒转为SARS、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与食物中毒并发,加之受国内外恐怖活动与个人极端行为频发的影响,公安院校反恐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公安院校要相应地变革原有的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应急处置方式方法、更新应急意识,以适应突发事件的动态变化。作为应急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应急文化也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迁,指导应急体系其他方面的优化升级。

3.自组织性

根据协同理论,应急文化是由应急意识、应急心理、应急机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行为、应急物资等构成的复杂系统。在应急文化系统中,各子系统受到外部环境强化或者弱化的影响,会自发调整相互之间的结构与功能,使应急文化系统从混沌走向有序,并产生应急文化的协同效应。

4.全过程性

在以往的公安院校应急管理实践中,暴露出了重处置而轻预防的问题。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具有全过程性,是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面管理。因而应急文化也具有全过程性,公安院校在突发事件来临之前要做好编制预案、组织演练、储备物资等应急准备工作,在事发和事中阶段肩负着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处置等任务,在事后还要做到快速恢复校园秩序、防止次生衍生灾害、合理救助补偿等。

(二)应急文化结构

如上文所述,应急文化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层次结构。借鉴美国组织文化学家艾德佳・沙因的文化层次模型,应急文化可分为外在、内在、潜在三个结构层次(图1)。

图1 应急文化结构层次

1.外在表象层

外在表象层是应急文化最直观、最具体的部分,直接指导公安院校师生应急管理活动的行为方式。应急文化的外在表象层包括公安院校的应急培训、应急宣传、应急演练、应急物资、避难场所、应急逃生标识、校园安防系统等一切涉及应急管理的物质条件。应急文化的表象层是价值观层的外化,是应急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应急文化三个层次中最容易构建的部分。

2.内在价值观层

应急文化的内在价值观层是潜在假设层的制度化、规则化的体现,是公安院校应急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规定了各应急主体行为活动的边界,主要包含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三个方面。应急预案确定了应急管理活动的方式、安排,应急体制建立了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应急机制确保了各项应急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三者构成了应急文化发挥效用的制度保障。

3.潜在假设层

如果将应急文化的结构层次比喻成人体构造,那么表象层就是人体的血肉,价值观层是骨骼,假设层就是神经系统,从根本上决定了应急文化的本质属性。潜在假设层由危机意识和思维方式组成,是应急文化系统的内核,是应急物质条件与应急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

三、公安院校应急文化构建原则

应急文化体现着公安院校应急管理的核心价值观,优秀的应急文化是建立完善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得力辅弼,是培育高水平应急人才的温床。构建公安院校应急文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应急文化应该是人本的文化。公安院校的应急管理理念均要以保护在校师生生命安全为核心,开展任何应急活动均要以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公安院校必须向学生灌输人本思想,使其在学校就形成起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警务工作中践行这一原则。

(二)普遍原则

突发事件具有公共性,其危害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因此,应急文化要指导影响公安院校所有人员的应急行为。应急教育、宣传、培训、演练等活动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确保全部师生都树立起应急意识,以防范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三)长效原则

文化是根植于人的心里的,需要长时间的培育与养成,应急文化的构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公安院校要把应急文化建设放到中长期学校发展规划中,把应急文化建设寓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将应急文化建设视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四、公安院校应急文化培育路径

(一)注重应急宣传、教育、演练,提高师生应急意识与技能

应急文化的培育不能放任自由,应该由公安院校主导。学校要将培养相关应急技能设为学生的必修课,使其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水平以达到警务工作的要求,同时将火灾、极端天气、地震、恐怖事件等应急演练常态化,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救互救能力。此外,公安院校还应该通过印发应急逃生手册、粘贴安全标识、建立应急宣传网站、制作视频资料等形式向师生传播应急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应急意识。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制、机制,构建应急文化制度体系

首先,公安院校要参照突发公共事件国家总体预案及考虑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学校的应急预案,为学校的应急活动提供计划保障;其次,公安院校在原有部门机构的基础上组建单独的应急管理体制,搭建学校的应急管理运行的框架,为学校的应急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再次,公安院校还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协调各部门之间、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校的应急活动提供程序保障。

(三)强调应急排查、监测、预警,获取应急管理主动权

及时发现危机隐患是有效应对的前提条件,公安院校要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察觉不稳定苗头立即予以解决处理,实现校园管理风险关口前移。同时,还要重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维护,全面准确地掌握校园情况。此外,公安院校可以搭建微信公共账号、校园广播、手机短信等多渠道多角度的预警信息平台,确保所有师生在突发事件来临之时能够快速无误地接收到预警信息。

(四)加强应急交流、合作、协同,融入社会大应急文化环境

公安院校要清醒认识到校园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社会整体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校园应急文化也要融入社会大应急文化环境,与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公安院校可以配合“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等国家应急主题日在校外展开应急知识技能的宣传活动,利用自身的公安属性向公众传播应急常识。公安院校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与政府、企业、其他大学等单位积极开展应急技术的研发项目,促进应急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公安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眭依凡.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2]韩传峰,赵苏爽,刘兴华.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培育应急文化[J]. 中国应急管理,2014,(6).

[3][美]埃德加・H・沙因.朱明伟,罗丽萍译.企业文化与领导[M].北京:友谊出版公司,1981.

上一篇:浅谈中职数控车工实训中的困惑与应对 下一篇:浅析托克托呼图鲁改革创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