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新政迎资本朝阳

时间:2022-08-14 08:52:27

出版新政迎资本朝阳

“新政”出台,将为非公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的竞争机会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持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呈现逆势增长的良好态势。据测算,与2008年相比,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突破1万亿元大关;图书销售增长20%左右,产值约780亿元:报刊业保持6%的增长速度,日报出版总量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印刷业总产值达到574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新媒体出版增长42%左右,总产值超过750亿元,几乎与图书销售产值相当:出版投资总额增长35%左右。

新年伊始,在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一连串数字总结了2D09年工作成绩。

“突破1万亿元!”2D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令人振奋,许多业内人士惊呼:中国成功挺进出版强国。

新年元旦,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出版企业走出去,跨界跨国经营,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新闻出版产业。2010年一场改革春风已拂面而来。

攻破政策壁垒

“如果说2009年是出版体制改革的攻坚年,那么2010年就是出版体制改革的决胜年。”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记者通气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和改革办主任范卫平如此评价中国近两年出版改革的状况。

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出版业及相关行业被视为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甚至印刷厂都属于国有事业单位。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出版业才逐渐与世界接轨。但出版单位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出版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

中国从2003年开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2009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一份指导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文件,要求2010年底前,所有地方、高校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经营性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社,要全部实行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目前,中国580家出版社,除保留了4家公益性的出版社之外,大部分都已按照既定时间表完成和正在完成转企转制,到今年底,所有出版社将全部转型为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1月6日,在记者通气会上,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针对《指导意见》向记者作出了解读。范卫平表示,《指导意见》是新闻出版产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范卫平介绍,今年新出台的文件,在改革的基础上推进发展,制定了明确的工作重点和措施保障。文件提出,将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骨干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和跨所有制重组,在三到五年内,重点培育六七家资产和销售都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

迎接资本朝阳

实际上,跨行业、跨地区的重组在2008年实现了破冰。当年,江西出版集团与中国和平出版社合作重组。两个月后,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和海南新华发行集团联合组建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开创了中国发行业跨省重组的先河。同年4月,吉林出版集团与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改制重组的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成为地方出版集团与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出版社跨地区、跨部门战略重组的第一家出版单位。

范卫平表示,对于大型出版传媒企业,总署一直鼓励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但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出版资源行政化配置,使得出版单位只能在一个地区发展,出书的不能办报,办报的不能出书,人为划定的政策壁垒束缚了出版传媒企业手脚,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为此,必须逐步打破体制障碍。

支持打造大型出版传媒企业,主要是对其在出版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总署能给的支持政策一定会给到位。包括积极鼓励出版传媒企业通过重组、联合、股份化等方式,按

照优势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整合优势出版资源,

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新的集团公司,形成新的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主体,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出版传媒企业和企业集团兼并小型出版单位,在异地收购、重组,实现跨地区经营,积极支持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和内容优势,逐步推进跨行业、跨媒体经营。

对此,中国出版集团战略发展部主任茅院生表示,传统出版业态正在改变。在出版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市场和资本成为主导资源的流动、配置和使用的重要手段,出版产业的地域分割、媒体分割、行业分割、所有制分割等阻碍出版集团做大做强的壁垒逐渐松动。

一批大型出版集团已经或即将进入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的激励、创新作用,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并重,全面实现资源重组,为企业市场扩张和产品扩张创造条件。

非公资本进入

作为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了出版业未来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提出打造“资产和销售双百亿企业”的战略设想,细化了非公有资本参与新闻出版产业的方式和渠道。此外还强调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的战略部署。

业内人士认为,“新政”出台,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远景看好,这些举措将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

众所周知,在出版传媒领域,非公有制资本的利用一直是敏感话题,那么,此次“有序进入”的提法,总署是如何考虑的呢?

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再次细化了非公有资本参与新闻出版产业的方式和渠道。首次对非公有资本如何参与新闻出版产业进行了详细表述,即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资本投资组建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有序参与科技、财经、教辅、音乐艺术、少儿读物等专业图书出版活动。

意见还指出,支持各种所有制的新闻出版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实体。支持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到境外建社、办厂、开店,实现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的落地和本土化。对符合国家出口指导目录规定的境外投资,在政策、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

据新闻出版总署调查,仅北京地区,涉及出版的民营文化工作室就有5000多家。全国民营文化工作室策划图书4万多种,占市场渠道销售的4到5成,市场上多数畅销书是由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参与策划的。

范卫平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资本逐渐介入出版行业的印刷和发行环节。近年来,作为由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组建的非公有文化机构开始与国有图书出版单位进行合作,作为内容提供商参与部分图书出版,并已经成为中国出版产业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借力金融支持

长期以来,非公有文化机构参与图书出版游离于出版管理体制之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图书出版市场的混乱,也影响了政府对出版行业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范卫平认为,在充分发挥国有出版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引导和规范非公有文化机构参与图书出版,有利于增强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有利于推动国有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也能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总署希望通过引导,将非公有文化机构纳入到新闻出版的整体规划中来加以规范,支持其发展。

与此同时,“金融的支持对于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范卫平向记者表示,目前新闻出版总署已与中国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还将与农业银行等进行合作,推动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除了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的进入外,在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方面,《指导意见》也指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发行企业债券、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渠道为企业融资。

“上市是做大做强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范卫平表示,只要成长性比较好,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的都鼓励上市。据他介绍,包括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若干家出版发行集团正在操作准备上市。“另外还有一些准备借壳上市的企业,比如说江西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等。”范卫平认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闻出版产业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在此问题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评价指出:随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国有与民营的深度合作会继续发展和完善。不过他同时指出,关键还是要看接下来的落实措施。

2010年的脚步已经迈出,新闻出版这道文化“大餐”,是否真正摆上民营资本的“餐桌”,人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社保:阿喀琉斯之惕 下一篇:“十二五”区域经济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