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9 07:51:30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1

一、封面

见第6页

二、目录

目录依次由企业调查报告的章、节、小节、参考文献、附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目录内容应简明扼要。

“目录”二字(三号宋体、加黑)上空一行,下空二行为第一章等等。

章、参考文献、附录均采用四号宋体、加黑,节、小节等小标题及所有页码均采用五号宋体。

章、节、小节的排列示例如下:

第一章这里是第一章的名称????????????????? 1 §1-1这里是第一章第一节的名称 ?????????????????? 1 1-1-1这里是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小节的名称 ????????????? 1

三、符号说明

企业调查报告中所用符号(包括缩写词等)都应说明其含义、单位(或量纲)。 在该页的开始,采用四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符号说明”四字。每个符号说明占1~2行,符号后面是破折号。含义与单位之间用逗号,最后是句号。每页排1~2列,如果2列排不开,再另取一页。

四、正文

正文是企业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一般由标题、文字段落、图、表和公式五个部分构成。实事求是,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正文的编写格式如下。

1.标题

每章的标题采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章”下空二行为“节”,采用四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采用小四号宋体、加黑、左起打印。换行后,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文字段落。

2.图

图题采用中英文对照,中文在上,英文在下。中文字体为五号楷体,英文字体为五号 Times New Roman,且第一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图题紧接图的下

一行左起打印。图中的标注一律采用英文。被引用的图应在图题右上角用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序号。

图号按章顺序编号,例如,图3.2(英文为Fig. 3.2)即为第三章第二图。如果图中含有几个不同部分,应将分图号(如“图3.2.1”表示图3.2的第一个分图)居中标注在分图下一行,并在图题下列出各部分内容(不写英文)。

绘图必须工整、清晰、规范。其中机械零件图按机械制图规格要求;示意图应能清楚反映图示内容;对于照片,如有必要,应在右下角给出放大标尺;试验结果曲线图应制成方框图。

应将图尽可能置于某页的开始或结尾,并且在图之前的文字段落中有“如图x.x”的字样。

3. 表

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按内容或项目依序对齐竖排。表中只用长度相同、粗细适中的横线(居中),禁止使用竖线。

表按章顺序编号,如表5.4为第五章第四表。编号的后面空一格,居中打印表的简短确切的标题,且置于表的上方。在中文表标题和表之间,居中打印英文表标题,如“Table 5.4 xxxxxxxx”。中、英文标题分别采用五号楷体、Times New Roman。

表内的缩写词和符号等,必须与文字段落中的一致。各符号的单位应尽可能标出。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等类似词,一律填入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处代表无此项内容。

如果数据已绘成曲线图等,可不再列表。

应将表尽可能置于某页的开始或结尾,并且在表之前的文字段落中有“如表x.x”的字样。

4. 数学、物理和化学式

数学、物理和化学式在正文中另起一行打印。式的序号按章顺序编排,如(4.2)表示第四章的第二式,并标注在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

较长的式,另行居中横排。如果式必须转行,只能在+、-、×、÷、<、>处转行,上下式尽可能在等号“=”处对齐。

五、参考文献

按正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内连续编号,同时,所列的参考文献都应在正文中出现。

视具体情况,将参考文献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文字段落的组成部分。如“某某人[1,3,7~9]对此作了研究、数学模型见文献[1,5,9~12]”。

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在“等”字或“et al”前加逗号;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著录时应特别注意各国人的姓名写法,如法国人、德国人、荷兰人、葡萄牙人和巴西人的姓前有词头或冠词。名可以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但不加编写点“.”。

参考文献的第一页编排是先空一行、采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参考文献”四字,再空一行,采用五号宋体、左起、悬挂缩进、依次打印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示例

1. 连续出版物

序号作者. 题名. 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2. 著作

序号作者. 书名. 版本(第1版不标注).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3. 企业调查报告集

序号作者. 题名. 见(英文用In):主编. 企业调查报告集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4. 企业调查报告

序号作者. 题名:[博士或硕士企业调查报告](英文用[Dissertation]). 保存地点: 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题名. 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 出版日期

6. 技术标准

序号起草责任者. 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年,标准名称.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六、附录

附录是作为企业调查报告主体的补充部分,并不是必要的。

1.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编于企业调查报告后:

(1) 为了企业调查报告的完整,但编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和逻辑性,这一类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

(2) 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便于编入正文的材料;

(3) 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注释、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重复性数据图表等。

2. 附录中的有关格式

企业调查报告的附录依次为“附录A”,“附录B”,“附录C”等编号。如果只有一个附录,也写成“附录A”。采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附录A”。在“附录A”下一行,采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打印附录的题名。

在附录题名下空一行,采用五号宋体打印附录正文。如果有小标题或更低一级的标题,则采用五号宋体、左起、加黑打印“A.1 ??”或“A.1.1 ??”。在每一小标题的上面空一行。

附录中的图、表、式的编号与正文分开,即将A、B、C或?取代编号中“章”的序号。例如图A.1、表B.2、式(C.3)分别表示附录A中的第1个图、附录B中的第2个表、附录C中的第3个式。

七、其他要求

(一)企业调查报告内容一律采用激光打印机双面打印,在正文中有彩色图形更好。纸张大小为A4复印纸,页边距采用:上2.5cm、下2.0cm、左2.5cm、右2.0cm。

(二)页码编排:自中文摘要开始,到符号说明,采用i、ii、iii、iv、?编排页码;自正文开始,到企业调查报告的最后一页,采用阿拉伯数字编排页码。页码一律采用五号宋体,置于页面底端外侧。

(三)页眉设置:在页眉的下端画一条双横线(两条横线的间距为0.5mm),双横线左、右边距分别为2.5cm和2.0cm。在单页面双横线的上面采用小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企业调查报告”; 在双页面双横线的上面采用小五号宋体居中打印“企业调查报告题目”。除了封面、封二外,其他页面均打印此页眉。

(四)编写企业调查报告时,行间距一般采用1.25倍行距。作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但行间距不可太大或太小。

河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

企业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教授河北工业大学报告提交日期:年月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2

两项硬指标 不容乐观

1.印刷版报纸发行量下滑

2012年,全球印刷版报纸发行量比上年下滑0.9%,其中,北美地区下滑6.6%,西欧下滑5.3%,东欧下滑8.2%,中东和北非地区下滑1.4%,亚洲上涨1.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上涨3.5%,拉丁美洲增长0.1%。若与2008年相比,2012年全球印刷版报纸的发行量下滑2.2%,其中,北美地区印刷版报纸发行量下滑13%,拉丁美洲下滑0.8%,西欧下滑24.8%,东欧下滑27.4%,亚洲上涨9.8%,中东和北非地区上涨10.5%,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上涨1%。

2.报纸广告收益负增长

在广告收益方面,2012年,全球报纸广告收益同比下滑2%,与2008年相比共下降22个百分点。广告收益下滑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世界最大广告市场――美国的报纸广告收益大幅缩减。2008~2012年,美国印刷版报纸的广告收益下滑了42%。美国报纸广告收益的下滑直接影响到出版商的收益,据预测,下降的广告收益中有80%投向了数字媒体。

从各地区看,2012年北美地区报纸广告收益下滑7.6%,西欧下滑3.4%,东欧下滑5.6%,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下滑8.3%,拉丁美洲则增长9.1%,亚洲增长3.6%,中东和北非地区增长2.3%。与2008年相比,2012年北美地区报纸广告收益总计下滑42.1%,西欧下滑23.3%,东欧下滑30.2%,中东和北非地区下滑22.7%,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下滑24.9%,拉丁美洲增长37.6%,亚洲增长6.2%。

盈利模式 仍需探索

传统报纸出版商在发展数字化战略上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增加其数字平台的读者数量和收益。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数字媒体读者会浏览报纸网站,但是报纸网站的收益是整个网络收益的很小一部分,在所有网络消费群体中愿意为数字报纸付费的仅占7%,而付费的数字报纸页面仅占所有网站页面的0.9%。

尽管如此,传统报纸出版商仍然在竭力通过非传统模式盈利。在美国,有27%的传统报纸出版商正在通过非传统渠道获得收益(11%通过数字平台,8%通过其他资源,比如为客户提供额外广告宣传,8%通过非出版方式带来收益,如电子商务)。

如今,对数字报纸内容收费仍被报纸出版商看作是收益增长的新主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40%的报纸出版商选用“咪表模式”(读者每月只能免费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超出部分便需付费)盈利,约33%的报纸出版商选用收费浏览部分内容的模式盈利,17%的报纸出版商选用收费可浏览任何内容的模式盈利,另外10%则选用其他营销模式盈利。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正在快速成为许多年轻读者青睐的阅读方式,调查显示,从移动终端上浏览数字报纸的读者大概占报纸全部读者的20%。而WAN-IFRA对美国、德国和法国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在传播新闻信息方面,移动终端与印刷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几乎相等。

总体来看,数字平台是很多传统报纸出版商期待增加营收的领域,但是能从中获得更多收益的,成功者寥寥。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报纸媒体在零售量和订阅量上存在明显区别。在过去4年里,报纸零售量下滑26%,而订阅客户数量却仅下滑8%。由此可见,订阅印刷版/数字版报纸的模式仍比较成功。

此外,《2012年全球报纸趋势调查报告》首次对中东地区报纸媒体的读者群进行了调查分析,该地区的报纸媒体读者构成非常有特点,伊拉克报纸媒体的读者数量只占其全国总人口的5%,而阿联酋和科威特报纸媒体的读者数量占其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而且中东地区国家报纸媒体读者数量多少与其对女性读者的吸引力大小有直接关系:报纸读者数量多的国家,其中女性读者的数量一定多于男性。比如伊拉克报纸的女性读者数量只占其报纸读者数量的1/3,而科威特报纸的女性读者数量大于男性。这就意味着,该地区的报纸出版商要想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进而获得更多收益,需要在目标受众上下更多功夫。

决战未来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3

据了解,自2006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关于禁止报刊刊载部分类型广告的通知》以来,各报纸出版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使违法广告数量大幅减少,违法率明显下降。据国家工商总局的广告监测显示,报纸医疗广告违法率由2006年底的50%下降至14.9%,违法医疗广告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近期国家工商总局在对6月8日出版的35种都市类报纸和6月份第四周出版的19种文摘类报纸的药品、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及美容服务广告进行抽查时却发现,部分报纸刊载违法广告的现象又有抬头迹象,个别报纸抽查当日或当期的广告刊载违法率甚至高达100%。

国家工商总局近期的“2007年第二季度违法广告公告”和“关于2007年第二季度全国广告监测情况的通报”,公布了此次抽查的结果:光明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文摘报》、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特区文摘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书刊报》、内蒙古养生协会主管主办的《老年文摘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兰州晨报》、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南国都市报》、贵州日报社主管主办的《贵州都市报》等7家报纸严重违反了《出版管理条例》第26条、《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38条的规定。

日前,新闻出版总署经研究,依照《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58条规定,对上述7家报纸给予全国通报批评。同时,依据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关于禁止报刊刊载部分类型广告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责成上述报纸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监督对报社进行整改,并视情节追究相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此外,对于“公告”和“情况通报”中涉及的其他问题比较突出的报纸,总署在通报中明确要求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做出处理,并监督进行整改。

新闻出版总署在通报中指出,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继续坚持开展报刊审读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报刊刊载虚假违法广告问题。对有禁不止,继续刊载虚假违法广告问题严重、社会影响恶劣或者拒不配合执法机关调查取证的报纸出版单位,要及时责令其予以改正,并视情节轻重责成其主管主办单位对有关责任人予以处分。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 《资本论》 资本主义 精神生产 最典型地点 文献出版物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9-0049-10

引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科学研究与文艺创作等都纳入广义的“生产”范围,在集中考察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题时,也多处关注到“精神生产”、“最高的精神生产”、“从事各种科学或艺术的生产的人”等方面。①因此我们可以把他本人的《资本论》创作视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

《资本论》初版序言强调该项研究在英国才可能完成。因为“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本文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目前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释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②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当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得最确实”的地点。然而,如果我们从《资本论》据以考察英国“生产方式”的具体途径分析,问题并不如此简单。

一个基本事实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过程中很少直接进入资本主义工厂作实地考察,《资本论》分析所据大部分资料也并非马克思本人实地考察所得,相关传记资料鲜有马克思进行实地考察的记载。③《资本论》所据资料主要是相关的纸质文献出版物。物理学家的研究是在实验室中进行,马克思的实验室则主要是拥有丰富文献资料的英国伦敦博物馆。马克思本人多次谈论他撰写《资本论》的过程:“这一切都是在英国博物馆进行的”,“我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英国博物馆里。”1863年5月29日与6月22日马克思致恩格斯信,分别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6、354页。

根据《资本论》对人类生产活动之共性的分析,任何生产过程都至少包含两方面简单要素:一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二是劳动赖以进行的“生产资料”(第202页)。《资本论》的“生产资料”显然不是农业耕作的土地,不是工业所需的煤炭棉花,也不是公司银行等“资本”运营操作的现场设施,而主要是起源于“资本”生产方式的、以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与“资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马克思指出:在工业社会中,“一切产业部门所处理的对象都是已被劳动过滤过的劳动对象,这些对象本身已经是劳动产品”;例如农业中的种子作为劳动资料,“最肤浅的眼光也会发现它们绝大多数都有过去劳动的痕迹”(第206页)。这个分析也可移用于作为《资本论》分析对象的文献资料,因为这些文献资料已经包含了前人涉及“资本”对象的脑力工作。作为客观存在的“资本”现象,在这些文献资料中已经被先前的脑力工作“过滤过”,已被观念地表现于出版文献中。对于《资本论》生产过程来说,它们是“已经通过先前的劳动而发生变化的原料”(第206页)。马克思主要依赖英国伦敦博物馆的文献资料来从事《资本论》研究,这一事实意味着,没有这些相关出版物作为“生产资料”,他就不可能实际进行撰写《资本论》的“生产过程”。

这一事实在《资本论》完成形态中也留下了直接而鲜明的印记。据统计,《资本论》诸卷引用涉及近800本著作和蓝皮书文献等。[德]曼弗雷德・克利姆:《马克思文献传记》,李成毅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第277页。《资本论》第一卷是由马克思本人全部完成并校对付印,其中马克思本人标明的文献引注数多达270余条。根据中译编者所附参考文献目录,马克思直接引用涉及的文献资料有三类:著作类、报刊杂志类、官方文件(蓝皮书)类。基于《资本论》的“生产资料”主要是纸质出版物,笔者期望从这个角度考察《资本论》的生产条件,并由此解答:它为什么能够产生于英国这个“最典型地点”。

一、《资本论》创作与“最典型地点”的出版物

《资本论》引涉文献绝大部分出版于英国。就著作类而言,出版地涉及十多个国家(详后),总计365种,其中英国出版者计223种,占总数的60%强。位居第二的法国59项,仅为英国出版数223种的26%。在英国出版著作中,伦敦出版者为199种,占英国出版数223种的近90%;其余10%的出版地点分别为爱丁堡、格拉斯哥、牛津、都柏林等城市。可见仅就《资本论》引用著作的出版地而言,英国已经是“最典型的地点”了。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所居住的伦敦则处于这个最典型地点的中心。

《资本论》贯穿使用的是“历史与逻辑的方法”,马克思从“资本”的细胞形态即“商品”开始分析,而商品现象早在古代已经出现,因而《资本论》引涉最早的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资本论》开首《商品与货币》篇就两次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商品观:“没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等同”(第74页);“每种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直接使用的“自然用途”,另一种是“为交换而存在的”(第103页)。这两个观点分别见于亚里士多德《尼科马赫伦理学》和《政治学》中。虽然亚里士多德著作早已存在,但是就马克思直接阅读的亚氏著作的文本而言,它们是1837年在英国牛津出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伊・贝克尔编)。换言之,就《资本论》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过的文献资料而言,它们是19世纪的出版物。但是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历史形式而言,它乃是欧洲近代产物。因而严格地说,作为“资本”现象之观念形态载体的文献资料,是近代以后才可能出现。如果说研究现实的经济形式尚可能采取实地考察的方法,那么要“历史”地把握该方式的发展过程,就必须而且只能依靠相关的历史文献(当时尚未出现影像产品),马克思在搜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方面是不遗余力的。例如他1858年5月31日致信恩格斯请求帮助购买一本可能有参考价值的书:“这本书图书馆还没有,……也许它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新东西;不过我的理论良心不允许我不读这本书就写下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16页。恩格斯在1869年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传记提纲中写道:“马克思在自己尚未确信已经没有一本书他未曾读过之前……决不以系统形式发表自己的结论。”[德]曼弗雷德・克利姆:《马克思文献传记》,李成毅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77页。我们可以预设,如果将《资本论》引涉的文献资料按历时顺序编排,可望某种程度上获得关于“资本”主题的文献出版史概况。据此也可能切实认知,马克思是通过哪些文献资料来“历史”地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下面按《资本论》引涉所据文本的出版年代(世纪序)排列英国出版的相关著作类文献。

116世纪英国出版的相关文献《资本论》第1卷引涉16世纪出版文献计4部,另一部为德国出版的路德・马《给牧师们的谕示:讲道时要反对高利贷》,维登堡版,1540年。

著者文献出版时间

福特斯居・约《谈谈英国法律的优越性》1537年首次发表

斯泰福・威《对近来我国各界同胞一些抱怨的考察》伦敦版,1581年

哈里逊・威《英国概述》(载《编年史》第1、2卷)伦敦版,1587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源于15世纪末,《资本论》指出,最初的“世界市场”出现于15世纪末的意大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4页。)英国在16世纪开始出现这个“新兴生产力的产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6页。因此,《资本论》引用最早文献是出版于16世纪这一事实并非偶然;而其时相关文献稀少也正是当时该生产方式萌芽期的表征。上列3部著作都出版于英国伦敦,其中1537年的《谈谈英国法律的优越性》,触及的是15世纪生产方式特点,其时“人民的财富排斥资本的财富”(第786页)。1581年的《对近来我国各界同胞一些抱怨的考察》,被马克思引用说明的是“16世纪货币贬值”的社会影响(第812页)。1587年的《英国概述》被三次引用,其中之一为:

我们对照一下每一个骑士领地的旧财产的清单,就会发现,无数的房屋和小农户消失了;现在土地供养的人口少得多了;虽然有一些城市繁荣起来,但是很多城市衰弱了……城市和乡村为了作牧羊场而被毁坏,只有领主的房屋被保存下来。(第786页)

这段引文叙述的是英国骑士领地在中世纪末逐渐转变为新兴城市,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城乡之间巨大变化的过程。马克思是据此文献记载而了解英国最初“资本”历史形态的。

上列著作大多直接与经济学问题相关,少数著作虽非属于政治经济学,却包含着相关内容。例如《给牧师们的谕示:讲道时要反对高利贷》为新教创始人路德的布道之作,马克思引用的是其中涉及货币买卖的内容:“路德把作为购买手段的货币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区别开来。”(第155页)荷兰来顿出版的《动物界论》被马克思评价为“详尽无遗地论述了现代人口理论”(第677页)。意大利威尼斯出版的《现代――并不逊于过去思想的思想》,被引用的是其中记载机器发明引起劳动者恐慌的事件:“一台非常精巧的机器,它能同时织4~6条花边;但是由于市议会害怕这项发明会使大批工人沦为乞丐,因而压抑了这项发明,并让人将发明人秘密勒死或溺死。”(第468页)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对《论手工业者的疾病》及其译本之流传过程的叙述:

意大利医学教授拉马志尼1713年发表了自己的著作《论手工业者的疾病》,1777年该书译成法文,1841年又转载在《医学百科全书・古典作家》中。自然,大工业时期使工人患病的病例大大增加。参看《一般大城市特别是里昂城工人的生理卫生和精神卫生》(安・路・丰特雷医生编,1858年巴黎版)和罗・亨・罗哈奇《不同阶层、年龄、性别的人所特有的疾病》(六卷集,1840年乌尔姆版)。在1854年,艺术和手工业协会任命了一个工业病理学调查委员会。在“特威克楠经济博物馆”的目录中可以找到这个委员会所搜集的文件的目录。官方的《公共卫生报告》是十分重要的。参看医学博士爱德华・赖希《论人类的退化》,1868年厄兰根版。(第402页)《资本论》指出,最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是像霍布斯、洛克、休谟一类的哲学家,像托马斯・莫尔、富兰克林那样的实业家和政治家,而最早在理论上作出贡献的是配第、魁奈一类的医生。(第677页)

这段说明文字提到了该书的三个版本以及与其主题相关的四种后出书目,涉及的出版国有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这表明马克思即便是在考察某一专门问题时,其文献视域也是超国别的。

与著作类的世界性分布相同构的是报刊杂志类的文献资料。《资本论》引涉后者总计35种,其中英国出版者22种(其中21种为伦敦出版),分别为:《晨报》《晨星报》《工人辩护士报》《外交评论》《观察家报》《纪事晨报》《今日》《经济学家》《雷诺新闻》《麦克米伦杂志》《每日电讯》《派尔-麦尔新闻》《旁观者》《旗帜报》《旗帜晚报》《社会科学评论》《泰晤士报》《韦斯明斯特评论》《新莱茵报》《艺术协会杂志》《星期六评论》(以上皆伦敦出版),《格拉斯哥每日邮报》(格拉斯哥出版)。

英国以外出版的报刊杂志数13种,分别为:《经济学杂志》《实证哲学评论》《巴黎革命》《德法年鉴》(以上巴黎),《贝里卫报》(法国贝里)《民主周刊》《人民国家报》(以上来比锡),《工人问题杂志》(柏林),《纽约每日论坛》(纽约),《圣彼得堡消息报》《欧洲通报》(圣彼得堡),《孟加拉公报》(加尔各答)。

以上各种报刊杂志的出版地点首先是集中于英国,占总数的2/3以上,其余也主要分布于法国、德国、俄罗斯以及美国等欧美地区。报刊杂志较之专门的学术著作,其特点在于能够提供时间上更为迅速、空间上更为遥远的信息。在这个意义上,身居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主要是借助它们的媒介及时地了解“资本”的动态变化。例如《资本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章,其分析对象包括1866~1867年期间英国发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而当时正是该书行将交付出版之际。马克思是通过报纸才及时了解该危机之发生与势态的。下面是他从当时伦敦《旗帜报》1867年4月5日报道中摘录的一个片段:

昨天在这个大都会的一角出现了一幅可怕的情景。东头的好几千工人虽然没有打着黑色丧旗成群结队地游行,但是这股人潮已经够吓人的了。让我们想想这些人受的是怎样的苦难吧。他们快饿死了。这是一个简单而可怕的事实。在这个不可思议的大都会的一个区,一边是旷古未有的最大量的财富积累,而紧挨着它的旁边的是4万个走投无路的行将饿死的人!(中略,第735页)

这篇报道中的“昨天”事件和场景在当时的专著文献中显然无法及时反映;虽然该事件发生于马克思居住的伦敦市,但是其具体场所的伦敦东头却离马克思居住的郊区相隔颇远。正如今天的城市居民如果不借助报刊等传媒就难以及时了解本地事件一样,如果没有报纸,居住伦敦偏远郊区的马克思未必能及时知道该事件。即便他能够直接观察或亲自参加该事件,至少在获取并加工该事件信息的过程中,其“必要劳动时间”的长度会大大增加。

《资本论》所引最边远地区的报刊是出版于孟加拉国加尔各答市的《孟加拉公报》。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章的“协作”节,马克思分析英国殖民统治造成东印度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现象时,引用了来自该地区该报1861年7月22日的报道:

人们很难想象,在这个劳动力输出比世界上任何地区(也许中国和印度地区除外)都多的国家里,所发生的一种祸害竟是:找不到足够数量的人手来收摘棉花。结果是大量棉花在田野腐烂。由于在适当季节缺少劳动者,植棉者实际上不得不损失大量棉花,而这些棉花正是英国所十分渴望的。(第365页)

再如《资本论》第三版中,马克思补充了他在第一、第二版中未知的新材料,新材料得自于《泰晤士报》1873年9月3日一位英国议员对经济势态的分析:

如果中国成了一个大工业国,那么欧洲的劳动人口除非把生活水平降低到他们竞争者的水平,否则,我就不知道他们怎样才能坚持竞争。(第659页)

马克思根据他的这番议论,对英国资本的变化作了新的判断:“现在英国资本渴望达到的目标已经不再是欧洲大陆的低工资,而是中国的低工资了。”(第659页)

《资本论》引涉文献的出版地点广泛分布于“世界市场”的众多国别与城市。因此,英国这个“最典型地点”提供《资本论》创作的不仅是英国本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原料,而且包括英国本土以外的世界市场中的信息资料。如果说一个国家的信息生产和信息流通之发达程度与该国的物质生产水平具有同构对应关系,那么《资本论》生产过程中所享有的信息资料,归根结底也是得益于英国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换言之,身居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读到如此众多国别的相关著作,首先是依托了英国的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其次是依靠了伦敦这个现代大城市所特有的“世界市场”的流通条件。正是这种条件,为马克思《资本论》生产过程提供了其他国度和地区难以企及和媲美的、丰富而及时的“生产资料”。

三、《资本论》创作与“最典型地点”的官方蓝皮书

《资本论》考察焦点是工厂机器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依据主要来源于此);众所周知,其鲜明特征是基于工厂劳动者生存状况极端恶化的批判倾向。然而马克思本人很少直接调查工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从《资本论》引用文献中足以判断,他主要是通过英国官方定期公开的、被称为“蓝皮书”的调查报告而了解把握的。《资本论》评价最高且引用最多的出版文献也是此类官方出版的“蓝皮书”文献。马克思高度赞扬:“其中有关于无产阶级生活条件的非常详细的调查材料”,“1850年以来,资产阶级的乐观主义没有受到过比这些蓝皮书更沉重的打击。”1866年7月21日马克思致恩格斯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2页。下面是《资本论》引涉的英国官方组织的“工厂调查委员会”部分文件的标题:

《工厂调查委员会・皇家委员会中央评议会的第一号报告》(根据下院决定于1833年6月28日刊印)、《工厂・答可尊敬的下院1856年4月15日的质问》、《工厂・答可尊敬的下院1861年4月24日的质问》、《工厂・答可尊敬的下院1867年12月5日的质问》

这四篇调查报告标题中的时间,最早者1833年,最晚者于《资本论》初版的1867年,可见英国官方的工厂调查是作为制度而持续实施,该制度在马克思发表《资本论》之前至少持续存在了30多年。《资本论》引用1833年报告中的一段资料是:

现时工厂制度最大弊病,在于它必然把儿童劳动延长到成年人工作日的极限。克服这个弊端的唯一办法,看来就是实行儿童分两班做工的方案,而不是去限制成年人的劳动,因为那样造成的弊端比要求消除的弊端更大。(第309页)

这段文字大体可以表明,“工厂调查委员会”的基本意图是为了消除工厂劳动中的“弊端”。这个意图与马克思的期望大体相近。

《资本论》引用率最高的是《工厂视察员向女王陛下内务大臣所作的报告》,达30余份之多。其中最早的一份是1842年出版,最晚的一份是1867年出版。其起迄时间的跨度与《资本论》撰写过程的时间大体相吻合(马克思最早的经济学著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类蓝皮书出版时间为每半年一期,这意味着其调查具有及时性,马克思借此可以定期了解和随时阅读其调查结果并了解新近发展动态。《资本论》引用最新的该蓝皮书计5次,其中一段是署名罗伯特・贝克的英格兰工厂视察员调查爱尔兰情况所见个案:

我最近视察爱尔兰北部的时候,看到一个熟练的爱尔兰工人靠自己少得可怜的收入尽力使自己的孩子受教育,这件事使我深为惊讶。约翰逊说:我是一个清棉工,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是从早上6点干到夜里11点;星期六下干到下午6点,有3个钟点的吃饭和休息时间。我有5个孩子。我每周劳动的收入是10先令6便士;我的妻子也做工,每周挣5先令。我们有三个孩子上学,每人每周花费1便士。我们的房租每周9便士,泥碳和燃料每周至少也要1先令6便士。(中略,第777页)

马克思引述后仅作简要点评:“这就是爱尔兰的工资!这就是爱尔兰的生活!”马克思对此报告的真实性显然深信无疑,他是据此了解和评判与伦敦隔海而居的爱尔兰岛上工厂劳动生活的。马克思引用工厂视察员报告中也有相反情况,例如一位把缩短工厂劳动时间的措施称为“祸害”的苏格兰工厂视察员,马克思批评“他与英格兰的工厂视察员相反,已完全为资本主义思维方式所俘虏。”(第345页)但是在马克思引用资料中,这种“相反”情况不多。

《资本论》揭露工厂劳动最痛切之处在于对童工劳动的描述与分析。这方面的资料来源也主要是依据官方调查。马克思直接引用过的至少有:

《联合王国儿童劳动调整法案委员会的报告》(根据下院决定于1832年8月8日刊印)、《限制工作日的长度和禁止雇佣十岁以下儿童做工的法令》(1853年伦敦版)、《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第1~6号(1863~1867年,伦敦版)等三种。

从标题中“限制”、“禁止”的关键词可见,该类调查是旨在限制乃至禁止使用童工从事劳动。上列调查报告进行和完成的时间跨度为1832~1867年,其间历时30多年。这表明当时英国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是持久关注着童工现象。

英国官方蓝皮书中还有从“公共卫生”专业角度的系列调查。《资本论》引述的有《公共卫生・枢密院卫生视察员的报告・第3~8号》(根据下院决定刊印,伦敦版1861~1866年)。这类调查报告的执行者都是专业医生,其中所引汉特医师一项报告中“调查过5375座农业工人小屋”(第751页),另一位担任主编的西蒙医师写道:

虽然我的职务上的观点仅限于医学方面,然而最普通的人道不允许我忽视这种灾祸的另外一面。……如果想让处在于这种环境下的人们在其他方面努力向上,追求以心身纯洁为本质的文明气氛,那是绝对无望的。(中略,第723页)

可见作为调查员的医师,他们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灾祸”方面,其人道感与马克思的批判倾向可谓一致。

就《资本论》引用官方蓝皮书文献所涉范围而言,它们遍及各行各业。例如:《爱尔兰农业工人状况・答可尊敬的下院的1861年3月8日征询》、《就面包工人的申诉向女王陛下内务大臣的第二次报告》(1863年,伦敦版)、《矿山特别委员会的报告》(根据下院决定于1866年7月23日刊印)、《皇家铁道委员会・委员们的报告》(1867年,伦敦版)等。从标题可见,调查范围涉及农业、面包业、矿山业、铁路业等多行业。《资本论》所引关于矿山妇女劳动状况的一段引文,其中所涉文件编号达千位数以上:

虽然1842年以来已经不再在井下使用女工,但是她们仍被用来在井上装卸煤炭等物,把煤桶拉到运河边和火车旁,选煤等。最近3~4年来使用的女工大量增加。(第1727号)这些女工大多数是矿工的妻子、寡妇和女儿,年龄从12岁至50、60岁。(第647、1779、1781号)(第545页)

《资本论》引用的官方蓝皮书广泛涉及英国社会经济各方面,例如:《我们英国羊毛业的诉讼案・索美塞特郡大陪审团的陈述:敬呈议会》(1685年,伦敦版)、《王国谷物法情愿特别委员会报告》(根据下院决定于1814年7月26日刊印)、《上院秘密委员会受命研究商业危机报告》(根据下院决定于1848年7月28日刊印)、《剑桥大学委员会・皇家委员调查剑桥大学课程和收入等状况的报告》(1852年,伦敦版)、《食物等搀假调查特别委员会第1号报告》(根据下院决定于1855年7月27日刊印)、《银行法特别委员会的报告》(根据下院决定于1857年7月30日刊印)、《联合王国从1846年至1860年的15年简要统计一览》第8卷(1861年,伦敦版)、《英国出生、死亡和结婚中央注册局局长第22号年度报告》(1861年,伦敦版)、《法律执行情况调查委员会关于流放和徒刑的报告》(1863年,伦敦版)、《联合王国的各种统计材料》(1866年,伦敦版)、《联合王国从1846年至1860年的15年简要统计一览》第13卷(1866年,伦敦版)、《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1867年,伦敦版)、《工联及其他团体的组织和章程调查委员会第10号报告,附证词》(1868年,伦敦版)等。这些官方文件最早者是1685年,最晚者1868年,时间跨度近两个世纪。由此不难想见,可供马克思阅览的官方文件数远远超过马克思实际引用过的数量。

《资本论》引用的“蓝皮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通常是一个文件多处引用;短则数行,长则整页乃至以上;《资本论》不少页码中,页底引注的篇幅常常超过正文叙述的篇幅,有的章节的正文叙述主要是借助引用这些资料而构成(例如“工作日”章)。因此,仅从引用数量和频度就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蓝皮书文献,《资本论》至少在篇幅容量上会大大缩水,不会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巨著规模。

《资本论》所引的这些官方文献表明,当时英国政府(女王和议会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不乏直面关注、深入调查、积极改善的努力。诸如《工厂视察员报告》《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公共卫生报告》等系列文献说明,英国官方的积极努力已经实施为常规的制度性措施。没有这些措施,就不可能有这些及时反映、定期出版的调查报告;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所据以分析论证的文献资料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资本论》引用的官方文献还表明,具体承担实施调查任务的工厂视察员、公共卫生医师等,其中不乏具有责任感、同情心和人道意识的人士。没有他们的敬业、诚实和努力,至少他们调查报告的真实性会大打折扣,从而《资本论》的引用文献、马克思的观察分析也就缺乏真实依据。

《资本论》所引蓝皮书文献是公开出版物,并且是英国官方批准的公开出版物,其中有些直接标明“根据下院的决定刊印”;甚至包括《上院秘密委员会受命研究商业危机报告》这类机密文件(第954页)。这表明,当时英国官方掌握的政治经济状况的资料对公众具有相当公开性和透明度。如果说没有这种公开性和透明度,英国的一般公众就难以知情,而身为英国侨居者的德裔学者马克思就更不可能读到这些出版文献。

余说

马克思《资本论》初版序言中将其祖国德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条件与英国作过比较,他指出,差别不仅在于德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英国,更在于德国官方的态度和提供的研究条件与英国难以比肩而语:

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相比是贫乏的。然而它还是把帷幕稍稍揭开,使我们能够看见美杜莎的头。如果我国这帮政府和议会象英国那样,定期指派委员会去调查经济状况,如果这些委员会象英国那样,有全权去揭发真相,如果为此能找到象英国工厂视察员、编写《公共卫生》的医生、调查女工童工受剥削的情况以及居住条件和营养条件等等的英国调查委员那样内行、公正、坚决的人们,那么,我国的情况就会使我们大吃一惊。柏修斯需要用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第11页)

这里不仅赞扬了英国工厂视察员及公共卫生医师们的“内行、公正、坚决”,而且也率直表达了对保障前者“有全权去揭发真相”的英国现代制度文明的某种赞赏。我们结合《资本论》大量引用英国政府出版的调查报告文献等可以推断,当马克思说这番话时,对他侨居英国伦敦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典型地点”,应该是怀抱某种钦敬乃至感激之情。

作为精神生产的《资本论》创作必须相应的“生产资料”,《资本论》课题所需“生产资料”主要来自英国出版物及伦敦博物馆免费提供的各种纸质文献。侨居英国的德裔学者马克思之所以能够阅读、研究、享用这些出版文献,是基于后者所由产生、汇聚和流通的先进文明因素。英国不仅是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典型地点”,而且也是马克思当年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理想场所。如果说《资本论》作为精神产品而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指向,那么它唯独在英国才可能创作问世的事实也足以表明,所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典型地点”,同时也可能是认知、批判并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典型地点”。《资本论》命题之一为:“资本主义生产与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例如与诗歌与艺术相敌对。”这个命题的深刻性是基于辩证法。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6页。关于该命题的“相敌对”方面,参见拙文《“资本主义生产与某些精神生产相敌对――关于马克思一个诗学命题的思考》,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7辑,刘纲纪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5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民的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均居全区前列。近年来,随着全国报业大众化浪潮的不断影响,呼和浩特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与地区经济增速仍存在着不和谐发展的一面。有鉴于此,为健全和发展首府的报业市场,实现首府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就首府地区报业市场的情况进行一项科学严谨的调查和研究。而不断进行尝试改革的《内蒙古晨报》无疑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研究范本。

本文试从2009年11月进行的首府地区受众读报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来考察《内蒙古晨报》的新闻报道、版面编排和经营状况。研究结论不但能够为《内蒙古晨报》未来战略性调整提供参考数据,而且也可以为首府地区的其他报业实现市场运作的良性化提供决策依据。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随机抽样调查法。(本次研究的调查、编码、数据统计工作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007级本科生随礼、金岩、李卓然、刘宁、席贺兴、贾琳、桑苏承担。特此鸣谢。)调查以《内蒙古晨报》首府地区读者(包括固定订户及普通读者)为调查对象。按照设计问题共发出问卷350份,收回填答的有效问卷202份。

二 主要发现

首府地区受众阅读习惯。首府地区受众在读报上花费的时间较少,日平均阅读时间14分钟;阅读量较低,每周阅读报纸一两次,占调查总人数的62%,(2007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人均月阅读报纸约7.4份,在我国识字者报纸阅读总体中,每月读20份以上报纸的读者比例最高,占24.5%;而不读报纸的人数比例达到39.9%。)首府地区受众群中,通过自费购买方式获取报纸的比例最高,达到72.6%,报纸自费购买市场已经形成,其次分别为家庭订阅、借阅和单位订阅。在被访对象中,有需要(如坐长途车)时才会买报的人占1/3,而一半左右的读者选择的是“大概浏览,重点阅读”。首府地区所有的报刊中,选择订阅和购买北方新报最多,其次为《内蒙古晨报》。可见,《北方新报》仍是《内蒙古晨报》的主要竞争对手。此外,从调查者的实际采访中发现,《呼和浩特日报》和《呼和浩特晚报》也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是《内蒙古晨报》未来发展的强有力对手。(见表1)

调查显示,影响读者购买报纸的前三位因素为:内容丰富新颖、内容贴近生活和价格合理。(见表2)故报纸的信息内容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购买。

受众对报纸版面的满意度。受众满意度是衡量报纸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和状况的概念。受众对报纸是否满意、满意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报纸的受众占有量和发行量,进而影响着报纸的品牌价值、广告收入和长远发展。对于《内蒙古晨报》所提供的各个版面的信息中,读者最满意的新闻内容依次是国内重大新闻、首府新闻和国际重大新闻。(见表3)

受众对报纸版面的满意度依次是社会民生新闻、时政新闻、娱乐新闻、法制新闻、教育新闻、经济新闻、服务类新闻、人物新闻、文学类新闻、科技新闻、房产新闻、汽车类新闻和体育新闻。而受众对于报纸的角色期望以时政新闻、社会民生新闻、教育新闻、法制新闻和经济新闻为主,其他新闻次之。(见表4)这表明,新闻报道只有贴近当地百姓生活,才能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褥。

受众对广告的关注度。调查结果显示,68.8%的读者偶尔会关注晨报提供的广告,有9.9%的读者会经常关注广告,其余的读者则不关注广告。(见表5)

受众对于美食广告、招聘广告和旅游广告倚重度较高,对于家电广告、家装广告和二手房信息表现出较低倚重度。(见表6)

受众对报纸营销的满意度。根据调查,受众对于报纸价格普遍感到满意,(见表7)而对于投递的满意度较差。(见表8)读者不能及时购买和阅读到报纸,是影响受众对报纸整体印象的关键因素。

受众对《内蒙古晨报》电子版的了解情况。有74%的读者不知道《内蒙古晨报》有电子版;有21%的读

者会偶尔看《内蒙古晨报》电子版;5%的读者经常看《内蒙古晨报》电子版。(见表9)这说明,《内蒙古晨报》应该加大其电子版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及时在网上关注晨报所报道的新闻内容。

三 主要问题与对策性建议

依据受众的反馈意见,可知《内蒙古晨报》在办报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新闻报道还不太吸引人,贴近百姓生活还做的不够,可用信息量较少;有深度报道意识,但是不够深入。二是广告太多且杂乱,制作不够精良,位置随意。三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在更多的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四是递送时间过晚,读者在阅读到晨报之前就已经接触到其他媒体或报纸,使所报新闻成了“旧闻”。除此之外,调查者还专门询问了读者关于晨报的专题策划的看法,特别是关于越狱案的专题策划。多数受众肯定了报纸对于重大事件策划专题的意识,但也提出这些专题的眼光只局限于事件的浅层报道上,缺乏深层次的挖掘。

针对首府地区的报业市场和《内蒙古晨报》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 报纸 改版 频率 问题

中图分类号 G216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媒介环境进一步发展,报业所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表现为都市报纸同城竞争的格局更为严峻,另一方面表现在新媒体的出现所带来的新的竞争对手与机遇。都市报力图突出同质化竞争所导致的发展瓶颈,机关报则希望改变传统的呆板形象而在可读性及贴近性上能有较大建树。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报纸普遍进行较为频繁的改版措施,对版面总量及版面结构进行多次调整,有些甚至涉及编辑方针的巨大转型。过快的改版频率所造成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一、我国报纸改版的现状

进入2000年后,多种媒介形式以及同类媒介形式之间不断升级的市场竞争态势促使报纸自身不断地转化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角度。优化内部结构,以适应变幻莫测的读者市场与媒介环境。“改版”成为“市场为主导”的报业发展期的大势所趋。

综观我国报纸改版的基本情况,不外两种:第一是远离市场的机关报通过增加贴近性和针对性的内容以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与必读性,力图“上下通吃”;第二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都市类报纸则通过不断地过滤其读者以增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媒介影响力。无论是哪一种,其背后的关键词都是“市场竞争”。在媒介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改版”犹如报纸应对市场变化的“动力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改版确是应该贯穿报刊的整个发展生命周期的。但改版频率过快却成为当前报纸改革中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两张有代表性的报纸的改版来说明我国报纸改版的频率之快:

1.《南方日报》在2000年后的六次改版

9002年8月6日,第一次改版。改为720瘦报,提出了“高度决定影响力”的编辑方针,定位为一份“区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这次改版也是称南方日报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举措。

时隔仅一年,在2003年8月6日。第二次改版。在第一改版的基础上提出“更专业、更实用、更市场”,增加投资证券、IT通信、汽车、健康、成才及旅游六大专业周刊。

年底,2003年12月12日,进行三度改版,提出“更都市、更生活、更贴近”的口号,增加珠三角新闻版块,强调做必读的民生新闻。

2005年5月30日,第四次改版,提出“有高度的贴近”。增加彩版,开辟固定的时评栏目,设立专刊部,做厚周六、周日报纸,增强在假日报纸市场的竞争力。

2006年3月28日,第五次改版,提出“成熟的力量”。力求展现成熟的政经大报形态做大做强时政和文体版块,加大对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中心城市本地新闻的报道力度。

2007年10月26日,第六次改版,启用国内外最通行的680黄金报型,提出以“大时政、大经济、大文化”的思路来办主流严肃报纸。

2.《华西都市报》在2005年后的三次改版

2005年5月21日,改版为国际流行瘦身报型,提升“做市民的忠实公仆”,以“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创刊定位,提出“新锐、理性、时尚”的新口号,实现了从“大众化”报纸突围的第一步。

2007年4月10日,提出“更新锐、更理性、更时尚”的新办报理念。

2008年4月18日,由“市民生活报”正式向“新主流都市报”转型,以“新主流、新白领、新财富读者群”为同标受众。

我们注意到,这两张报纸的改版不仅涉及报纸的版面构成与内容革新,而且涉及办报理念和编辑方针的重大调整。其它许多都市报、晚报也在2000年后进行了类似的多次改版。如《羊城晚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改版,《北京青年报》在2000年后进行了三次改版,《成都晚报》在2001-2007年问进行了五次改版……诸多实例可以说明,2000年后,报纸进入了频繁改版期,其改版频率之快、改版幅度之大是已往任何时期的报纸改革难以比拟的,无怪乎有人说,报纸发展由周末版热、扩版热、策划热而进入了改版热。

二、频繁改版所带来的问题

改版确实带给报纸更多的生命力,如南方日报总编辑王春芙在南方日报第六次改版之际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时,对前五次改版总结了五点成效,关键的有三点:一是南方日报业已展现出较为成熟的政经大报的形态,初步确立自己作为新型党报在报业市场上的主流地位;二是已基本让读者形成了重大事件看南方日报、政策解读看南方日报、权威报道看南方日报的阅读习惯;三是在近年全国省级报纸广告发行普遍下滑的形势下,南方日报做到了逆势上扬:广告年均增长11.2%,年增加1500万元。它们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南方日报改版的成功性。

然而,报纸改版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是关乎报纸的发展命脉的重大课题,不但可能涉及办报方针和编辑方针的修正或变更,而且可能涉及报社人力资源结构、组织结构、版面结构、技术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和整合,由于改版的频率过快所带来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1.缺乏独到的内容创新

有些报纸在改版时过于关注报纸形式的变革。而忽视报纸内容的创新,有的照抄照搬别的报纸版面编排形式,有的一再变换报头、刊名,有的报纸版式甚至一天一个样,没有必要的稳定性。这其实是报纸盲目跟风的一种表现。比如,随着传播手段的日益发达,共享信息成为主要信源,同质化现象泛滥。报纸内容的深度开发随之成为内容创新的重要策略,一方面表现为深度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后再次成为竞争焦点,另一方面,报纸内容的深度开发还意味着报纸行业价值、信息产业价值的开发,它涉及的面就更广了,包括广告、发行、活动营销、渠道建设等诸多方面。许多报纸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在尚未对报纸内容的深度开发作深入详细的了解时就一涌而上纷纷创办深度报道的专栏专刊,低估了深度报道的复杂性和困难度,使深度报道在报道方式上混同于一些“特稿”,故事性高于分析性。而激励机制与评估机制严重滞后。也导致深度报道举步维艰。美国一位经历过多次报纸改版的编辑室说:对于改版,“最糟糕不过的事情是,改版后报纸有了更漂亮的字体和色彩,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但内容却是非常枯燥!

2.缺乏稳定的报纸定位

报纸定位不仅仅指读者定位,还包括报纸的发行定位和广告定位,编辑方针作为“_三位一体”的定位原则的形象化表达,一旦制定,应保留相对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如已有150多年历史的《纽约时报》。虽然也历经多次改版,但其“一切值得刊登的新闻”的编辑方针却始终如一。并且每天都刊登在醒日的报头位置。而已有80年历史的《新民晚报》在波澜壮

阔的报业改革中以不变应万变,其在上世纪50年代就制定的“十六字”编辑方针也在长期的坚守中深入人心,为它赢得了稳定的读者市场。

编辑方针的设计还需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同时更需要立足自身,要从自身特点出发来对报纸进行定位。使编辑力针确能起到掌控报纸方向、塑造报纸风格的作用,力求避免不切实际、大而无当的编辑方针。不难发现,一些报纸在改版中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一味追求“最好的”、“主流的”,这种空洞的口号对报纸的实际发展能有多大的作用呢?

3.缺乏科学的受众调查

受众是报纸改版的直接目标,报纸改版应围绕受众这个核心元素,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作出有针对性和预见性的科学决策,并经受历史的长期考验。长期以来,我国的报纸读者调查研究主要集中于读者反馈方面的研究,而较忽视前馈馈息的收集和分析。传播学者施拉姆指出反馈是重要的,而“前馈更具有独创性”。为了使改版更加有的放矢,更需加大作为前馈信息的读者调查。当前,随着读者市场的日益细分,受众调查也从大众调查走向分众调查,从对行为表象的把握走向对心理需求的把握。尽管读者调查的研究手段已经相当先进了,但受众对象的复杂化多元化导致受众调查的任务更为艰巨,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将更多。如《解放日报》2000年10月23日的新闻版改版,就是在用了半年时间调研、规划后推出的。过于频繁的改版导致受众调查必要时间的缺失,而最终导致改版缺乏合理的受众依据而成为空中楼阁。

受众前馈信息调查的不足使改版无依无据,而受众反馈信息的匮乏则导致改版后评估体系的粗糙和模糊。许多报纸没有建立读者数据库,即使进行过调查,也以访谈、电话、座谈会为主,较少采用社会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分析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这样的调查样本因为太少而没有代表性。测量既谈不上信度(可靠性),也谈不上效度(准确度)。当前,利用网络媒介的独立性、廉价性、跨地域性、实时性来改进传统的受众调查方法迫在眉睫。

4.缺乏媒介运作的整体观念

尽管我国报纸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探索出了诸多报业发展新模式,但总体来看,报纸的运作模式尚不够成熟,多年来,报纸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成为我国报纸能否在多元传播格局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报纸面临深入改革和结构性调整的现实下,报纸的改版不能仅仅只是报纸内容韵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报纸内部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整体性变革与创新。改版的时机也是报纸经营管理模式变革的时机。《华盛顿邮报》的首席编辑RobbMontgomery认为:报纸再设计(redesign)的重心应是“报社如何工作”(“howit shouldwork”),而不仅仅是“它看起来怎样”(“what the newspaper should look like”’)可见,即使是经营管理体制已比较成熟的西方报业在进行改版时也非常重视媒介的整体运作。

而当前过快的改版频率使得许多报社并不能深入地进行媒介运作的整体思考,在改版中就内容而改内容,就形式而改形式,导致改版因缺乏内部动力而成为纸上谈兵。实践证明,现阶段,只有将机制改革与内容创新两者相结合,才能实现报纸改版良好的愿望。如《羊城晚报》在新世纪初面对新锐的《南方都市报》的激烈竞争,于2001年8月1日进行了新世纪的第一次改版,强化“当天的、新鲜的、精彩的、有魅力的”新闻传播理念以突出晚报优势。在具体操作上,除了在新闻版、深度报道、副刊、版式等方面进行强化和改革之外,在报业内部管理机制上,为了激活内部动力,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从部主任到工人,全部实行聘任制,聘期两年,以保证报纸内部的年轻化。机制改革的成功造就了改版的成功,《羊城晚报》读者阅读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在广州地区的零售数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2005年9月5日的改版中,《羊城晚报》再次针对领导体制和采编机制进行创新,改变实行了几十年的一个领导分管一个部的领导分工模式,进行集约化的领导和管理,避免扯皮、推诿、互相牵制等旧体制的毛病,管理更有效率。从推出后的市场效果来看,新版的《羊城晚报》确实给读者“年轻一轮”的感觉,广告额也有所增长。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7

日本通过行政、法律、政策、规章、行业自律等多种手段,对新闻传媒的采编、经营活动实施调控,强化对新闻传媒的管理和约束,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从而实现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具体而言,日本对新闻传播的调控主要有以下方面。

行政调控

日本政府主管新闻事业的机构是外务省情报文化局。其下属的国内广报科负责起草和实施有关国际形势、外交问题的对国内宣传报道计划,以及收集和研究与此有关的必要情报;海外广报科负责起草和实施有关日本情况和外交政策的对国外宣传报道计划。

日本政府虽标榜“新闻自由”,承认新闻界和政权的相互独立关系,并竭力做出尊重新闻舆论的姿态,但却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新闻传媒进行管理和控制。

首先,政府通过有关的法律条款对新闻报道加以必要的限制;其次,政府通过记者俱乐部操纵舆论。在日本,国会、政府、地方各级行政机构,通过记者俱乐部有关消息,而记者根据这些材料编写新闻。再次,政府首脑或政界要人,还可以直接对新闻媒体负责人施加影响。日本首相、外相等要人,经常邀请媒体负责人会餐或座谈,席间非正式地对一些重大问题发表看法或予以暗示,以此引导舆论方向。最后,日本的大报社都经营广播台和电视台,它们在地方争着建立新台,要建台就需要占用波段和频道,但须经首相批准。这样,政府便可借此控制新闻媒体。

法律调控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分别有《报纸法》、《出版法》、《电影法》等,并设有检查制度,对言论自由实行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以上法规被废除。战后日本《宪法》第21条规定:“报纸除有害于公共利益和法律禁止的场合外,享有报道、评论的完全自由,其中包括对禁止令批判的自由”。该条款明文禁止了新闻检查,政府不得以行政手段来干涉和限制传播媒介的言论。新闻自由在法律上得到充分的肯定。日本现今没有制定成文的专门新闻法规,对新闻自由的保障和限制,主要分散在如《宪法》、《民法》、《刑法》等有关条款中。

其中与保障新闻自由有关的除了《宪法》第21条,还有《公职选举法》(第148条)对报纸、杂志报道和评论选举自由的保障,《刑法》第230条第2款第二、三项中就损害名誉罪行所设的“例外”,关于以发行日报为目的的股份公司及有限公司的股票转让份额的限制的法律等。在众议院、参议院规则中,承认各个报社、通讯社采访国会的特权;版权法保护了编辑版权(第12条),并承认为报道时事复制和引用著作的权利(第41条)。此外,邮政法和旅客及行李营业规则承认新闻费用的“例外”。

法律对采访报道作了限制,首先是对法庭采访的限制,根据《民事诉讼规则》第11条,把摄影、录音、广播等作为由法院决定是否允许采访报道的项目,还有关于法庭维持秩序、有权对不遵从《刑事诉讼规则》(第215条)及法庭指挥的行为予以制裁的法律。另外,《国家公务员法》第111条和《地方公务员法》第62条规定要对引诱或教唆公务员泄漏秘密的行为予以惩罚,也制约了采访活动。

在经营方面,《禁止垄断法》规定要“防止不正当竞争、要进行公平交易”。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关于“报纸业特有的不公正交易法”、“防止不正当的赠品及不正当的表示法”、关于“新闻界提供赠品的限制”等条文。

政党调控

日本各政党大都拥有自己的报纸,作为自己的喉舌,宣传自己的方针和政策,如自由党的《自由新报》、社会党的《社会新报》、公明党的《公明新闻》、共产党的《赤旗报》。同时,各政党对其他新闻媒体也采取各种手段,尽可能地加以利用和控制。

日本各政党总部设有记者俱乐部,具有同政府的记者俱乐部一样的作用。

各政党还通过各报的政治部记者施加影响。日本一些较大报社的编辑部都设有政治部,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政治新闻。政治部记者都是由与各政党、各派系头面人物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充任的,这些记者通过和他们有联系的政客攫取政治材料,而各政党各派系又通过与他们有联系的记者去了解有关对手的情况和内部消息,并通过他们再把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

此外,各政党还可以通过意见广告的形式在媒体上宣传自己的主张,扩大影响。

资本集团的调控

日本的新闻媒体大部分属于商业媒体,以赢利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它们对资本集团的依附关系。

首先,大财团直接出资创办新闻媒体。从时事通讯社到日本五大报纸,无一不在财团的控制之下。例如,《朝日新闻》现在的股东有村山美知子、上野淳一、村山於藤、村山富美子等报业资本家,报社与金融垄断资本住友银行、三井银行关系密切。《读卖新闻》的股东有正力厚生会、读卖兴业等组织和正力亨、小林与三次、关根长三郎、务台光雄等报业资本家,与第一劝业银行、三井银行、住友银行关系密切。

其次,日本的大小报社,几乎没有一家不向银行贷款。在日本,发行量越大的报社自有资本所占比例越低,这也说明了影响力越大的报纸受金融资本的控制越强烈。

第三,垄断资本家大企业还通过广告来牵制报纸。今天日本报纸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刊登广告情况的好坏,广告收入占报社总收入的50%-60%。日本报纸的第一版下面每天刊登二三十行高的广告,其他版面的广告大部分是半个多版,也有一部分整版的;有的刊物每期以广告为主来决定版面的安排。报社大宗广告来自大企业、财团,本身也是资本主义企业的日本报业,被牢牢地控制在垄断资本的掌心里。

行业调控

日本新闻界还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成立新闻自律组织、制定新闻道德规范和审查新闻报道等手段,对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进行约束和管理。

日本的新闻自律组织主要是日本新闻协会,它成立于1946年7月,其宗旨是“提高全国新闻、通讯、广播的理论水平,维护共同利益”。1947年7月,协会制定了《新闻道德纲领》,作为日本新闻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纲领》包括:新闻自由;报道与评论的界限;评论的态度;公正;宽容;指导、责任、荣誉;品格等7项内容。对新闻报道伦理上作了规范,并在全体新闻从业人员中提倡作为其基础的自由、责任、公正、高尚等精神。

日本新闻协会还通过发表“统一见解”、“对应措施方针”或“意见”的方式,对现实新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如同行采访、深夜入宅采访、航空采访,对青少年犯罪案件、拐骗案件的报道,对有关选举的报道、评论,对因造成名誉损毁而引起的刑事、民事诉讼,对普通公民的“隐私权”问题,对侵犯著作权问题,对证据照片和外电预约稿的处理问题,对记者俱乐部的有关问题等等),表明新闻界的态度或协调新闻界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广告是新闻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日本新闻协会本着《新闻道德纲领》的精神,早在1947年就通过了《报纸广告净化要则》。这一要则于1958年由《报纸广告道德纲领》所取代,1976年5月又作了全面修改,制定了《报纸广告刊登准则》。

日本政府为表示其尊重新闻自由,战后没有再设新闻审查机构。对新闻报道的审查因而成为新闻媒介自律的内容。报纸的审查由各报社和新闻协会两方面进行。

审查的重点包括报道内容的正确程度、价值标准是否恰当,此外,还要考虑到人权及版面质量等问题,审查结果通过每日召开的各部部长会议或日报表、周报表等反馈到第一线,尽可能在报纸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日本新闻协会的事务局设有审查室,负责审查各成员每天出版的报纸,其衡量标准是国家各项法律规定或本协会各项伦理纲领。如发现问题,则将意见反映给该协会的编辑委员会及理事会。经过讨论决定后采取相应措施,或向有关会员单位提出警告,或予以通报,直至要求退会。

广播电视的审查由其机构内部的审议委员会负责。日本1950年颁布的《广播法》规定,为使国内广播节目的编辑得当,日本广播协会设中央广播节目审议会和地方广播节目审议会 ;一般广播事业者(指日本广播协会以外的广播事业者)应设立广播节目审议机构,或几个广播事业者共同设立。新闻协会对广播电视也具有监督审查作用。

参考文献:

①胡文佩、刘莉荔、白继红:《发达国家新闻媒体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②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③梁关:《日本新闻媒介的自律和他律》,《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1期,第34页。

④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⑤冯浩、[日]神内智寻:《中日报纸比较研究》,《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第108页。

⑥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223页。

⑦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⑧梁关:《日本新闻媒介的自律和他律》,《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1期,第36页。

出版行业调查报告篇8

2015年成为了H5的“井喷年”,H5版已基本成为CSR报告的标配。2016年2月17日-3月7日,金蜜蜂征集了45份H5版报告的样本和201份利益相关方视角的问卷调查。通过活动征集和大量问卷调查,我们从意愿、内容类型、文案风格、页面篇幅、视觉呈现、音乐匹配、交互平台、拓展链接八个方面对H5版报告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前瞻预测。

我们的发现

发现一:多元内容类型利于企业责任形象的传达

在利益相关方看来,H5版报告的三种内容类型“各有千秋”,根据企业自身传播需求与核心利益相关方关注点进行综合考量,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呈现,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发现二: 二次创意成为H5版文案风格主流

对于文案风格,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稳扎稳打”,但利益相关方却更青睐“生动活泼”的文案风格。基于网络社会化传播特性,结合企业履责特色,选择更具亲和力的文案表达,更为符合H5版CSR报告受众的阅读习惯。

发现三:完美的视觉呈现有赖于文字与配图的浑然天成

好的配图表达是不可或缺的,与文字内容互相补充呼应,不但有效解读文字内容,还提升了页面的视觉感受。好的照片能够提升内容的真实感和透明度,要比插画制作更节省时间。但是需要企业注重平日图片素材的积累。调查样本中,现代与传统风格不分伯仲,主要在于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品牌格调的表达方式就是最好的。

发现四:带入感增强的交互形式趣味横生

大部分的读者表示会继续观看设计新颖、趣味十足的交互。近1/4的人则对交互表示反感,主要因为等待时间长、数据流量消耗等因素。建议企业关注交互的创意表现,选择恰当的交互表现形式。

发现五:扩展链接带来更多传播内容

H5版报告可实现引流和信息收集的功能,但利益相关方更乐于通过该渠道参与到企业的CSR活动中来,而不仅仅是看到企业单方面的展示。这也为H5版报告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应用空间。

我们的预测

预测一:H5版报告的多元化呈现

未来H5版报告,将更有针对性地向各利益相关方呈现企业在产品及服务等方面,开展更多社会责任活动、传播更多维度的诉求,更趋向分众传播的选择。对利益相关方的 CSR活动和传播诉求,更具针对性和策略性。

预测二:重视多技术应用

H5版报告打破了单纯的PPT播放模式,连续动画堪比视频,场景特效更加逼真。随着变形动画、3D动效、时间轴动画、H5弹幕等新技术手段的接入,H5的视觉效果已达到了颠覆传统动效的层次。

预测三:纸版报告与H5版报告一体化

一体化,就是在开始报告策划的同时,考虑H5版的传播应用与技术实现。

在设计报告时,应考虑适合H5的风格表达和动态效果以及利益相关方受众的传播特点。强化利益相关方关注点,提升责任品牌形象的统一性和识别印记,让H5版报告的传播价值最大化。

预测四:多元化跨平台传播

H5不仅仅在手机上应用,其显著的优势在于跨平台的社会化分享。它可以同时兼容PC端与移动端、Windows与Linux、安卓与IOS;也可以在手机、Ipad、电脑随时随地使用;又能够在 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平台上进行广泛传播。

未来的H5版社会责任报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纸版报告的严肃客观表达,它的表达会更加生动具体。要想在众多H5版社会责任报告中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在前期方案的构思之初就要考虑到以下六大特性:

1.故事性:一个故事,一段剧情,案例议题成为主流;

2.参与性:一个活动,一次互动,吸引利益相关方参与体验;

3.精准性:一个对象,一点诉求,只为他们说出心里的话;

4.持续性:一个阶段,一波活动,累积传播提升责任形象;

5.趣味性:一个笑容,一通幽默,病毒式传播提升沟通效果;

6.品牌性:一个品牌,一则形象,打造责任品牌影响力。

上一篇:手机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服务市场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