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14 05:36:41

初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初中英语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使英语教学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教学个体,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通过阐述分层教学法的含义和实施目的,进一步探讨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分层教学法;应用研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逐渐由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丰富的教学形式为途径日趋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然而现阶段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特点是初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把握教学体系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将教学对象和目标进行合理对应分层,给予教学主体不同层次的指导,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潜能,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教学目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体系中,分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分层教学的实施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使学生内在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分层教学强调兼顾学困生和中等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是目前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两级分化严重的有效途径。

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实施教学指导和评价,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减少个体学习差异,全面提升学生英语能力和水平。

1.学生及教学目标分层

学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对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教学个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编组是分层教学法实施最为关键的一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的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学生成绩、学习能力、日常表现和综合测试情况,建立对每一位学生的客观、正确认识,并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学生主动性。教学目标分层是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先决条件,为全体学生提供英语学习和实践机会,并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具有差异性的学习目标,充分体现初中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2.教学指导分层

分层实施教英语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为保证不同层次学习目标的落实,教师应保证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合理交叉,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在教师指导下积极融入于教学实践中。对于学困生在进行教学指导的同时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并通过学生之间一帮一的互助学习模式,减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在进行教学指导的同时应注重启发和点拨,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进行课堂指导时应注重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发挥学习优势的机会。

3.教学评价分层

课后练习和综合测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的测试和合理的课后练习,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为更好发挥课后练习和测试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分层教学法的理念首先将课后练习进行分层,如在复合句和简单句转换练习中:①She is seven. She can go to school. ②My grandma walked so slowly that she missed the bus.= My grandma walked the bus.第1题难度适中,适合进行基础练习,第2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适合进行提高练习。在综合测试中,将不同层次学生按照能力进行分层编组,分别进行测试,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客观反应,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分层,兼顾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英语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莉燕.两种分层教学法的对比研究[J].发展,2007 (07)

[2]杨艳.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