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阅读题反观散文教学

时间:2022-08-14 12:35:39

从中考阅读题反观散文教学

春天里,鸟儿们开始舒展他们嘹亮的歌喉,唱起春天的赞歌。花儿们在争先恐后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在冬天里几乎绝迹的小虫子们也开始了蠢蠢欲动,不愿错过分享春天美味的一份羹。

这时,在空旷的原野上,却矗立着一棵寂寞的老树。

…………

23.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24.本文中题目是“寂寞的老树”,第⑥段又说“老树其实也并不寂寞”,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25.本文主要写老树,第⑤段为什么还写了其他的树?

2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这是2013年龙东五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鹤岗市、伊春市、七台河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最后一个阅读文段《寂寞的老树》的开头,读后让人眼前不由得清亮起来。这篇状物散文精美短小,在学生自我品格的形成方面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文后从语言品味、内容主题探究、写法探讨、形象概括角度设置了四道题,题型设置有梯度,24题和26题是压轴的难题,需要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并能高度地概括才能回答准确。

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呢?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清楚,这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阅读题。原因首先是大多初中孩子感觉对这类状物、写景和哲理的散文读不进去,就算读了,也如雾里看花,见字不见内容,更难领会其中蕴涵的深刻主题,如《寂寞的老树》所隐含的深刻的寂寞是无人理解老树坚守自己信念的孤独。然而,这类散文又往往很受出题者青睐,这类文章比较磨脑子,需要肯读方能读透,适合深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

翻阅2011年至2013年40个地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有10余个选择了状物写景或者哲理性散文作为压轴的阅读题。如,2011年大庆市的《牡丹的拒绝》,2012年天津市的《清秋书简》、杭州市的《像蒲公英一样生存》、扬州市的《扬州的夏日》、陕西省的《游司马祠》、德州市的《高山流水》,2013年龙东五市的《寂寞的老树》,等等。

那么是不是因这些文章的文体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思维限制,他们就一定理解不到位呢?也不是。这类散文设题的角度比较固定:一般从大意理解、主题探究、语言品味、关键语句含义理解、写法探讨、作品感受、诗意表达几个角度设题,学生在考前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一般都能掌握其答题的思路与技巧,但是并非掌握了答题技巧就能完美地回答,因为技巧是死的,文章是活的。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与应试中有着深刻的体会,再周全的答题技巧也代替不了读者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所以超越技巧之上的东西就是学生要读进去。读进文章,文章的内容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和文本产生共鸣,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互动与交流,在此基础之上答题技巧才能发挥其效力。

为什么,这类文章学生读不进去呢?这恐怕要反观我们的常规阅读教学了。我们的阅读课,有些时候是有口无心的读文章,走马观花的看文章,浮光掠影的分析文章,学生当然养成不了深入阅读文章的习惯,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紧张的心态下,想把文章读进去,那就难了。

所以联系中考,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尤其是散文阅读教学,我们首要做到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能沉浸到文本中,沉浸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循序渐进的养成深入阅读的习惯,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散文教学如何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两个字:读与品。

一、 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沉浸文本的前提。散文教学必须读字为先,朗读是散文教学的生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听读、赛读、示范读、配乐读,等等,反复的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语气语调,感受文章的意境、韵味、情感,以达到能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往往能在充分的朗读中受到感染,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1.读中可以展开想象。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描绘:“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朗读这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展现出藤萝花活泼泼绽放的画面,学生在此时能从内心感受到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为理解下文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做好铺垫。

2.读中要抒感。

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有个片段我印象深刻。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学生评价:

学生读《山中访友》第五段。

生:读得有点平淡。“你好”应该读得很热情。因为我到山中探访好朋友,遇到了好朋友,当然要热情地和好朋友打招呼了。(生热情地朗读,学生鼓掌。)

生:“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语调要上扬。

生:“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这些在作者心里都是好朋友,见到他们多高兴啊,要读出喜悦。

生:读的时候要显得亲切点,要读得热情洋溢,高点声音去读。

于是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诵读声此起彼伏。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着作者抒发的情感。

二、 品

朗读是散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之上,还要调动自身的眼、耳、心、意,对蕴涵在散文背后的情、意、境,进行品味,才能深入触摸文本,沉入美妙课堂,扣动学生心弦,使学生的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达到情与意的交融,意与思的汇合。那么品什么?

1. 品用词之美。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学生可以品味“偷偷的”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那么不经意间,她就钻出来了,让人多么惊喜;“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刚出来时的质地和颜色。还可以品析动词所折射出作者的心理与情感,如《背影》中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攀、缩、倾”值得仔细玩味,从中体会微胖的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体会父子间的深情。

2. 品修辞之妙。

《匆匆》一文中这样来描写时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比作“大海”,从而表现时间匆匆流逝,无声无息,作者无可奈何的情感。“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从前后呼应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甘心碌碌无为,要珍惜时间,发奋图强的心声。

3. 品写法之精。

《桃花心木》一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在反复品读与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以物喻人的写法,即文章借种树要使树在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才能扎根,长成百年大树,来说明人只有经得起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坎坷、磨难的考验,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以及“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物抒情”等散文常用的写法,在品读散文时,都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4. 品语句含义。

这也是散文教学的难点。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的发现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句话如何理解?理解这句话,需要对课文内容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联系上下文才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在于外表与名利,而在于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为人类做贡献。”理解了这个句子,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落实了“读”与“品”,学生对散文便有了深切的意会,但是意会了还需要言传,否则就变成了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东西倒不出来了。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沉浸于文本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能“走出”文本,把心中的阅读体验与感悟,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最终达到对话交流的目的。如品读《匆匆》所用修辞时,可以让学生模仿“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续写排比句。品读结束,可以为学生开列一份有关时间的文章,打开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以时间为话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总之,在品读同时,在训练学生表达上也要下足功夫。

从“诵读――品味――表达”三个角度进行散文教学,才能体会散文曲径通幽之美,我们的阅读课堂才能有营养有韵味,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为提升学生人格助力,那么,应对中考散文阅读的考查,便能游刃有余了。

上一篇:From “yellow peril” to “model minority” 下一篇: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