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和问题技巧

时间:2022-08-14 12:17:39

浅谈问题和问题技巧

摘 要:问题和问题的技巧是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要注意问题的质量,还有提问的技巧。

关键词:问题;问题技巧;教学手段

一、问题

老师要注意提出的问题以及提问的方式,要意识到不同的问题代表着不同的认知水平,要考虑到教学目标及方法和策略与学生的思维有狭隘和宽泛之分相对应,认知水平最初被分为聚合性认知和发散性认知,后来又被分为反映认知等级的另外两种水平,即低阶和高阶。聚合性问题是为确定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力状况服务的,而且它是随后将要进行的高水平问题的基础。因此,这种低水平问题不能就此终止,它应当成为实现高水平的手段。发散性问题是为“让学生处理他们运用批判性、创造性和评价性思维所获取的知识”这个最终目的服务的。

1.水平一:低阶聚合性问题

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反复思考,意图是使学生回忆或识别信息,强调的是记忆水平和观察水平。因此,学生们的回答很容易被预料到。学生行为表现:定义、认识、描述、引证、辨别、列表、回忆,学生回答“是”或“不是”。问题表现为:如果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定理叫什么?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等等。

2.水平二:高阶聚合性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我们要求学生超出记忆水平,利用智力来组织材料以表明对信息的理解。尽管学生应用信息进行多角度的思考都包含在这个水平上,但是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一般仍能被预料到,这就是与“理解”和“应用”水平相一致。学生行为表现:描述、比较、对照、重新描述、概括、解释、翻译、说明、联系、使用、应用、提供例子、解决等等。问题表现为:请举一个解为x<2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请你解释一下你是怎么用方程的思想解决这道应用题的?等等。

3.水平三:低阶发散性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有关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老师的意图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并找出原因和理由,然后得出结论或对其进行概括,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涉及多角度的较高水平的思考。因此,学生的回答有的可能被预料到,有的可能预料不到。这同“分析”相一致。学生的行为表现:分辨、原因、理由、得出结论、进行推论、概括、提供证据、支持观点、分析信息。问题表现为: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如图,已知AC=BD,AD=BC,请说明下列结论成立的理由。(1)ABC≌BAD;(2)∠C=∠D。

4.水平四:高阶发散性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独创性和评价性的思考。老师的意图是让学生自己预测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问题,并且基于这个问题的内部和外部的标准判断自己的思考、行为和表达的推测。这个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能预测到的,这与“综合与评价”相一致。学生行为表现:创设新颖的问题、预测目标、解决、创造、推测、假定、构造、提出建议、书写、设计、发展、判断、评价、选择、发表意见。问题表现为:如下图,正方形ABCD的边CD在正方形ECGF的边CE上,B、C、G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边长分别为2和3,在BG上截取GP=2,连结AP、PF。

若把这个图形沿着PA、PF剪成三块,请你把它们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在原图上画出示意图,并请求出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

二、问题的技巧

从上面可知,适合教学目标的问题构成是很重要的,但是提问过程更重要。老师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设计好的问题,而且也依赖于老师的提问方式。如果这个问题是为老师想要的那个教学效果服务的,则巧妙地应用提问技巧是必要的。在消极的、失望的、迷茫的、没有挑战性的学生之间和积极的、激发性的、深思性的学生之间有效地应用这一系列的提问技巧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问题的表述

要想让学生对问题有正确的反应并明确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就需要老师把问题清晰地表达出来。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问题本身就会导致学生的混淆,如果这种问题经常出现,也只能导致学生更长时间的失败。一个模糊的问题,会迫使学生去猜想老师想要他回答的内容,而不是去思考和阐述怎样对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

2.问题的适应

问题要适合班级学生的语言和能力。在整个班级中,对于学习比较慢的学生来说就需要容易懂的问题,激励有天赋的学生做更高层次的思考。对于一个能力较低的学生的问题可以是“从你阅读到的文章中,你认为一个产品的需求量怎样影响它的供给量?”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可以变成“再深入文章一点,价格怎样影响供给和需求?而且这三者在什么点上市场才能达到平衡?”这样就可以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问题的顺序

随意性提问很难传达一个清晰的中心和意图。影响问题选择顺序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已有知识及了解学生是否有讨论问题所需的知识面内容。一些提问的顺序从低水平开始,进一步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思考;其他的一些提问顺序是从高水平问题开始的,但这种提问就停留在这一水平上。提问低水平问题将很快地决定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达到哪种程度。

4.均衡问题的认知水平

针对激发学生聚合性思考和发散性思考设计一些均衡性的问题将有可能提高一大批学生的主认知能力。聚合性问题服务于测定学生们的基本理解能力,以使他们通过应用这些知识达到较高水平的思考。发散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老师可以利用以前呈现的不同水平的问题信息来为聚合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计划一个最理想的均衡度,以使学生取得单元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5.学生的参与

调动不太积极参与的学生主动参与,将没有回答的问题抛给其他学生,鼓励学生之间互动,这些措施可以增加整个班级学生的参与度。要理解不爱发言的学生的言语和非言语暗示,如复杂的眼神、不敢完全举起手。在这点上,老师的敏感性是非常重要的。当提问学生时,老师只请自愿回答的学生回答是不合理的。当提问到非自愿回答的学生时,老师就要判断问题的难度水平和学生对问题的熟悉程度。凯利提出这个问题,他认为老师提问非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是一种民主性的行为,因为作为学生都有一种去参与公共讲话的责任感。

另一种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有效方法是让几个学生回答同一个问题。一个学生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有一个不正确的回答,而同样的问题其他同学可能有另外的回答,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参与讨论能够影响自愿与非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尤其在讨论期间,鼓励学生彼此之间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可以涉及更多的学生。在讨论期间,可以增加学生多样性的想法、看法及其对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可能性。合作学习小组是激励学生之间互动的主要方法。

6.探查反应

老师需要通过探查反应或评论来鼓励学生去完成、修正、补充或证明他们的答案。鼓励学生去完成或修正答案的这种探问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他们正处于形成反思性思维的初级阶段。同样,这种探问对于较高年级的、但还没有接触较高层次问题的学生来说往往也是必要的。评论经常是以这样的词语作为开头:“如果……怎样……”“假如……你认为……”等,在反思讨论中,有“为什么”“你有什么证据”“你怎么证明这一点”等。

7.候答时间

在讨论过程中,由于提出的发散性问题需要经过复杂的思考才能作答,因而学生就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组织较缜密的答案。

为了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合理性,可以用以下两种候答时间的方法。(1)提问后候答时间。即在老师提出问题后与学生回答问题前的候答时间。(2)回答后候答时间。即在学生回答后与老师对问题做出反应之前的时间。等候3~5秒钟,就会提高学生回答的数量和质量,因而也会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

8.学生提问

在大多数课堂上,学生通常希望主动地回答问题,而不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我们要综合运用这些不同水平的问题及提问的技巧,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只要我们时时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就会慢慢地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威廉・威伦,贾尼丝・哈奇森,玛格丽特・伊什勒・博斯.有效教学决策.6版.

[2]提高课堂教学:独立分析与合作分析法.

(作者单位 永嘉县济时中学)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山西省贫困县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初... 下一篇:新学生,新课改,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