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陌上桑》中的多重美感

时间:2022-08-14 10:29:48

【摘要】《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名篇,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秦罗敷更是成为千古美人的代名词。在进行作品的阅读时,我们从《陌上桑》中获得了更高层次美的享受和体验,最终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净化。本文就其在阅读时的多重美感进行阐释,从而加深读者对作品的充分理解和透析。

【关键词】《陌上桑》 人物美 语言结构美 空白美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7-01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具有代表性的喜剧性叙事诗,属于汉乐府中的“相和歌词”,最早提名为《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足三百字的小短诗,却为我们有趣全面地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婉拒太守”的生动画面,开创了汉乐府在德貌兼备女性形象的先河,为读者提供了多重的审美感受,当之无愧地与《孔雀东南飞》一同获得“乐府双壁的美誉。

一、人物美

自古以来,中国的美人不计其数,《诗经・卫风》中早已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硕人形象。汉武帝时音乐家李延年也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的精妙诗句,而秦罗敷如何美得出众,美得脱俗,主要有三个方面:

1.天生丽质难自弃――外貌美

开篇“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一个“好”字,便给罗敷下了一个定义:天生丽质的美好女子。历来写美女的手法多种多样,各见千秋。《陌上桑》的手法却别具一格。它采取的是一种效果性描法,即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写罗敷的美。诗中写了四种人见到罗敷后的反应: “行者见罗敷,下担搏鬓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纳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就是美的效应: 作者写出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看到了罗敷后,他们都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尤其是那句“来归相怨怒”,在喜剧氛围中表现了罗敷的巨大吸引力。由众人眼光间接再现罗敷的美,只字未提外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却让人难以为忘怀这个“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女子了。

2.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个性美

如果只是凭着“嫣然一笑,惑阳城,媚下蔡”的较好面容,秦罗敷不过是生得一副好皮囊,漂亮的花瓶是经不起时间的摧残和考验的。罗敷之美, 不仅停留于外表, 还有一种内在品质上的美,她的美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不管使君的目的是见色起意还是怜香惜玉,面对使君的共载要求,罗敷仪态俊雅,大方致辞,明确表达点出使君之“愚”。针对使君的无礼发问, 罗敷并不严辞怒斥, 而是如实相告,这与她美女的形象特征极为吻合。温柔的言辞不代表性格的软弱。一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在点破使君的不怀好意后,更突显了“蒲苇韧如丝,磐石不转移”的忠贞,让立踟蹰的“五马”也为之黯然失色。较之美貌更为民间所接受的,正是罗敷身上闪耀的女性的光辉。

3.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香――才智美

面对从南而来,五马踟蹰的使君相邀,突发事件往往更能展现出一名女子的聪明才智。她没有胆小逃避、忸怩作态,更没泼妇似地破口大骂,而是极镇静地道出男女交往中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准则。一个是有夫之妇, 一个是有妇之夫,堂堂使君难道不懂吗? 委婉的语句有如锋利的匕首直刺使君。特别是夸夫一节,从白马、佩剑、官途、外貌、口碑,可见夫婿从各个方面看,皆是人中龙凤,远远超于使君之上。且不论夫婿是虚是实,这样的夫婿形象足以给使君造成巨大压力。

二、语言结构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精练和含蓄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作为一首叙事诗,《陌上桑》虽然语言十分精练,但它的记叙要素具备,结构完整。

在结构上,一方面,层次清晰。另一方面,结构完整。

在语言上,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在侧面烘托罗敷之美貌时,“行者见罗敷,下担搏鬓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纳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几种人的反应已经默默述说了罗敷的美,而“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清新活泼的语言令人禁不住捧腹,同时也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乐观、幽默、俏皮的喜剧气氛。

在修辞上,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三、空白美

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这样说过:“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中国的画论里往往讲究“留一片空白”,正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话切不可说破、说透,给读者一片想象的空间,也给作品带来更加深远的意境和韵味。《陌上桑》在叙事上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一创作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秦罗敷外貌只字未提。

第二,罗敷为了拒绝使君的要求, 除了申明已有夫婿之外, 紧接着诗中还写她临急应变, 随口机智地编出一段夸夫之辞, 从而进一步打消使君的想法,表现其聪明, 机智, 忠贞,果敢的性格特点,从而塑造出一个内慧外秀的妇女形象。

综上所述,陌上桑之所以传颂千古, 百世不衰, 是因为在艺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是给读者在阅读时带来的多重享受。也使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但不会被湮没,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蒋寄红:《陌上桑》人物艺术论[J]. 理论与创作,2003, (3).

[2]吴道省:《陌上桑》中罗敷形象的艺术魅力与双重审美理想[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3]张宝利:《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美的表现形态比对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4,(6).

[4]章会垠:女性之美与女性尊严的讴歌――《陌上桑》四题[J].滁州学院学报,2006,(2).

[5]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6]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7]丁峰山:《陌上桑》复式二重性及与采桑母题演变之关系[J].宁夏大学学报2005(3):10.

[8]田思阳:汉乐府女性题材审美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9(5).

[9]朱瑜章:“陌上桑”母题的嬗变及其整合艺术[J].河西学院学报2002(3):18-20.

[10]王正为:略谈“陌上桑”的价值取向[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 (4):107-108.

上一篇: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探讨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县域医院医德医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