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素材从课本中来

时间:2022-08-14 06:44:10

让作文素材从课本中来

目前我们使用的高中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同编著的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品,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既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还不乏生动形象的故事及鲜活的人物,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巨大的藏宝库,其中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就是无穷无尽的宝藏。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文尤其是在写考试作文时,由于他们头脑中储备的精彩素材有限,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管怎样搜肠刮肚,就是想不出来,虽然有些学生会在考前背诵一些美文美句,但是在实际的考试中,紧张的氛围使学生的背诵内容留存甚少;再加上考场时间紧迫,容不得你前思后想、仔细斟酌,这就导致一些平庸的或文不对题的素材被匆忙写进了作文,使学生最后写出来的作文整体质量不高;其次,有些学生即使想出一些素材来,也是隔年皇历,陈旧老套,我们常说要“推陈出新”,缺乏鲜活素材支撑的作文,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好的评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表达单一,自然也得不到高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一方面写文章苦于没有材料,另一方面我们使用三年的高中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料库,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不知道如何从课本中汲取材料。

课文教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教师首先要有效地利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积极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在教学的同时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眼界,扩充学生的知识量,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还要努力做新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能够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并理解,以期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弥补学生素材不够用的遗憾。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都存在着差别,他们的思想水平也就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多样、省时高效地处理教材,帮助学生积极积累作文素材,使课本内容“为我所用”,不仅可能,而且可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树立大语文观,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提供有效的条件。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改的大潮,我们必须真正了解学生,真正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课程改革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融合,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与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与空间,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作文教学,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另外,教师还要有一双慧眼,可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本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而满足中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一条可行的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教学中常说“读写不分家”,在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把书本读熟、读通、读透,他们在应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真正做到“熟能生巧”。当然,必要的写作练习也是不能少的,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很少给学生时间练习写作,面对日益逼近的高考,大部分学生在课下也是追求多做题,而忽视了写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就会下降。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将作文教学重视起来,这样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写作练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教师可以在备课时给学生预留出一部分的写作时间,让学生将所读到的句子、好的段落通过仿写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教师就可以及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有目的性的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写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使其在之后的写作中“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读写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从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中,我们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于我们的课本。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挖掘课本素材进行写作,并在写作后对比自己以往的作品,找到两者之间写作质量上的差距,体味寻求课内素材的魅力;并在已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写出能突显学生个性的作品。这样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提炼,还巧用课文素材扮靓了自己的作文,而且我个人认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课本素材就可以避免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减轻了学生选书购书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从课本中找素材应该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的写作教学中我个人采用了这种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积累素材的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赵克明.谈谈供料作文试题的优势[J].语文教学通讯, 1994(2).

[2]赵克明.语文教育别搞“形象工程”[J].中学语文教学,2006(6).

上一篇:高中数学思维模式的培养策略分析 下一篇:基于学生主体的化学课堂有效互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