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8-14 03:55:37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不容忽视,它不仅是短期内降低教学质量那么简单,更为严重的是会阻碍学生的长效发展。作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实施有效管理,打造有效课堂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方法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各种各样的有效模式,而如何针对本校师资队伍的状况和学生的实际,尤其是农村小学课堂的状况,逐步的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形成一定的模式,是我们每位农村教师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端正对“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正确认识

教学的有效性是个永恒的话题,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体现。

所谓“数学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师生一段时间的教与学后,学生所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数学教师教得再辛苦,工作再认真也是无效的,是徒劳的。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有无发展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的。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数学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低效或无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学生没有发展。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与发展!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数学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各种极具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地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亮点,还只是停留在点上的,特别是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学校中产生的,从面上来说,不符合课改精神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应试教育从根本上还没有真正转变一般,尤其存在于教学设施落后、师资条件差的农村学校之中。考察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从普遍意义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现象俯拾即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的滞后。

教学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缺乏教学的效率观念目前的多数农村学校中,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的民转公教师还占有比较大的比例,代课教师也有一定的比例,这两者撑起了农村学校的半壁江山。由于年龄大、缺乏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对新课程改革抱着一种“课改是青年教师的事,我们靠边站”的思想,没有融入到课改大潮之中,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累,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形式化。

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三)课堂效率不高。

不充分利用课堂的40分钟,不注意通过教学的双边互动优化并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时间,不去反思应该怎样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是一味地强调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的重要性,课后作业、家庭作业多得让学生喘不过气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长时期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从小就磨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视教学为儿戏,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随意发挥,废话连篇,毫无教学计划和效率意识。这是教师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问题。

(四)师生课堂交往互动的不和谐与不平等。

有的师生双方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与积极地交往,眼睛没有交流,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上开小差。还有的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不主动地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互动,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而教师也往往忽视这部分群体。还有,从很多课堂上,我们发现,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总是多于后排的学生,教师随手一点,随口一叫,“你”,就会把机会让给这部分学生。所以说,学生学习差异的形成,除了我们常说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外,常常是课堂的实用时间及交往机会的差异造成的。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高专业素质。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作为一名教师,新时代的课程变革将给教师带来挑战,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机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和课程资源的再创造和校本化实施有关联,还和有效性提高的另一主体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曾经有一位家长问孩子所在校的校长:你说我们送孩子上学是为了什么呢?校长反问道:你认为呢?家长说:我觉得是为了学习未来成功和幸福人生的智慧。家长的话很有道理,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就是人的发展,是使人成“人”的过程,即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于是我们的教学过程不再是“师送生接”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以理解为前提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②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指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是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是静态的、预设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也就是说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大胆改革课堂,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模式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充满喜悦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知识面不广,所具有的知识一般源于书本知识,很难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的数学知识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用。另外,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目光短浅,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广大农村家长双双外出打工的比例较大,孩子学习无人照管。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因素。农村中学学校教育条件差,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农村客观现实。教学要融于教育因素。初中数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讲明知识的重要性,帮他们认识、分析二十一世纪所适用的社会人才,使他们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产生“我要学”的迫切内心需求。

新课程标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圈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在动力,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树立起在中学时期一定要学好数学的正确观念。

(3)准确解读教材,实现有效重组与整合。

新课程赋予教师整合教材的权力,但是当我们由一个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课程的开发者的时候是需要主见、需要智慧、需要研究、需要创造的,而静下心来正确解读教材、悟透编者意图、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前提。只有在准确解读教材之后才能抓住教学内容本质进行有效重组与整合,实现在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实现直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①对教材资源进行再创造。

对教材资源进行的再创造,就是一方面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前提,在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和信息交流中,有选择地对教材的内容精心进行整合、取舍和挖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发展有意义的知识点主动探究。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现再创造的有效方式就是对资源整合、取舍和挖掘。

具体的讲,其内容包含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及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引导。对教材资源的加工我们可以从教材内容的“五化”入手,即从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入手、从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入手、从教材内容的操作化入手、从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入手和从教材内容的最优化入手;课堂生成资源的引导可从事件的积极方面出发,利用一切可利用手段和材料,把握好数学学科实际与生成资源的内部联系,把学生从事件的另一端引到正常的教学中来,达到促进教学,发展学生的目的。

②对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开发。

课程实施与自己的地方特点产生的冲突,切实要求课堂教学的主体及学校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的研究中来,因地制宜,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相互结合,注重校本课程的层次化、一体化并兼顾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使其充分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

(4)要有效地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学习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寻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享受数学“成功”之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①要注意情感的诱发,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课堂上教师扣人心弦的开场白、精彩的结尾、幽默的故事、创新的方法都能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例如:教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积的近似值》例6时,把小狗和“小偷”的课图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顺利地学会了数学知识。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诱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持续保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这样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随之不断升高,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你的课,期盼着下一课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②要注意情感的投射,教师以情感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小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尚未明确,根据学生的情感迁移特点,在数学课堂上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个孩子。对无心的学生多提问,尽管学生回答错误,也要先请他坐下去,然后抓住学生积极反应的时机,再让他们好好地表现。对粗心的学生则要让他们多多板演,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让他多交流,对于农村,由于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和办学条件与城里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出现种种问题生比例要大一些。因此,教师就要对他们耐心的指导教育,更要注重情感投入。而对班上的佼佼者要给予更多的机会让他更好的表现和发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问题应以微笑、欣赏的目光给予肯定和鼓励,任何情况都不能够忽视和嘲笑学生,对优秀生、问题生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意识到老师在真诚地帮他、爱他,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③在体验中“展”趣。在问题解决的尝试中,教师通过鼓励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形成兴趣的持久性。这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层次性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问题后做出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产生兴趣的迁移,保持兴趣的持久性,延伸到数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每一个学段。

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富有时代气息的事物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情境,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5)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说明了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在我国的教育形式下,对发展差异的学生,同时叫齐步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怎样处理个别差异与面向全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①根据学生基础,降低知识难度。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知识点都有它的基础性和深化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际,把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通过降低难度,使新知识变成似曾学过的知识,或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通过类似的探索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易学乐学。

②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理论指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参照课程标准,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各种接受能力和环境因素来制订。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出具有差异性和分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保证后进生“吃得了”,良好生“吃得好”,上等生“吃得饱”,这样就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③根据学生能力,设计多层次习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习题的设计要以人为本,要有生活性和开放性,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能力,依据知识内容和农村学生的认知程度设计多层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让后进生能完成、优秀生有深化的发展。使之呈现“芝麻开花”式的发展,达到各自的高度。

(6)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种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时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儿童接触的事物加以选择,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养。所以我们不能把儿童看成是空空的容器,他们来到学校不只是让教师通过特别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课程内容,达成教师当前在功利驱动下的某种目标,而应该引领儿童回归生活世界去学习数学。

(7)活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有效的评价,换句话说,就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起课堂氛围。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在此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思路,发现错因,然后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的评价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表扬应该明确,具有指导意义,应该避免“表扬依赖症”,让评价真正发挥激活课堂的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挖掘农村地区的有利优势,寻找数学题材,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加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使课堂教学有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