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研究

时间:2022-08-14 03:25:16

我国利率市场化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研究

摘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之时,中小企业面临的是融资的新抉择和新走向。本文详细分析和总结所遇的融资瓶颈,通过对美、日的国际横向对比,提炼出对利率市场化下中小企业融资最有借鉴意义的优点,结合实际国情,得出赋有创新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中小企业融资 国际横向对比 经验启示

一、引言

201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到1.1倍,贷款下浮区间扩展至0.8倍,这开启了核心利率市场化的大门。2013年7月开始,央行全面放开了对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管制,因此利率定价自由使得银行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而银行信贷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这一改革则为它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国际包括美、日等典型发达国家在完成利率市场化后已经发展至今,其中不乏诸多的借鉴学习经验,因此要结合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以更好地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现况及发展瓶颈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2.5%,较年初增加1.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533.3亿元,比各项贷款增速高6.3个百分点。全国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302.2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4.0%。以上最新数据表明,中小微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步提升。然而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的现存缺陷,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行业尚属兴起阶段,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存活能力就不高,此种融资方式依然无法满足大多数企业融资。而少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利用的创业板市场也无法解决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小企业的融资依然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主要原因有内、外两方面:

(一)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不完备

我国中小微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绝大多数又是民营企业,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尚未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市场化的企业行为,预算软约束,导致中小企业资信能力较差。加上其经营组织结构形式多样,产品多样,信息非公开,销售回笼不稳定,企业平均寿命较短,使得银行的拒绝率一直较高。

(二)中小银行发展稚嫩,大型商业银行目标不一致

由于历史传统与国情发展的影响,我国银行至今没有成为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现代金融企业。中小银行自身的风险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过于强调“安全性”,使得“盈利性”降低。

相对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银行,也有其先天的缺陷。一是信息不对称。大型商业银行机构层次较多,地方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调动频繁,因此对地方中小企业的信息掌握能力较弱,信息传递不方便和滞后性强。而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一般是非透明的,大多又是地方性民营企业,要掌握它们的真实信息就更加困难。二是人员和机构的设置问题。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业务拓展的局限之一就是只在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对于非中心镇的市场占有率很低,使得很多集镇企业客户难以了解该行政策以及申请相应贷款。三是成本劣势。中小企业由于预算软约束,企业储备资金有限,应急能力弱,所以贷款往往具有“小额、频繁、紧急”的特点,对于一直倾向于向大型企业输送大量贷款以促进规模经济的大型银行而言,给中小企业贷款不仅要求很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同时也是不经济的。

(三)民间借贷市场活跃,高利贷违法频繁

2009年上半年,根据央行温州中支的数据,该市民间借贷总量约为620 亿元,月平均贷款利率为10-11%,且相较之前的数据,民间贷款需求量呈上升趋势。民间借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难的问题,但缓解融资难的同时,高利贷行为也更加猖獗。因为高利贷的高额利息费是违法的,其利息的按时收回并不受法律保护,因此高利贷的背后往往伴随着违法犯罪活动,这一点扰乱了资金正常流通的秩序,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对美、日两国国际横向对比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的产物:社区银行

美国作为经济强国,其经济发展步骤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在70年代,美国一度出现了严重的“金融脱媒现象”,随后包括CDs、NOW、ATS、MMDA等的金融创新便在实践上开启了利率市场化的闸门。80年代,美国正式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到1986年,完全实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这一段时期诞生了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依靠: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存在着诸多优势。第一,相较于目标客户为大企业的大型商业银行而言,社区银行以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与社区企业为服务对象。它定位准确,能够以自身优势占领中小企业市场,并保持稳定的客户量。第二,社区银行对当地的风险评估能力更加高。因为其员工通常来源于本地,对于该地的经济发展和市场情况更加了解,解决了大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三,社区银行“取之于斯、用之于斯”,因此更能获得当地政府与居民的支持,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日本利率市场化中的政府角色

近年来,日本解决了一系列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其手段正是利率政策,这一点也使得全球各国开始借鉴。加上我国与日本两国历史的相似性,经济发展都经过了先高速发展后调整整顿的阶段,因此这一东亚邻国对于我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利率自由化起始于1977年有价证券的利率自由化。经过17年努力,到1994年10月,日本已放开全部利率限制,实现了利率完全市场化。

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生力军,日本政府重点加强了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的完善,以改善对被担保企业的甄选办法和废除固定担保费率等方式,使担保制度更具科学性,从而为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保障。而当金融危机、经济衰退或重大灾害发生时,日本政府会及时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担保强度。例如,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于当年10月末启动“紧急担保项目”,其担保金额从最初的6万亿日元增加到36万亿日元,到 2010 年时该项目涵盖了近800 个行业的中小企业,担保案件超过 103 万件。在这些接受“紧急担保项目”支持的企业中,约 87%的受担保企业为雇员人数在 0 ~20 人的中小企业。

与此同时,关联包制,即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相互之间实行关联,使得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同时产品品质也日益完善,市场研发成本则不断降低。

四、国际横向对比下的经验启示

(一)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

美国拥有完整的商业银行体系,按规模可分为五个层次,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还远未完善,因此在完善体系的道路上还需要走很远。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出路之一就是学习美国的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融资方案。

首先要“政企分离”。因为体制原因,我国的大多城商行、农信社都存在着一些阻碍“社区银行”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要脱离公有产权,使得私有私营,并且产权明晰。并且要及早解决这些原因导致的不良贷款问题,使城商行和农信社可以轻装上阵,做好接下来的改革工作。

其次,国家应该颁布相应改建法规,限定“社区银行”机制下的经营范围,禁止盲目扩张,并且应该积极向先进地区学习信息与金融技术。

最后,国家要积极展开尝试,深圳率先尝试的社区银行不失为当地中小企业融资的福音。

(二)政府做好市场的辅助者

利率市场化为中小企业发展增添了信心,但是若要形成融资的长效机制,仍然是一大难题。借鉴日本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转变的经验,从长期来看,我国还需要加强以下三方面建设:

第一,进一步建设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规范各类直接融资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降低小型企业进入门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第二,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中央及地方财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并有计划地提高担保上限,方便中小企业获得融资。同时,应加强对中小企业担保市场的规范,避免因担保机构自身风险增加或非法经营而损害中小企业利益。

第三,进一步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进一步扶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深化金融市场分工,形成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稳定供给。

(三)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中小企业必须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重视企业文化和企业素养,学习发达国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此外,要做好长期和短期的发展规划,规划资金来源和使用,提高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效率,延长企业寿命。最后,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培养优良的企业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上,要充分学习借鉴他国的优秀经验,又要合理地出台适合自身国情的政策,充分利用好市场这根杠杆,辅之以相应的政府工作,才能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报》2013年04月23日

[2]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市民间借贷监测利率”,2012年05月17日

[3]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日本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福建金融》,2011年第05期

[4]Japan Small Business Research Institute. 2010 White Paper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Japan [M]. Chiyoda -city Tokyo,2010: 60

上一篇: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下一篇:浅谈福建安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