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08-14 03:21:29

浅谈学校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摘 要】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情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明确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制订情感教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学校教育 情感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069-02

一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全面考虑教育对象的认知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情感的教育方式。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能够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情感教育是打开现代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一方面,现代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情感丰富,追求个性;另一方面,现代学生的情感世界可塑性大,他们大都处在青春期,随着生理变化,心理平衡被打破,思想、情绪、行为表现出不稳定性,由少年时期的天真坦率开始转向隐蔽和内心,不愿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而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被尊重、理解与信任的需求和愿望,常常处在自我矛盾中。唯有实施情感教育,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2.情感教育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教育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师生间经常保持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气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教育内容在情感传输带上才能顺利通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健康情感的双向交流,会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应该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情感还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身心健康、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情感教育是其中的关键。教师只有注重情感教育,以平等地位与学生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 树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其个性,才能把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到教育内容的轨道上来。

3.情感教育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条新途径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进一步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潜能、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传统教育没有把学生真正摆在主体地位上,没有唤醒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了师生参与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力量。摆脱这种教育困境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而情感教育在这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良好的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动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能够得到教师的爱,是每一位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教师要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一般来说,表现落后的“问题学生”,即“后进生”他们的意志品质相对较弱,做事缺乏耐心和信心,只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持久的耐力和真挚的爱心,不把这些学生置之度外,而是用理想去播种理想,去培养文明,去启迪智慧,去塑造心灵,后进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提高,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撞击、情感交融和呼应的过程。情感交融和呼应,离不开平等、真诚、相互尊重和关爱,只有借助于情感的能动和催化,受教育者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情感教育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在精神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用爱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努力学习。

二 情感教育的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整发展。可见,情感培养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在知情领域都发生变化。那么,应如何确定情感教育的目标呢?心理学把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按社会性分为三类,即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道德感是人对其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等是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理智情感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等相联系。审美感即美感,指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道德行为予以评价时产生的具有愉和倾向性的体验。

以上三类情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也是人类最深刻、最稳固、最坚定的高级情感。由于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其本身就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审美能力的活动,所以,情感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的统一。教师应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根据各学科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和丰富的审美感。

三 情感教育的实施

实施情感教育就是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首先,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要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在传统认知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情感教育意识,把情感教育提高到与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教育者要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培养良好的情感心理品质。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应优化自身的情感因素,只有具备了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实施情感教育要抓好如下环节:

1.以境育人,融情入境,创设情感教育的良好情境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这是情感受所处情境制约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教师要多方面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

2.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打开情感教育的大门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事物上,即情感具有感染和迁移功能,这两大功能要求教师学会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教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学生,搭起情感的桥梁,沟通彼此的心灵。

3.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挖掘情感教育的深度

情感与认识存在互相制约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调节等功能。根据这一规律,首先教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比如,针对学生即时信息接触多、选择性大的特点,教师可从正面疏导,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提高教育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由困学、厌学转为好学、乐学。针对学生的不良品行,教师要发挥情感的正负强化功能,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动之以情,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品行产生不悦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校正效应。学生一旦有所转变,教师就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巩固新的、好的行为习惯。

4.以意育情,以情激意,调节情感教育的稳定度

促成情意过程的良性循环。意志是人们按既定目标克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往往构成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即意志调控情感,情感激励意志。教师既要学会以意育情,发挥意志对情感的调控作用,提高情感的稳定度,又要善于以情激意,当学生获得学习上的初次成功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使学生由成功的喜悦,进而形成勤奋学习、刻苦攻关、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这样,情感和意志才能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情意循环,提高教育效果。

5.发展合理要求,调整期望值

要提高情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发展学生的正当需要,确保其情感需要都是正当合理的,如学生喜爱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就要满足其理智感的需要,对暂时不能满足的正当合理需要,应以理服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感染的需要与集体、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努力使学生向“四有”新人的目标迈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适时地、恰当地调整期望值。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内寄予不同的期望值,唯有恰当的期望值,才会激起学生积极奋发的情感体验,并将其化作学习的持久动力。

上一篇:浅谈作文教学生活化 下一篇:警惕“空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