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视野下的以人为本

时间:2022-08-14 12:07:48

论生态视野下的以人为本

摘要:以人为本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揭示。生态视野下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维护和促进生态公平以及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提高生活水平与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关系,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当代人利益与子孙后代利益的关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

关键词: 生态视野;以人为本;内涵;环境权

中图分类号:DF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3-0096-005

一、以人为本的生态视野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科学发展观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关注,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不能离开环境问题、离开生态问题来谈论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在资源和环境方面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10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9.5%,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总能耗的19.5%[1] 。其中,一次性能源消耗达32.5亿吨标准煤,能耗强度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电力、钢铁、有色等8个行业单位产品平均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2] 。2010年12月,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披露2008年全国环境经济核算(也即俗称的“绿色GDP”)的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因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增长,中国生态环境年“折损”近万亿,环境污染对GDP的扣减指数为1.5%[3] 。

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2011年4月,由中国工程院和环境保护部组织50多位两院院士历时3年完成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对外。这一研究把当前的环境形势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4] 。可以预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资源和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增强,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仅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在对我国新的发展阶段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以人为本中建设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

以人为本与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必然要建设生态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的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离开生态文明,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人,离开人,离开人类来谈生态文明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如果对以人为本作片面的理解,就容易将以人为本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这种现象无论在实际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存在。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对以人为本的片面理解。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将以人为本片面地理解为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进而将以人为本单纯地理解为GDP增长,出现唯GDP现象。他们认为,只要GDP上去了,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财政收入增长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就是以人为本。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境保护,甚至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式来换取经济发展。这些地方,经济一时发展了,群众生活水平一时提高了,一些问题暂时解决了,但从长远来看,却后患无穷,从根本上牺牲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甚至断了可持续发展之路,断了子孙后代生存之路,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与以人为本相违背的。

因此,从生态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对于深化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厘清在以人为本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认识都有重要意义。

二、以人为本的生态内涵

生态视野下的以人为本具有以下一些基本涵义:

1.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

生态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5]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是人们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7] 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

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生态利益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生态视野下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就是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2.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环境权

坚持以人为本,必然要尊重和保障人权。生态视野下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环境权利。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的权利,包括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状况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侵害请求权。环境权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对于环境应否为一种权利,权利的主体、客体如何界定,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利?环境权利属于集体人权还是个人人权?环境权包括哪些权利?环境权是否是人权?环境权是否应该进入宪法?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仍人言人殊,尚无定论[8]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也越来越强,环境权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关注的实际权益。如何保障和维护公民的环境权,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也是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上一篇:“克己复礼为仁”之本义澄清* 下一篇:“学生自探式”教学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