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为仁”之本义澄清*

时间:2022-07-19 10:23:06

摘要:“克己复礼”被后世公认为是孔子对“仁”的内在涵义的一个界定。但是,究竟该如何解释“克己复礼”,却有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人受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影响,把“克己”、“复礼”作为一个并列的联合词组来理解。朱熹的解释颠覆了传统的经典解释,是对儒家经典的“误读”,从根本上说是为其理学思想体系建构服务的,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朱熹的这种解释,既不符合原著上下文的逻辑,也偏离了孔子论“仁”的本义。通过梳理和研究各家典籍对此句的解释,方可还原和澄清 “克己复礼”的本义。

关键词:克己复礼;克;仁;孔子;朱熹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3-0120-004

“克己复礼为仁”,语出《论语·颜渊十二》的开头: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的前三章节分别记载了颜回、冉雍和司马牛与孔子关于“仁”的内涵的讨论,孔子根据三个弟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了不同的回答。对颜回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冉雍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司马牛则简化为“其言也讱”。

朱子认为这是由于三位学生的境界不同,所以得到的答复也不同:在注释冉雍问仁时他写道:“克己复礼,乾道也;驻敬行恕,坤道也。颜、冉之学,其高下浅深,与此可见。”[1]181朱子的解释未免厚此薄彼,延伸太过。笔者更倾向于他对司马牛问仁的注释:“讱,忍也,难也。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夫子以牛多言而躁,故告知以此。”[1]181孔子因材施教,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给以不同的教导,即使是对个别弟子有偏爱,也不会只对偏爱弟子传授高深学问而对其他学生以次等教义教之。

一、对“克己复礼为仁”的经典误读

朱熹和杨伯峻先生的两种注释代表了自宋以降,大众对“克己复礼为仁”涵义的一般理解。虽然两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总的说来都是对原著的误读,并且是影响甚广的“经典”的误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注释,融入了其理学思想,不同于汉儒,文风基本上是重义理而轻训诂,形成了不空谈、务实用的传统。《四书章句集注》一书,上承经典,下启朱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乃至创新发展都居功至伟。尤其是对于孔子形象及其精神的重塑与发挥,朱熹的功劳不可磨灭。《四书章句集注》就是朱子发挥儒家精神、宣传理学的最简要、最普及、最权威的一部教科书。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白话文中最普及版本,内中的思想代表了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观点,是让普通民众了解《论语》的最方便渠道,同样也是大众误读“克己复礼为仁”涵义的“经典”代表。

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一句的注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归,犹与也。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又言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程子曰:“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又曰:“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谢氏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1]180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则是这样解释孔子回答颜回问“何为仁”的:

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2]

对比二位的注释,朱熹以阐发义理为主,而杨伯峻先生则是从词源学出发重在解释字词。二者的差别在于:首先,朱子根据自己的理学体系解释了什么是仁,“仁”就是“本心之全德”,复归仁就是复归“本心之全德”;杨伯峻则认为,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其次,朱子释“克”为“胜”,“克己”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之意;杨伯峻先生则释“克”为“抑制”。一个是积极地去挑战,一个是被动地压制。再次,朱熹认为应该“克”的“己”是“身之私欲”,“复礼”就是返归于礼,而“礼”即“天理”,这样就与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联系了起来。杨伯峻先生并没有对“己”的涵义做出延伸,而是直接解释为自己、自身,这也是汉儒与宋儒之间的争论所在。

两人的诠释虽有以上不同之处,但是,无论朱熹还是杨伯峻,在解释“克己复礼为仁”时,都是把“克己”与“复礼”作为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来对待的。这恰恰是造成对原典“误读”的主要原因,不管这种“误读”是有意为之,抑或是无意之失。前者以朱子为典型代表,后者如杨伯峻先生等,甚至可以说,杨伯峻先生的这一类误读,也是由于受到了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影响所致。

那么,“克己复礼为仁”究竟该如何解释?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必须搞清楚原文中的“克”字本义。

二、“克”字本义分析

想要弄清古文的原意,就要回到古代文献中去。就如这“克己复礼为仁”,本不是孔子的原创,而是出自《左传》,是被孔子借来教育弟子的。程树德《论语集释》引《左传·昭公十二年》曰:“楚灵王闻祈招之事,不能自克,以及于难。夫子闻之,叹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楚灵王若能如此,岂其辱于乾溪!据此,则克己复礼本属成语,夫子一引之以叹楚灵王,一引之以告颜子。”[3]所以,参照各种古典文献,比较各家观点,才是恢复先圣言论本义的最好方法。

(一)从词源学角度探讨“克”字本义

首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克,肩也……肩谓任,任事以肩,故任谓之肩,亦谓之克。《释诂》云:‘肩,克也。’又曰:‘肩,胜也。’郑笺云:‘仔肩,任也。’许云:‘胜,任也。任,保也。保,当也。’……《释言》曰:‘克,能也。’其引申之义。《左传》曰:‘凡师得儁曰克。’于‘郑伯克段于鄢’曰:‘如二君,故曰克。’即得儁之说也。《谷梁》曰:‘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此《释言》之说也。《公羊》曰:‘克之者何?杀之也。’此以相胜为义。《大雅》毛传云:‘掊克,自伐而好胜人也。’俗作‘剋’。象屋下刻木之形。上象屋。下象刻木彔彔形。木坚而安居屋下栔刻之,能事之意也。相胜之意也。”

上一篇:韩国学界对佩雷尔曼和奥布莱茨-泰特卡新修辞学... 下一篇:论生态视野下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