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13 11:35:13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论文

一、转变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不仅包括上文提到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化,也涉及到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否能解决好教育思想的转变问题深刻影响着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转变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教育与人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并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它与教育功能有着密切联系。教育功能又分为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对于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潘懋元先生分别预测道:未来可能更加重视科学发展、文化创新以及对个体的发展和完善[2]288。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功能已和更新、传递科学技术及人文社会知识,实现国家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优势地位等方面紧密相连。我们必须将高等教育的功能落实在科技创新、发展人的个性上,发挥好知识的创新、分配、传播和运用功能,在积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最终,要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的基础上,形成高等教育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协调发展的价值观。2.转变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观指的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教育的效果。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是与人才观密切相连的。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深浅为主,评断高等教育的质量往往由此出发。潘懋元先生认为,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知识与能力都是重要的,而知识与能力都属于智育的范畴[2]291-292。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限于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要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或者能力质量观转换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或者说强调学生的多样化智力能力(包括音乐、绘画、语言、数学、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质量观。另外,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侧重点不一样。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我们在评断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质量时,不应像精英化阶段那样以学术型高等教育质量为唯一标准,而应采用多样化的质量标准。比如评价一所高等专科学校时,我们看重的是它对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在评价一所综合类重点大学时,我们关注的是它的科研能力,以及它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成效。当然,各级各类院校要有各自的标准,有特色地保持教育质量,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得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不同层面上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要。

二、促进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

民办高等学校一般规模较小、历史较短,能够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并根据市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也就能够培养出适应持续变化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再次,民办高等学校主要是以两年或三年制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发展重点,有利于政府、社会和学生家庭节约教育成本与投入。促进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需要考虑诸多问题。首先是如何把握好近年来崛起的个体、私营经济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和增值途径的机遇,将它们创造的民间资本吸引过来发展民办高等学校。民间资本参与办学以后,形成民办高等学校、公立高等学校既统筹协调又平等竞争的办学机制,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比如,民办高等学校常常被定位于专科层次,口碑远远不如公立高等学校,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民办高等学校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也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帮助其获得不仅仅局限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大发展空间。此外,如何通过政策规范合理界定民办高等学校举办者的办学收益,如何帮助民办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民办高等学校的管理问题、产业化问题,以及包括公立、民办高等学校的高等教育立法问题等,都是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临的任务。

三、重视高等教育地方化

对于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还不够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边远地区、城市和农村,在人口密度、教育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仅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不同地区对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处于持续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改变单一的办学体制,以地方化作为国家化的补充。发展高等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也需要依靠地方的经济实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国家应在宏观指导的基础上给地方更多的自主管理权,使地方办出符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真正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高等教育。地方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办学自能够使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释放出更多的活力,有利于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化。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地方化带来的不一定全是积极影响,它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地区之间在地方化的过程中若互不沟通,就会造成专业设置重复、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因而高等教育地方化要求从国家利益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来统筹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哪些院校由国家管理,哪些院校由地方管理,需要国家好好斟酌。

四、使高等教育通向农村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临的又一个问题,使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恰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要使高等教育通向农村,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思维,需要打破精英教育与职业结构之间旧有的、刻板的联系,应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帮助他们消除“高才低就”的情绪。因为农村是广阔的天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为农村的发展提供高层次的智力支持,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当然,国家和各级政府要积极解决大学生的待遇问题,政策上也要给予鼓励和扶持。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中去,无疑能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城市的就业压力,减少人才浪费,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反过来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另一角度来说,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的均等。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要为城市生源服务,也要为占适龄青年人口大多数的农村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使农村青年能够上得来,城市青年能够下得去,而且两者都能够用得上、留得住”[2]383。

五、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两方面来实现:一是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二是使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原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应适度超前,而不能落后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速度,这是由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周期较长且受到师资、设备、校舍等条件的限制,若是增长过慢,则不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此外,一所高等学校作为所在地区的文化中心,必须真正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此类活动能够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得以了解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通过高等教育理念、政策的调整,以改革的手段来化解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以及持续性、整体性、公平性、协调性诸原则,来探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363。高等学校应当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划,并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同时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结合起来,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专门人才。总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高等教育改革,才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全面,使高等教育事业得以健康、科学地发展。

作者:徐婷婷 单位:厦门大学

上一篇:手术室患者护理专业论文 下一篇:消化道出血中护理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