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注重技巧

时间:2022-08-13 09:05:43

夯实基础 注重技巧

一、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结构特点分析

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共150分,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全卷有六道大题,18道小题,其中第I卷为阅读题,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四道大题,共70分;第II卷为表达题,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两道大题,共80分。试卷结构具体如下:

认真分析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可以看出新课标全国卷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查,体现能力立意的特点。

新课标全国卷满分150分,阅读理解占70分,表达占80分。阅读理解中又包括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文学类作品阅读、实用类文章阅读和名篇名句诵读。举凡语文所涉及的阅读都包括在内,无一遗漏。表达类题除突出了传统语文试卷中60分写作能力考查题外,还考查了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辨析病句的能力,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和压缩语段的能力,语句的仿写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特点。

(二)注重考生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性的差异,充分体现选择性特点。

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注重选择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整个试卷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理解,为考生提供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类文章予以选择。考生可根据自己日常阅读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性,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作答,充分尊重了考生阅读个性的差异,使试题考查更富人文性。二是对同一篇文章的阅读又在一道试题中给考生三个方面,让考生从所给的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并作分析”。如2010年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保护人》(莫泊桑)第11题: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参考答案:(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 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 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 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时刻都想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蔓不枝。②以“保护”与“不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适合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2010年实用类文本阅读《杂交水稻之父》第12题: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 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 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 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大选择中设置小选择,是新课标全国卷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变化所在。这给考生充分的选择余地,体现了新课改多样性的精神。

(三)注重对阅读文本的多元探究理解,体现开放性特点。

新课标提倡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之上对文本的多元探究解读。在正确解读文本基础之上对文本的多元探究解读,有助于从多个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理解鉴赏文本,加深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也有助于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自2007年起,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以2011年试题为例:

2011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血的故事》(林海音)第11题第(4)题: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2011年实用类文本阅读《下笔不觉师造化》第12题: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分析以上试题及答案,我们可以看出,这两道题从设题的角度来看,都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考生作答只要紧扣文本,持之有据,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得分,而不拘泥于同一答案。 2007-201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道题都体现出这一特点。这种开放性的命题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多元思维,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另外,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语言文字应用第16、17题,也呈现了开放的特点。

二、夯实基础,强化阅读,训练能力,涵养人文,注重技巧

(一)夯实基础

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基于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基础即字、词、句的书写、积累、运用。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所涉及的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辨析病句的能力,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和压缩语段的能力,语句的仿写能力就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运用的考查。要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一方面在日常语文教学和平常阅读中,要注重字词句的点滴积累;另一方面,在高考复习阶段采取“集中搜整、分类梳理、分散掌握、各个击破”的办法。即将高考要求掌握的字音、字形、词语无一遗漏地进行搜集整理,然后把没有掌握的挑选出来,每天识记积累一定量的字词,以至全部掌握。高考语文要求掌握的字词数量有限,到了高三,考生没有掌握的字词等更有限,只要善于搜集整理选择,方法得要,就能事半功倍。

语文基础积累也包括名篇名句背诵默写。名篇名句背诵要在平时教学中抓实:既要求学生能背得出,也要求学生能写得准确。只背得出,却写不准确,结果只能是“行百里者败九十”,功败垂成,空留遗憾!

(二)强化阅读

阅读是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强化阅读包括扩大阅读量和提升阅读质两个方面。扩大阅读量就是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升阅读质是指在总结归纳阅读技法基础上,根据《考试大纲》要求一项一项进行有针对性地强化阅读训练。如《考试大纲》阅读理解能力要求中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项。先要弄清楚要求,再研究答题方法。如:

简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26字)

(1)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2)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3)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笔力和线条十分强劲。(4)元代文人画兴起以后,画竹更为盛行。(5)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箫疏,具有独特的风格。(6)明代竹画家蜂起。(7)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8)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9)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答案:宋元明多竹画家, 竹画技法高超,风格独特。)

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内容的归纳、概括,在试题中体现为在规定的字数内,根据要求对语段或文章进行归纳、概括,要求做到全面、准确、简洁、连贯。为做到全面、准确、简洁、连贯,可采用以下方法:

1.标出全段句数、句序,力求归纳概括全面。

2.抓住每一句中的关键词语,捕捉重要信息,做到归纳概括准确。

3.把语段中相同的内容合并,不同的内容保留,做到归纳概括简洁

4.根据题目要求,调整答案草案的语序与结构,做到归纳概括连贯。

在强化阅读训练时,要善于总结阅读理解诗文必备的术语概念等,借助于专业的术语来表达更能准确地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如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常见的写作手法主要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设置悬念、正反对比、衬托渲染、铺垫照应(呼应)、象征手法、以小见大等等。这些写作手法常用于记叙类文章或文学作品中。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写法往往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设置悬念往往使文章引人入胜;正反对比常常突出人物或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特点;衬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体;铺垫照应常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水到渠成;象征手法常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以小见大常是从小处着手,反映出深刻的大主题。

(三)训练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读和写是两种重要的能力。一般来讲,阅读理解能力强的考生,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较高的考生,一定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在高考复习中,我们只有阅读写作并举,“双管齐下,方能取得较理想的语文成绩。

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地写日记,有感而发地写随笔,都是帮助学生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能力中的“写”还包括书写,即写一笔好字。写一笔好字,不仅是一个人能力的显现,而且是一个人人文涵养的体现。古人云:“字如其人”是有一定的道理。写一笔好字,在高考语文赢得高分上能抢得“先机”,不可小觑。

(四)注重技巧

和传统的高考语文试题比较,新课标全国卷最大的变化在两个方面:一是题序的变化,如语言文字运用,在传统高考卷中放在第一大题中,开卷前几题就是对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辨析、语言连贯的考查;而在新课标卷中,语言文字运用放在第II卷中。二是阅读理解给了选择题,考生在答阅读理解题时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大题中选择一题。因时间有限,不可能把两题读完再做选择。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等在人教版的十六本选修教材中选好选修教材,还要在高考复习训练中对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选其一集中进行训练。这样临场答题就能避免因选择答哪一题而浪费时间的情况发生。

解答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每一道都有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讲,考试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有方法技巧可言,遵道得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实实在在地训练能力比较,高考语文答题方法和技巧虽为小技,但也能有效地提高考分,答题技巧方法的训练亦不可忽视。

上一篇:岗位需求驱动下高职教学的有效模式构建 下一篇:重构文化信仰:促进文化大发展的首要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