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个性内涵夯实阅读教学

时间:2022-09-07 05:50:10

彰显个性内涵夯实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这个阅读的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阅读学习,已成为很多语文教学者研究的问题。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个性的学习方法人手,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也是贯穿于小学阅读教学各个学段、各个年级、各课阅读中的重要教学目标。

一、个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然而,当新时代的教学主体观进入语文课堂时,还有很多教师使用传统教学,采用谈话的方法,用“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样只会让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x被扼杀。

二、个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1.创设有效情境。激活知识技能。

语文本身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它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内容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读出自己的风格是每个教学者梦寐以求的。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予情。”教师应巧妙地启发学生。从个性阅读中激活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独特思维。使学生在愉悦的享受中感受美,道德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例如,《两袋麦子》这篇文章,为了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老师并不强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向“小猴”学习,在“小牛”、“小猪”身上,我们也能学到知识和道理。

创设有效情境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下的资源,其中的学习内容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适应学习内容的要求。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得到知识和技能训练,领悟到文本内容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情境的作用。

例如,《蜗牛的奖杯》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遥遥领先”时,教者创设了情境,让几位学生在教室里奔跑,其中有一位学生奔跑速度比较快,很快与其他几位学生拉开了距离,而且拉开的距离很远。学生看到这种情境后,一下子就明白了“遥遥领先”的意思。这样的情境设计,浅显直白,生动形象,准确到位,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

再如,《螳螂捕蟑》出示句子:如果吴国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乘虚而入”与“不堪设想”时,教者创设情境,出示春秋时期列国形势地图,接着出示反映战争后的悲惨图片。让学生穿越时空,来到春秋时期,做一回吴国的大臣,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并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不堪设想的后果。这种情境设计,让学生通过图片理解了关键词语,训练了口头说话能力,进而感悟了文本内涵,既便于操作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训练了技能,理解了文本。

当然,必须明确的是,“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让学生任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教学只会陷入混乱之中。所以,尊重个性差异,是建立在一定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的。

2.创设有效情境。激起情感共鸣。

“阅读过程是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与阅读主体的生活直接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形成。更要关注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效的教学情境是纽带,它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与互补,极大地丰富以至升华“境”与“情”,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被学生接纳和内化。

学生对于文本中所体现的生活底蕴是没有直接经验的,唯有教师启发学生唤醒记忆,借助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内容。

例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老师可利用歌曲《母亲》以及多方面解读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深入文本,以求获取知识的同时起到情感共鸣!

再如,《明天,我们毕业》课堂一开始,教者就进行了离别校园依依不舍的情感氛围的设置,首先教者用一番动情的话语将学生拉人了回忆中,接着课件里开始播放学生六年来平常生活的照片,并配上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伴随着淡淡的伤感独白,很快就将孩子们拉入美好往昔的回忆和离别的愁绪中。在情感的熏陶中,再让学生去有感情地诵读文本,去写留给母校、老师、同学的临别赠言。从学生的写话中,不难发现,此时的学生已得到情感熏陶,写出的话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里的情境创设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正因为有了情感共鸣,才会有鲜活的文字在笔底流淌。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教者如果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文本交融在一起,就会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

3.创设有效氛围。激起自主探究。

事实上,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更应该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这也便是语文课上,学生就这些值得争鸣、质疑的问题,进行分小组讨论,在合作探究中共享成果,让学生的个性化得以充分张扬。《王二小》的课堂教学:在导入课文前,教者营造氛围,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让学生跟着齐唱。歌声把学生带入当年王二小给敌人带路时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王二小的敬爱,对敌人的仇恨。学生带着这种爱憎分明的感情,阅读课文更加认真,因而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文本内涵。

必要时创设一定的氛围,可以收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注意力等多项功效。但不论哪种氛围,都要能紧扣教材内容,并确实能激发学生个性阅读。

三、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

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众多的声音”,要既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清“高音”,分清认知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这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人情人境,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陶冶情操。让学生激昂处作一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一个委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这一切的“让”,都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宗旨与目标。当孩子们能从阅读中感受美,他们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悟。从而产生共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又一个基本理念。如果把学生封闭在教材的框框之内,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线性延伸、平面滑行,且容易形成定势心理,导致学习兴趣的削减。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文本资料,通过不同文本的交相辉映,为学生创建一种全新的开放的空间,这种向外辐射的阅读方式可以把不同的文本组合在一起,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立体的和谐效果。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阅读理解。

例如,在教学王冕的《墨梅》时。我就以“梅”为主题,进行了尝试。我想把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设计成谜语,让学生猜猜诗中写的是什么。这样不仅巧妙地引出主题,亦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来我又结合诗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王安石的《梅花》和的词《卜算子・咏梅》,使学生对梅花的高尚品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位不畏权贵、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一样的40分钟,却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主动言说的自由,开放立体的阅读,使课堂犹如一幅色调、线条、构图流畅圆润的画。它和谐宁静,默默地拓展孩子们生命的空间,提升孩子们生命的质量。它的每一分钟都会创造丰富多元的价值,每一个学生都会收获跃动的生命、鲜活的灵魂,我们也都会欣喜地听到孩子们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

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在追求人文精神的真善美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激发个性和创新意识。而个性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深层源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感受的能力。

因此,在读教学中,要多方面,多角度,有机培养学生的独特思想。通过老师正确指导,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发挥潜能,来真正体现课堂上“学生是主体”的个性阅读教学主体观。

上一篇:抗战时期的德国军事顾问 下一篇:民用飞机吊挂系统布置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