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形态与国际竞争力

时间:2022-08-13 06:43:59

全球价值链形态与国际竞争力

摘要:随着以纵向分离和协调为重要特征的全球生产网络形成,全球价值链越来越成为国际分工的恰当描述,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越来越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关。研究表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有利地位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这不仅是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也意味着企业打造有利的全球价值链形态有助于获取竞争优势。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国际竞争力;全球价值链形态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31-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纵向分离和协调为重要特征的全球生产网络形成,使得产品的价值创造环节分散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这无疑为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提高国际竞争力带来了机遇。自1999年Gereffi提出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概念以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越来越成为探讨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

一、全球价值链研究的进展

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提出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的“价值链”(Value Chain)的概念。波特(Porter,1985)在分析企业行为和竞争优势时指出,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之为价值链。其实,不仅企业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企业价值链与其他企业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Value System)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创造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出现,这种价值体系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的价值链。

目前,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产业升级问题,二是选取有效的案例,做实证研究以不断完善和拓展理论体系。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价值链中居于支配地位的领导公司对价值链的控制程度或不同环节的紧密程度,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可以分为网络型准科层型科层型、市场型等四类类型(Humphrey和Schmitz,2001)。而受到交易的复杂性执行能力和供给能力(Gereffi和Humphrey,2003)影响的全球价值链治理结构会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市场准入、产业升级和利润分配问题(Humphrey和Schmitz,2002)。因此,各国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环节,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意义重大。

关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各国相关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近年来大量涌现的跨国公司对于全球价值链体系的推动作用。比如,MirzaGiroud(2004)对外资在越南的投资效果进行分析,指出越南的外资机构与全球价值链融合得十分紧密,越南应该妥善的对这种全球价值链的嵌入进行治理,应该吸取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其他东盟国家的教训――较高的消费乘数,但价值链乘数和技术溢出效应则很低。而Shuk-Ching Poon、Teresa(2004)则以台湾IT产业的发展为例,指出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公共机构的政策支持是互补而不是排斥的,它们共同促进产业的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同样,我国学者也经常利用全球价值链理论来分析我国的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如高越、高峰、吴解生、张向阳和薛有为等学者的研究结合我国一些产业以外包、外资企业的FDI、内资企业的国际贸易等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我国在垂直化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发现和分析了我国企业相关产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机遇,并就如何利用这些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

总之,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探讨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一国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不过,目前大多数对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时所最为关注的企业行为和竞争优势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事实上,企业所处全球价值链的形态与其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是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理论的微观基础;如果我们对全球价值链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不加分析,而直接讨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不够严谨的。本文将致力于弥补这一不足。

二、全球价值链形态与企业国际竞争力

1.全球价值链形态的内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这里,本文将全球价值链的驱动者地位、全球价值链的治理类型、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和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群这四个方面的整体特征界定为“全球价值链形态”。

2.全球价值链形态形成企业国际竞争力

Barney(1991)指出,具有形成竞争优势、能够创造竞争力的资源应该具备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现行这种以纵向分离和协调为重要特征的全球生产网络下,本文分析发现,全球价值链形态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征,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第一,全球价值链的驱动者地位。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生产者和采购者两方面,因而形成了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和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两种类型。生产者驱动型的全球价值链,是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投资者可以是拥有技术优势、谋求市场扩张的跨国公司,也可以是力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本国政府。这种类型全球价值链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产业资本,而其核心能力则集中在研发和生产能力上,通过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对别的企业形成进入壁垒。一般而言,耐用消费品、中间商品和资本商品等产业容易形成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我国的格兰仕电器则是这种驱动类型全球价值链中驱动者的典型代表。由于价值链驱动者具有研发、产能或成本的优势,而其他企业希望获取这些优势时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前期投入和较长时段的转化等待期,从而这种优势是别的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模仿和替代的。另外,这种驱动者优势不仅稀缺,而且能为企业带来额外的产品附加值。类似地,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商业资本,而驱动者的核心能力则集中于设计和市场营销能力,通过形成范围经济,构建相对于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容易形成这种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就是采购驱动者的典型代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设计理念和方法通常来源于设计人员自身的设计习惯和整个企业的文化习俗,是别的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模仿和替代的;同样,企业的整个市场营销网络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成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设计和营销优势都是稀缺的能为企业带来产品附加值的资源。总之,全球价值链的驱动者地位优势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第二,全球价值链的治理类型。价值链的治理是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在一个连续统一的系统之中,各行为主体介于完全市场和等级市场关系之间,对价值链各行为主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的非市场性的协调管理,主要包括产品、工艺和参与资格的限定(Humprey和Schmitz,2001),这些限定影响到价值链上所有的活动、参与者及其地位和功能,它是对全球化背景下市场机制协调作用的一种弥补,并且克服了垂直一体化达不到的协调性。在参与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中,一个企业需要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和有限理性中做出制造或者贸易的决定;同时,在复杂的全球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处理频繁的、复杂的和个性化的客户要求,需要在缺失垂直一体化的时候应付交易对方的机会主义倾向;另外,企业需要选择在直接购买和自己生产高端复杂商品或完全个性化产品中做出选择,这些因素使得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必要的。从价值增值的角度来说,由于价值链治理限定了产品、工艺和参与资格,而不同产品、工艺和参与资格条件下,其价值增值不一样,因而,价值链治理能创造附加值。同时,就像江湖上武林盟主的地位需要无数次经过擂台赛才能确立一样,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这种协调作用是整个价值链在形成和不断成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经过不断相互磨合的,而非一次易形成的。因而,这种治理对于价值链条上的产业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并且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模仿和替代。综合以上的分析,全球价值链的治理结构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同样能形成产业或产业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同类型的价值链治理结构中,其链条上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地位和竞争能力是不一样的。通过对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价值链的内部结构关系,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握全球竞争以及利润分配的动态格局,使政策制定者获取更多关于不同增值活动在不同区域的分配和转移的信息,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第三,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分析一个价值链条中众多的“价值环节”,但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环节才能创造更多的附加值,这样的价值环节就是具有战略性的环节,称为“战略环节”,而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就是掌握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上战略环节的企业。在竞争特性上,这些企业一般都表现为较高的增值份额、利润份额和购买份额,或拥有核心技术独特竞争能力,或拥有强大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市场品牌优势。显然,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掌握了全球价值链上附加值最大的环节,而且这些战略环节的掌握是需要经过企业发挥自身先天优势、并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取得,同时,战略环节也不会轻易陈旧化,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也就是对“战略环节”的掌握是一种战略性资源,能够为产业或产业内的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第四,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一群在地理上互相靠近、在技术上和人才上互相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企业和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波特,2003)。在全球化过程中,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得全球价值链中完整连续的价值链条实际上一般离散性地分布各地,但是,分离出去的各个价值链片断一般都具有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我国长三角地区大量的中小型纺织品加工企业就是一个例子。可以看到,这种地理上的相对集中加剧了同业之间的竞争,缩短了相互之间沟通的渠道,能够快速的相互学习,不断进行创新和观念交流,并共享一部分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扩大其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研究力量,形成了内部的一种自我激励机制。同时,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定区域的历史与现实、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市场与政府相互交错因素作用的结果,是集群内部不断强化和不断磨合形成的,如果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竞争,则其所形成的竞争优势难以被其他地区模仿和替代的,因此也具有持续的国际竞争力。正如迈克尔・波特(2003)所言:“运作良好的产业集群,是迈向发达经济体的根本阶段”。

综上所述,由全球价值链的驱动者地位、治理类型、治理者以及产业集群四个方面共同组成的全球价值链形态具有明显的战略性资源的特征,因而能为居于有利形态的企业带来国际竞争力。

三、打造有利的全球价值链形态

前文分析表明,有利的全球价值链形态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打造有利的全球价值链形态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具体而言,从全球价值链驱动者地位来看,如果该产业属于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条,如耐用消费品行业,则应该着重于生产制造领域竞争优势的构建,可以采取增强核心技术能力的策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如果属于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如非耐用消费品行业,则应该强调设计能力、品牌建设和营销网络的拓展。而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层面来看,就要采取措施弥补本产业参与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弱点,尽可能地降低交易的复杂程度、增强识别交易的能力和供应能力。就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来讲,其核心是战略性环节的掌握,在于分析并找到战略性环节所在,并促进本国产业或产业内企业向具有战略意义的环节升级,比如,在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注重技术进步和生产成本降低,而在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注重营销网络的建设。例如,格兰仕在微波炉行业的垄断优势来源于其生产成本优势,而戴尔在计算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其覆盖全球的强大销售和客户服务体系。最后,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层面来讲,一国政府应该有意识的促进一个区域在技术上相互支持的企业集聚到一起,并以国家方式大力支持一些对产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研究,为国内企业共享;而那些在地理上位置比较靠近的企业也应该通过共享部分信息和资源,并不断强化集群效果,实现在合作和竞争中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Gary Gereffi, Jonhn Humphrey, Timothy Sturgeon.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3,(12):4.

[3] Gary Gereffi.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37-70.

[4] H. Mirza, A. Giroud. Regionaliz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J].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2004.

[5] Shuk-Ching Poon, Teresa. 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 Globalization, 2004, Vol. 1 Issue 1.

[6] Tetsushi Sonobe, Dinghuan Hu, Keijiro Otsuka. From inferior to superior products: an inquiry into the Wenzhou model[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4:542-563.

上一篇: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研究 下一篇: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转换的基本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