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防范

时间:2022-08-13 03:09:36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防范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财政部2003年对152户企业2002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结果显示,近70%的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大而广,使人们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如何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规范社会经济秩序的当务之急。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各种表现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经营成果失真。一些企业不是根据有关会计记录如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而是根据“需要”来人为“调节”利润。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往往少记、漏记收入,调减利润,而效益不好的单位则多记收入或提前确认收入,达到调增利润的目的。

二是会计核算失真。会计核算失真可分为原始凭证失真、会计账簿失真和会计报表失真。原始资料的失真,会造成会计账簿的失真,最终会导致会计报表失真。

三是资产计价失真。有些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不按有关制度进行计价,造成资产计价的伸缩性,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如在一些亏损企业,资产计价普遍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有些库存商品早已变质,企业不作处理,长期挂账。

四是经济交易失真。有的企业为了粉饰财务报表,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五是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一些企业为了应付行政主管单位、工商、税务、银行、审计等部门,分别建账。企业的违法、违规的资金多从这里支出。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会计法律法规不完善。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虽然会计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但和现实需要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非普遍适用性和内在局限性,有些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不协调性,直接或间接导致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二是企业内部监督与内控制度薄弱。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即使建立了内部会计监控制度也不完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无论国有或非国有,大型或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如:账账、账实、账证、账表不符,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入账的原始凭证不合法等。

三是企业领导狭隘的利益观和短期行为。企业会计工作水平的高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往往体现在企业负责人是否使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上。实际上,在会计工作中,许多造假账的案例,并非会计人员本身的作为,往往是企业负责人所授意和指使的。部分企业的负责人为了体现“政绩”,操纵会计人员随意调整会计报表的数字。特别是国有企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经常与企业领导者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从而导致了企业领导的短期行为,而置企业的长远发展及职工利益于不顾。

四是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长期以来,会计人员所处执法环境差,法制意识也较差。会计人员已习惯于照章办事,而很少运用个人的专业判断,这也成为会计人员提高个人素质的障碍。在文化观念上,与西方“平等”、“独立”的理念不同,中国“尊上”的观念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计人员除按制度办事外,就是听从领导的旨意,缺少作为职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独立能力。整个行业对这些情况的默认,是素质较低的人员仍能在会计行业从业、会计信息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的原因。

五是外部会计监督失效,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外部会计监督包括政府部门会计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政府部门监督存在着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影响了政府部门执法形象。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指作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和验证的有效程度,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受利益所驱,违法违规出具虚假验资报告和审计报告,对明知虚假的重要会计信息仍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无形中助长了会计造假之风,严重影响了公众对中介机构的信任。2005年9月26日国家审计署公布《2005年第4号审计结果公告》,检查结果令人担忧,16家事务所中有14家出了问题,初步估算,造成的财务会计信息虚假近人民币10亿元。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有着普遍性。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多数为有限责任,在这一企业体制下,事务所承担的风险远远小于承担的责任,事务所出具虚假报告给股东带来的损失是事务所本身资产远不能补偿的。事务所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权衡,往往选择了收益。

六是对会计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市场经济机制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律法规,但实践中仍无法阻止利益主体的违法违规。而目前对违法行为多以罚代法,企业领导及有关人员未受到法律制裁,致使违法者无视法律或轻视法律。一些执法机构也往往有章不循或随意性很大,助长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对策

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一是完善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出台一批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同时,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较长一个时期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应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

二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要明确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标,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的要求,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健全财产保全控制,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系统控制,重大投资项目决策、重要的担保业务实行集体审议。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领报制,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

三是明确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落实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行为负责这一法律规定,关键在于:强化会计法制宣传和教育,加强法规约束。

四是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加速实行会计委派制。委派的主管会计全面负责企业的会计核算,监督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其个人利益与所在企业的经济利益分离,以此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公正。会计人员从对所属单位的依附关系上彻底解脱出来,从体制上摆脱了处境尴尬的“两难选择”,才能真正做到理直气壮,秉公办事,依法维护会计工作的尊严和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准确。

五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应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第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素质。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第三,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帮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恰当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加强计算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六是完善和加强会计外部监督制度。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要依靠注册会计师这种社会监督力量去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同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监督,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要真正使会计师事务所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将事务所体制从有限责任向个人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制转化是重要途径。

七是加大对会计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中虽然也规定了会计人员违反本法要追究后果,但主要从经济和行政的处罚方面来规定,惩罚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我国有关法律中,应增加对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行为的惩治条款。对知法犯法、顶风做假的人,无论是会计人员还是单位负责人,都应追究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会计工作真正走上法制化轨道。

上一篇:浅析网络财务 下一篇:会计信息失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