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实习基地共享机制模式的构建与应对因素

时间:2022-08-13 02:14:23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实习基地共享机制模式的构建与应对因素

摘 要:实习基地共享机制的探索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充分利用区域性应用型企业的社会资源的同时,在转型应用型大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产物。该文分析了地方区域型企业人才接纳的局限性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供给的优势,同时阐明了为实现实习基地共享机制所采取的应对因素,以此更好地实现共享机制的磨合,从而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实习基地共享 模式构建 地方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25-02

自2013年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出台以来,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方向鲜明、步调突出的战略思维性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又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文件中被加以强调[1]。因此,校企实习基地的共建便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在加强乃至提升实践教学方面的重要突破口。

教育教学的出口决定着产品的培养模式,模式中教学模块的调整要以适应现展的需求为导向,也就是说:培养人才的过程不单单是学校的个体行为,同时也是社会大众的影射结果,这就要求,从学校层面上加强软硬件环境的建设,所谓硬件,就是实习、实训环境场所构建;所谓软件,探索共享合作机制,制定相关协议,以实现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模式。因此,这种校企实习基地的共享机制模式的形成以及如何应对成了现在探索的关键问题。

1 地方区域型企业人才接纳的局限性

地方本科院校的地理位置有局限性,其周边区域型企业也面临同样的外缘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的适应性来源于当地主导特征,诸如商品粮基地或是草食畜牧基地、农牧产品基地以及以区域特色为主的食品加工、粮食生产以及制药、化工等,这些企业在与高校合作过程中,对用工的要求有着一些鲜明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自身的局限性。

1.1 季节密集型强,人才接纳不稳定

中小型企业有着用工密集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受地方区域主导特征的制约,往往受时令性的影响,呈现出季节密集型的特点。同时,这种“季节性”的特征还呈现出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季节型,诸如粮食加工企业、蔬菜水果加工企业等;一种是周期型,诸如节日、时令以及畜产蛋禽周期性出栏等。这就表现为用工波动明显,季节需求性强的特点,使得人才的接纳不稳定。

1.2 从业人员多元化,技术人才定位模糊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广泛存在的区域性特点,往往处在一线工业、农牧业产业带的侧翼,受到二线城市交汇的影响,从业人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特别一些劳动强度大的企业,往往呈现出较多的非技术性人才缺口。与此同时,在未形成稳定长久的培养机制的前提下,企业对用工人员的性质把握的门槛逐渐降低,这样便形成了以程序简单、强度较大、过程单一的用工岗位作为用工主体岗位的尴尬局面,忽视了技术人才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潜动力”,进一步表现为在人员变动的条件下使得对技术人才的管理处于简约、模糊的状态,影响了人员心理差异,导致技术性人才稳定性薄弱,流失性加重。

1.3 薪酬涨幅迟缓,岗位晋升停滞

受工作性质、岗位设置的影响,加之实习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薪酬以及相应报酬起点较低,种类较少,此外诸多企业仍然存在加班轮班制度,特别是以食品、制药为主的企业,倒班制已然是个基本轮班形式,但其增补的薪酬实现较为困难,即便是以绩效为主要考核目标的岗位,其涨幅区域仍然缓慢,仅仅停留在计件工作的基本条件下,以至于人员对企业的信赖程度降低,从业心理的稳定性差,这也使得企业对其岗位的晋升处于停滞的状态。

2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供给的优势

2.1 政策导向突出,人员保障有力

从客观角度上讲,该次教育结构调整的主体方向就是实现应用型,这就在转型的执行道路上有了较强的政策性导向。此外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经验来看,保证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结果是调整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从而才能有效地激活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与支撑功能。因此顺应政策导向,适时转型发展,这既是有效实现其服务国民经济升级发展职能的关键,更是谋求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2]。同时,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针对性强,能够适应地方区域性企业的基本需求,而且学生较一线城市大学的心理期待值低,物质需求的苛求度不高,因此对于区域型企业来讲,能够具有较好的人员保障性。

2.2 社会融合性强,转型应对灵活

自1999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共有647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的55.3%,这些本科院校的建立是为顺应国家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和实施大众化教育的需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升格的,因此其专业的设置呈现出“传统专业精,优势专业新”的2大特点,而这些专业恰恰是为适应地方型企业设计的落地性的专业,因此社会融合性较强。同时,这些地方型本科院校因其办学历史短,尾巴小,在转型这种“洪荒之力”的推动下显得更为灵活。

3 实习基地共享机制的应对因素

针对地方区域性企业的用工局限性与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供给的优势,同时顺应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潮流,实习基地的建立,特别是共享机制的形成,将是满足社会发展、行业产业需求和学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策略。因此,要探索其机制形成过程中的应对因素。

3.1 制度的可操作性

制度的可操作性一方面来源于学院的长效机制[3],另一方面来源于企业的适应对策。明确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度与执行结果衍生于学校的有效性,更大程度地强调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导性,加深其在学业过程中的关键性。同时,企业应采取相应的培育环节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历程。

3.2 有的放矢增进引导

从客观要素上讲,地方本科院校新建专业较多,实践基地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这样就制约着和现实企业管理形态的完美对接。因此,有目的地在区域内选择若干个条件比较好的应用型较强的中小型企业作为实习地点,共建区域实习基地,则可以实现实习教学与企业人力资源的共享。同时,引导学生认清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主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加大学生的荣辱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巩固学生在企业实习的信心。

3.3 发挥“双师”优势促进共同受益

目前,为顺应应用型大学的转型,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队伍的新生动力,在建立共享机制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导师的作用,使其成为与企业技术人员联系的纽带,增进学生在企业的能动性,促进共同受益。从而优化学校教学资源,提升企业素质,优化盈利能力,校企才能真正实现“双赢”[5]。

4 结语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与区域性企业的联合共享实习基地与以往传统的培养方式不同,这种机制的建立需要学校、企业特别是实习主体的共同参与磨合。应对措施得到完善,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其综合实践素质也能得到强化提高,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与此同时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会增强,还注入了年轻的创新元素,从而达到高素质、厚基础、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得锁,王晓梅,赵均安,等.新形势下地方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3):6-7.

[2] 江维国,蒲方合,白晓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问题研究[J].特立学刊,2014(5):39-41.

[3] 董延茂,赵丹,周兴,等.以平台建设和科技合作为基础构建化学材料类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J].化工高等教育,2015(4):54-57.

[4] 刘香萍,李国良,杜广明.加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培养草业应用型人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2):24-25.

[5] 孙睿.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2(7):60.

上一篇:高校运动员训练满意度与竞技动机的关系 下一篇:浅谈经典理论与量子力学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