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时间:2022-08-13 02:04:07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迅速,因此,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师是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教育改革的浪潮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给教师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而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1.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其次应具有良好的情绪与情感,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善于调节情绪,克服自己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如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人际交往障碍等);还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能够抗干扰、抗诱惑,有良好的耐挫力。

2.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学识

教师能够正确地制定教育目标,懂得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使其获取知识的过程;具有渊博的学识,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条件来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而不会用填鸭式教学来窒息学生的创造力;不会把教学等同于讲课,也不会用死记硬背来代替理解;精心备课上课,潜心教研教改,开拓创新,勤恳务实。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1.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同样积极的学,积极的思考。因为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2.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的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

学生的性格正在形成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成人,是参照,是榜样。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因此,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3.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实验者从几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这些学生中有学习好的和坏的,但大部分是平平常常的学生。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有特殊的潜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一年之后,实验者发现这些学生真的个个成了优等生。不管原先的基础是好是差,每一个学生都比他们原有的水平有了极其显著的进步。实验者将实验的真相及实验的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们也相当吃惊。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可见教师的心理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三、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这一职业的长期性与师范性、创造性与情感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适应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指向标,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有:

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气氛,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这是因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影响深远。因此,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尽量理解他们的苦衷,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作为政府领导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应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有条件的地区应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学校领导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学校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生活场所,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产生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人际关系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作为学校领导,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增强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觉悟,加强师德修养,帮助教师确立适合的个人目标,在教师成功或失败时引导他们正确,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教师要增强自我心理健康意识,主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教育价值观。

总而言之,全社会都要营造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们过重的工作心理负担,教师的健康心理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上一篇:“德治”背景下教书育人的反思 下一篇:学习评价:教师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