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区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

时间:2022-08-13 12:19:01

提升区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的构成,从技术发展路径、研发投入及技术水平三个方面论述了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的技术发展特点,同时分析温州汽摩配产业技术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最后指出进一步发展需解决的矛盾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汽摩配产业 技术发展 温州市

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的构成

温州汽摩配制造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真正起步,经过10多年的发展,逐渐发展壮大,并迅速在国内汽车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颇具特色的汽摩配生产块状经济。温州汽摩配企业主要分布在瑞安、瓯海、平阳、乐清、龙湾,还有少数企业分布在鹿城、洞头、泰顺等地,其中,享有“中国汽摩配之都”美称的瑞安占整个温州汽摩配企业数量的比例近80%。温州汽摩配产品种类丰富,共可分为十二大类5000多系列品种,如车身附件、发动机附件、制动泵阀、汽车电器、汽车仪表、锻压件、滤清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空气独立悬挂系统、安全气囊等,这些配件产品主要适用于卡车、客车、轿车、摩托车以及火车动车等。不但为国内100多家整车厂提供配套零部件,而且还为国外知名汽车整厂配套。2008年温州市汽摩配行业总产值突破380亿元,比上年增长8.57%,其中瑞安市汽摩配行业实现销售收入约230亿元,出口额4.8亿美元,产品销往北美、欧洲、俄罗斯、中东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行业3000多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年产值亿元以上50多家,其中已组建了中国无区域集团22家(数据来源:2009年温州统计年鉴)。从整体上来说,以产业“散、乱、小”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改观,逐步产生了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规模大、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多种车型配套的零部件排头兵企业。

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的技术发展特点

(一)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的技术发展路径

温州市汽摩配产业发展走的是多样化路径。一部分企业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条路径,把市场做大,把产业做强。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有瑞立集团,该集团时刻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从德国、瑞士、台湾等地进口一大批高精尖端设备,自主汽车制动系统产品。产品除了为中国一汽、东风汽车等40多个主机厂配套外,还出口到国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实施资产运作,并购重组相关企业,从而获得成长所需的技术和生产能力。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有锻压企业正昌和汽配企业道森完成的跨行业重组。正昌道森集团整合了分别来自汽摩配行业、锻压企业和物流企业等32家松散型企业,使生产产业链条从锻压毛坯延长到汽摩配成品,同时,还致力于设计研发、订单处理、采购物流、品牌营销、终端建设等服务环节。还有一部分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现技术发展。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有赛尔公司。赛尔公司通过与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自主研发,走高科技发展之路,为全国著名的玉柴、柳机、宇通、南京春兰等大中型汽车、发动机制造厂提供配套外,还出口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还有瑞明集团,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和美国通用汽车、奇瑞汽车、吉利汽车等国内外汽车厂家成立了新品研发团队,取得很好的科研成果。随着多数汽车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对汽车零部件采购的要求越来越高,温州市汽摩配产业技术发展也呈多样化的趋势。

(二)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状况

温州市汽摩配产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包括股东投入、通过上市间接融资、增资扩股以及利用企业自身利润积累等渠道。具体到研发投入状况,产业内各企业之间有所差别。大型企业(如瑞立集团、冠盛集团、瑞明集团等)每年投入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销售收入的4%-6%左右,小型企业的每年研发投入比例小于大型企业(见表1)。

总的来说,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尚无能力与国际知名汽摩配企业的投入相提并论。而且在科技人员的配备方面也显得薄弱。如瑞明集团拥有的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员工总人员的2.68%,温州市东启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3.1%,冠盛集团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25%(见表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温州市汽摩配企业研发人员的建设与培养相对滞后于企业创新与企业成长的高要求,不利于该产业技术研发水平的提高。

(三)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现阶段技术水平

由于较早地同国际跨国公司合作,温州市很多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例如在汽车安全件方面,瑞明集团在国内首次利用铸铝代替传统铸钢方法,以提高汽车安全性能及减震效果。2007年自行研发铝合金材料,使该材料的抗拉强度达到350Mpa,延伸率达8%的高性能,并利用该材料与美国通用公司同步开发了汽车前悬挂高性能铝合金支架,该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再比如海尚集团的环球滤清器,在技术方面超过了国内同行,从装备的水平和生产力的角度来讲,被菲亚特集团认定为全球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滤清器生产企业,还获得了汽车制动缓速器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汽车制动系统电子控制单元(ECU)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汽车电子专项、国家863计划制造业信息化专项等三项“国字号”技术创新项目。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正在进一步加快,瑞安汽配企业纷纷瞄准科技含量高的高端产品进行大力开发,并向着电子信息化产品方向猛进,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产品有:瑞立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喷系统中央控制器、汽车卫星导航系统、电子控制自警觉点火系统等。

但在国际汽车产业链中,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弱势地位。除少数领域拥有国际上领先的技术外,总体上汽摩配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阶段性差距。如座椅、电池、车轮、保险杠、传动轴等产品总体上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总体上说,自行研制和开发的新产品不多,大部分以仿制产品为主。在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上,很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依赖世界大型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持。

温州市汽摩配产业技术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产业内部环境分析

从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的技术积累、研发能力及产业化状况来看,其技术发展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优势在于:在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不少企业已拥有自己的品牌,并已与国际知名企业及国内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在一定程度上能根据客户需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同时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研发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不断增强,提供的配套产品或服务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不少企业将“提升创新能力,走高科技发展之路”作为目标,与国际接轨,调整产品结构,多元经营。但由于国际上一些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资金与技术力量雄厚,技术摇摇领先,与其相比差距较大。

(二)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温州市汽摩配产业技术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机会与威胁并存。国际汽车工业全球化趋势为温州汽摩配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温州市汽摩配产业在普通加工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为国外汽车工业提供配套零部件的可能性大大加强,因为这可使国外汽车工业采购零部件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我国汽车工业连续四年年均25%的高增长率,也为温州市汽摩配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必须得承认的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在我国的配套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以其经营规模、高技术实力和跨国经营经验也给温州市汽摩配产业带来威胁。此外,核心技术能力缺乏也是温州汽摩配企业的软肋,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零部件企业相比,在生产制造环节、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

温州的政策环境及产业环境为汽摩配产业的技术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扶持汽摩配行业发展,瑞安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汽摩配行业若干扶持政策》和《瑞安市扶持发展汽摩配产业若干意见》,为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更是重金打造规划建设国际汽摩配产业园区,利用园区强大的集聚效应和完整的产业链,将瑞安国际汽摩配产业园区打造成全国最大规模的集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生产、销售和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城,来提升瑞安汽摩配行业的品牌建设。温州地区有众多的大型集团如瑞立集团、胜华波集团、瑞明集团、海尚集团等也全面带动汽摩配产业品牌的提升。

温州市汽摩配产业技术发展对策

要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实行技术模仿、引进或合作开发与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矛盾;增强技术研发能力与产业内企业规模较小之间的矛盾。

其次,要认清全球零部件采购的整体趋势,找准实现汽摩配产业技术进步的空间和机会。笔者认为,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的技术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重点大力提升汽摩配行业的技术水平,在政府的支持下,要从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和加快电子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实现人才战略上的突破。二是试图在高端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进步,最好减少对进口技术的依赖。三是实现系统配套、模块化供货,参与整车的研发设计过程。

第三,鉴于现有的技术积累和技术能力,要实现技术突破,还应该选择恰当的技术进步模式。可以考虑的有:通过兼并模式,跨越技术引进障碍;通过合作模式,以市场换技术实现双赢;通过产学研联合方式,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资源,搭建企业研发平台,解决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来源和技术支撑;模仿创新模式。

第四,加大科技管理部分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撑和服务,在项目申报、科技奖项的评定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倾斜。

参考文献:

1.陈德智.技术跨越的两个基本模式.上海管理科学,2005.3

2.李纪珍,贾永轩.汽车零部件整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孙学敏,王莉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4.夏泽良.从瑞立看温州汽摩配企业的自主创新,CHINA AUTO & MOTORBIKE PARTS

5.刘焕斌执行主编.温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典型50例.温州科学技术局,2008

作者简介:

陈香堂(1975-),男,浙江温州人,管理学硕士,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管理。

上一篇:县域循环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下一篇:论非语言交际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