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培育提升盟

时间:2022-09-02 02:11:55

绍兴:培育提升盟

一、绍兴产业集群的特征分析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们具有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协作、交易成本低、信息充分、营销网络健全及知名度高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到2006年底,绍兴市共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38个,累计产值、销售、利税分别为2982.9亿元、2875.8亿元、275.6亿元,分别占全市相应规模以上企业指标总量的77.1%、76%、96.4%,其中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有12个,100亿元以上的有7个,其中轻纺的销售收入为1685亿元,占全市该产业销售收入的58.6%,大唐袜业产量占全国的65%、全世界的35%:嵊州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全世界的40%。绍兴产业集群呈现以下几大特征:

来自于民间。绍兴制造业是以传统产业、民营经济为主的草根经济,渗透着强烈的地域文化和旺盛的发展活力。这种人缘、亲缘、地缘关系和民资、民办、民营、民利的灵活机制,推动了相近、相同、相连的产业群体向区域经济方向发展。这种地理特征较为明显的产业集群,其域内的创业、经营企业的技术门槛和风险相对较低。20多年来的发展,全市38个产业集群中共有5.22万家民营企业,提供了72.59万个就业岗位。纺织和黄酒更是千年不衰的草根产业,目前仍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立足于创新。创新是产业集群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地处同一区域,企业主体的竞争十分激烈,从而不断打破集群内企业间的平衡,刺激着企业的创新与升级。绍兴的产权改革、企业上市、装备革命、专利申报、品牌培育、人才引进等载体,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创新和产业升级。现在,在我市38个产业集群中,累计拥有国家授权专利2585个,中国驰名商标22件,中国名牌40件,有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企业857家,国家和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70家,累计产值1005.22亿元,占产业集群总产值的33.6%。

依托于网络。网络性是产业集群的独特优势。每家企业都是产业链上的“结点”。以产业链的产业联系为纽带,产业集群按照多种多样的分工和协作组成了庞大的产业网络。在全市38个产业集群中,基本形成了原料生产、经销、产品设计和研发、产品生产、包装、供应、运输、设备供应、人才培训等环节。这种具有高度专业化分工、高效产出、最低成本且又依赖市场调节、彼此默契协作的网络关系,构筑起了最具成长性的规模经济。

成就于国际化。把国际市场作为产业集群竞争的舞台。自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产业集群的外向度逐步提高。2006年,全市产业集群块状合计出货值521.85亿元,约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7%,出货值占年总产值10%以上的产业集群有23个,超30%以上的9个,超50%以上的3个。进出口企业队伍迅速壮大,累计获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6201家,有出口实绩企业3577家,与19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在产品走出去的同时,引进了一批外资企业,成为绍兴产业集群高端结点的重要环节。

依赖于众多的企业家。绍兴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发挥企业家的潜能。绍兴自然资源匮乏,但人力资源丰富。从产业发展一开始,绍兴的农村能人依靠“四千”精神,把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形成行业巨人。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这些企业家又深知自己知识不足,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引进人才。在全市销售5亿元以上的大企业中,近80%的企业主完成了大专以上学历教育,70%的企业家已成为工程师、经济师或研究生,绝大部分企业家在原有学历基础上再继续深造,还有不少企业家把子女送到国外学习,期待日后对产业进行“二次创业”。

二、绍兴产业集群面临的挑战

一是产业集群总体水平不高。与国际上成型的产业集群相比,绍兴产业集群更多地表现为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同一分工环节的企业在某个区域内“扎堆”,企业之间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网络合作缺乏,大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二是产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普遍缺失。集群内的企业技术装备多数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和相关专利技术被外国企业控制和垄断,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缺位。

三是产业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低成本的创新能力,而绍兴的产业集群大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淡薄,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存在“小而全”、“大而不强”的缺陷。创新人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不足。

四是部分外资企业的产业集群根植性不强。企业内部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企业网络的基础之上。资金、市场的国际化并没有带动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五是要素供给不足。供地不足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和布局的再次优化。劳动力、原材料、运输费、政策成本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绍兴市企业绝大多数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很难实现向下游的成本转移,因而部分企业或资金向低成本区域转移已成为必然。

六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全市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大多集中于高能耗行业。轻纺、印染、水泥、玻璃等行业都是耗能大户,能耗较低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三、培育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一)总体要求

发展理念:一是树立融入国际大市场的理念:二是树立创新创业的理念:三是树立广泛合作的理念;四是树立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理念。

总体目标: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并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集群和国际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起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至少有5家,销售收入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25家,形成一批以大企业为龙头、成长型企业为骨干、众多专业性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群体。

(二)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成长性产业。大力发展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加快改造和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发展汽摩配件、文化创意等产业,鼓励企业做专、做特、做精、做优,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新兴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筑研发、营销、人才、物流等功能性平台,拉长产业链,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占据价值分配制高点,努力把传统产业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有效途径

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进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特色基地转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积极营造高端人才的生活、学习、创业环境。积极实施行业科创服务中心建设,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孵化中心。推动已具有一定优势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大力实施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的开发和攻关,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推动整体科技水平进步,占领技术创新制高点。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绍兴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完善要素市场。特别是加强土地、资金两大要素市场建设。以全面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为契机,健全土地供求机制,探索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新途径,提高土地产出率。抢抓当前企业上市大发展,特别是深圳中小企业板大扩容、创业板市场即将推出的机遇,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工作,确立证券强市地位。完善银企合作机制,引导银行资金向产业集群升级类项目倾斜。引导和扶持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鼓励风险创业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创新项目机制。加强产业链研究,高度重视大型产业项目储备,积极实施一批单体投入10亿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项目和促进产业链延伸的技改项目。集聚资金集中扶持产业升级改造的关键项目。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加强投资运行监测分析,健全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积极实施“装备革命”,对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实施改造。

实施品牌战略。根据产业集群实际,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突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商标的培育,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变仿制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和最终产品发展。积极开展“区域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际知名品牌的评选和推荐活动,努力形成一批带动力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同时切实加强依法监管,加大品牌的保护力度。

扶持龙头企业。组织实施“龙头带动计划”,大力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大企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加大对行业的整合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行业经营活动协同性和对外协作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加强科技研发,积极参与制订行业标准,依托自身的技术、品牌、网络等核心资源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知名品牌――高端价值接点的培育体系。

提升工业园区。坚持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集聚点。抓好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淡化行政区划,优化工业园区布局,为引进大项目、拓展集群发展空间拉好框架。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产业、企业集中。通过市场、政策调节,促使园区(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向特色产业集群转变。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绍兴,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承接有助于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环节,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促使产业集群层次提升。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通过产品市场扩展,促进技术、设计等在更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创新,促使产品提升档次。按照产业集群比较优势演变,适度转移产业链中比较劣势环节。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良性循环、有机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增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保障措施

加强规划引导。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绍兴实际,根据工业“十一五”规划及其实施意见,综合产业集群培育提升要求,编制培育提升产业集群的布局及发展规划,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意见。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切入点,用规划来指导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健全工作机制。针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不同地区、行业、部门的联系和协调,集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以完善集群功能平台为载体,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高效、便捷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

构建服务平台。根据产业集群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国际化区域创新体系和以产业为中心的特色城镇功能建设。积极推进现有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围绕产业集群的需要,加快现代物流平台建设,构建不同能级的现代物流圈。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法律服务、信息共享、标准对接、人才培训、设施保障、政策支撑、融资等平台建设,促进各类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进协会发展。完善不同产业的行业协会扶持和管理政策。积极推动现有行业协会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加快行业协会职能转变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行业自律、信息服务、多边协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提升协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加强各类高层次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中青年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个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梯队。加强产业集群的技术人才需求预测,整合各种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注重培养高级技工人才,推进企校联合和产教结合。

上一篇:好字优先 稳中求进努力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 下一篇:高度重视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投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