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能力的提升

时间:2022-10-24 03:28:39

论研究能力的提升

[摘要]研究活动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研究能力是研究生学习阶段培养的主要能力,那么,研究活动如何进行?研究能力如何培养?这与问题意识密不可分,只有有了问题,才有研究的主题。那么问题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有好的问题?本文把问题的得来分为阅读、实践、思考三部曲,并将其比喻成埋头拉车、抬头看路、回身觉醒三阶段。有了阅读的积淀,实践的检验,思考的提升,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关键词]问题意识 阅读 实践 思考

一、前言

曾有学者在文章中指出:“研究生不研究,则空闻其声,徒有其名,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的确,研究,是研究生的本职所在。但是,任何研究活动,都不可能漫无目的的无病,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么,什么样的研究活动才不是漫无目的的呢?在杜威对研究活动加以概括的“科学方法”中,“问题”处于研究活动的前提地位。美国科学家库恩也认为:“问题是科学革命的轴心。”由此可见,带有问题的研究活动才不会是无病。但是,对于像我一样初入研究之门的学人来说,最大的困惑也正是在于:问题从何而来?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荀子有语:“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问题意识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这一年多的学习、研究及课题实践中,结合自身经验,将问题的由来总结为低头拉车、抬头看路、回头身后三部曲,希望以此带领自己突出这一困惑的包围。

二、埋头拉车——阅读

“没有埋头拉车,历史的车轮前行的速率将会趋缓”,埋头拉车相当于是基础工程的建设,必不可少,而在“问题从何而来”这一工程中,阅读则是其奠基。只有有了大量的阅读,我们才能对一门学科、一个领域从历史到现状,从理论到实际,从框架到内容有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了解,对此专业的知识才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知道哪些是已有的研究,哪些是未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能总结前人的可贵经验,避免在自己的研究中走弯路。

阅读有如构建房屋,空中楼阁是没法建起来的,我们必须夯实基础,一层一层的往上构筑。首先,也就是基层建筑,我们要博览群书,不仅仅限制于本专业本学科的书籍,因为任何学科都是相通的。通过广博的阅读,能够大大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有可能让我们发现更多更新颖的问题,因为,有许多的成就都来源于交叉学科,这点,能一些从诺贝尔奖获得者那儿得到证实;在夯实了基础以后,我们要对一些方法论的书籍作出研究,如:决策论、博弈论、定量定性研究等等,让一切理论知识在这里找到一个出口。在这两次的基础上延续下来,阅读将会变得更加扎实有效。

三、抬头看路——实践

在解决“问题从何而来”这一问题工程体系中,我将“实践”看作是“抬头看路”:“抬头看路使拉车有了明确的前行方向,明灯一指路,拉车便劲头十足,抬头看路是拉车有效快速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理论知识的合理性,进而发现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82%的学生所得到的知识均来自书本和网络,在自己的理解下胡乱拼凑一番。”根本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也没有任何客观和现实意义的,更谈不上问题意识了。

个人认为,没有实践的真理是空谈。空谈,也就说不上问题的存在了,所以,要想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必须带着理论深入到实践中来。比如: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边做课题边积累边发现问题,诚然,在研究生扩招情况严重的今天,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其他事情方面入手,比如做“三助活动”,比如兼职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机构,都可以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才会想办法去解决去研究,这种问题才是现实的问题,这种研究才是意义的研究。同时,我们也应该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或学生自发的学术研讨会,因为这是一个学术思想碰撞的舞台,是为我们提供的一个难得的辩论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自己提高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有了思想的一个碰撞过程,才会产生问题的火花和灵感。

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我们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相互交换,就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想。”这对于我们能够提出好的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四、回身觉醒——思考

有了理论知识的积累,有了实践的检验,也不一定就有了好的问题的提出,在这个工程体系中,我认为思考是关键所在,因为,没有思考的问题是苍白乏味的。所以,我们要有另辟新径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新角度的思考方向, 有强烈的求新、求异的独自发现及独特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和追求,勇于在探索未知领域中不懈地开拓新问题。

首先,在阅读和实践中我们要多思考“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等等,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才能对我们自己的学科领域所熟知,才能有深刻的问题的提出,从而才能深入踏实地做科研。如果没有这些深入的思考过程,我们也只能机械的重复的接受这些知识而已。

同时,对于司空见惯的现象和结论,我们也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的态度:我们不能不学习现有的理论,我们也不能不从所观察到的现象中不断地总结出理论,但是,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肯定,一味地盲从,在学习这些现有的理论时,我们也不能照搬照抄,要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看似符合全部事实的理论。当看到一个理论的时候,首先要推论该理论是否与自己现有的认识是否相符,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知识体系来证明这个理论是对的或者是错的呢?如果假设他是对的,那么过程和结论是怎样的?如果假设他是错误的,又能找到什么论据来论证和支撑呢?如此反复,从而让自己的问题意识如此的在思考和辩论中得到提高。

其次,我们要勇于坚守,“既便所有人的意见都与我们不一致,我们也要以愉悦的心情坚持我们自己的想法。”不能让别人的质疑我们自己的观念,除非我们自己;我们要不怕批判与质疑,因为,“凡是站得住脚的思想总是在与前人和同代人的艰苦辩难和反复对话中建立起来的”,“审判的号角会将我们最初的想法臻于完善”。

最后,我们也应该学会捕捉自己那转瞬即逝的灵感之光——或许那就是一个绝妙的问题。因为,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经历,在拜读别人作品的时候,一定会碰到一些或者某个思想和我们的想法是契合的,也可能是我们曾经思考过的,但是当这些思想再次相遇的时候,“他们却变得陌生而又威严。”它或是某位泰斗的所思所想,抑或是某位大师的高明见解,其实,最初,它也是我们脑海中那一闪而过的灵光。“由于他们心不在焉,这些想法也就很快被淡忘了。”这是一件令人懊悔的事情。所以,我们得抓住我们的灵感,学会捕捉,学会记录,学会带着问题去发现问题,一直走下去,定能收获颇丰。

有了阅读的积淀,实践的检验,思考的提升,问题也就由此而来了。当然,低头拉车、抬头看路和回头身后不是割裂开的,而是贯穿于整个行驶过程中,所以在寻求问题的过程中,阅读、实践和思考也是融会贯通的。也只有这样,在研究活动中才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爱默生.《爱默生随笔》之《论自助》[M].上海三联书店2008(9)

[3]于海臣.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一个新的教育理念[J].阴山学刊2004(5)

[4]董云川等.大学课堂:无奈与梦想[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9)

[5]李藜.关于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几个方法的思考[J].教研教改2009(5)

(作者单位: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安宁)

上一篇:新时期高职院校教材管理与教材建设体系浅析 下一篇:浅谈聋生语言训练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