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

时间:2022-08-13 05:44:13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除了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积累丰富的词汇外,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经过反复朗读,学生方能领悟文章含义,感受蕴藏在课文中的作者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在使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反馈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及时反馈就更难了。不少教师只有等到考试结果出来才知道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可这时补起来就非常困难了。而朗读则可以很快地展示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他在朗读时,定能读得通顺流畅,读出文章中的意蕴,读出文章中的感情,甚至能感悟出文章的哲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使学生从正确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的角度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唤起他们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课文,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可以让学生进入情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状态、颜色等,感受大自然的美。

在教材中,还有古代和现代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才能体会出来。通过朗读,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如《望洞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将“湖面”与“秋月”作对比,学生读后就体会到夜晚湖边静谧的美;“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将洞庭湖中君山比作“银盘”中一“青螺”,学生读后就会感受到比喻之妙。又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天”对“映日”,“莲叶”对“荷花”,“无穷”对“别样”,“碧”对“红”。一连串对应词的运用,使得西湖绿色、红色相衬映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眼前。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经常进行朗读训练,能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与否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单单是用“口”发音,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如教学《祁黄羊》一文时,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态度,使学生明白为人处事的原则。学生对祁黄羊公正品质的敬佩,是认识事情的过程,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自然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应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当然,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的范读也必不可少。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速度和停顿,区分轻重缓急,从而进入课文意境。

如《虎门销烟》等感彩很浓的课文,就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读到“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时,要读出人民万分喜悦的心情。如果此时教师在学生面前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现出鸦片给中国带来的深重危害、人民对其的刻骨憎恨以及人民看见鸦片被销毁时难以言表的喜悦,更难体会到人民那份深深的爱国之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必须做到声情并茂,再辅以书中的插图说明,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中国人民对“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的赞同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感染学生,收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汉江路小学】

上一篇:抓住读写结合点的思考 下一篇:我让学生走上讲台讲授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