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改革初探

时间:2022-08-13 01:44:37

高校“实践育人”改革初探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六个坚持”,其中把“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即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引导学生注重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从目前来看,课堂教授的知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固然非常重要,但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主要目的的“实践育人方式”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与社会竞争力上发挥了并且将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下面我谈谈高校的“实践育人”改革。

一、进一步加强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为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校园风气。

目前高校大都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社会实践,很多学生仅在假期前后才感觉到社会实践的存在。其实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不仅应该在学校组织它的时候存在,更应该作为一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长效机制存在。平时的“大学生四进社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等,我认为都应该纳入社会实践体系,应该作为平时团员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尤其是可以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选择一个或者几个联络点进行长期联系,寻找大学生服务地方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为大学生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并学会如何与当地人交往提供合适的机会。这个过程本身就在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强化社会实践的服务社会作用,减小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有部分社会实践活动给当地政府或其他单位带来负担。究其原因,社会实践团队在实践时没有找到为地方服务的关键所在,或者说在实践前没有对目的地有细致调查便贸然前往。同时,很多社会实践在具体活动时,往往虎头蛇尾,在活动的前几天往往非常努力,特别是有电视或其他媒体报道时,都争相在活动中积极表现。而一旦活动稳定下来,新鲜劲一过,积极性就大大降低,就会去寻找在实践地周围有哪些好玩的地方。鉴于这种情况,社会实践在活动时应该有非常实际的活动计划,在活动前就应将计划写好,交上级团组织审批,并由指导老师或负责人监督实施。

同时,作为社会实践的主力,社会实践团队在组织时,一定要有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活动纪律,该纪律约束大家在活动中要以地方服务为最高目标,尽量所有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尽量少地给地方带来负担。很多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经历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社会实践后,往往会变得独立、自强,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三、社会实践组织形式应该有专业性、年级性,切忌形式单一。

首先在专业性上,要体现专业特色。法律专业在普法宣传上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作用,编制普法材料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讲,并开展义务咨询;计算机、电子等专业要在科技服务上多下功夫,深入厂矿、企业、农村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管理类、经济类专业要多来到企业参观或在贸易公司与企业领导进行交流,获得前沿信息;文学专业要结合时政,深入基层进行政策的宣讲等。当然,并非所有的团队只能由一个专业的学生组成,许多团队,尤其是低年级的团队往往由许多专业的学生组成,但最好能在这个团队活动时确定一个方向和重点,是以“科技服务”为主,还是以“企业参观”为重,否则就会造成活动时的“非合力”,削弱整支队伍的战斗力。其次在年级性上,我认为不同的年级应该有不同的收获和不同的成果。一年级学生以参观农村、厂矿和企业的认知实践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动手操作和科技服务的体验实践为主,三年级学生以专业实习和专业操作的深入实践为主,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体会到不同的感受,进而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从成果上来看,低年级的社会实践成果以感性认识为主,而高年级应该以有一定专业背景的理性认识为主。

四、社会实践基地的规范建设。

由于各个高校都把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作为衡量一支社会实践团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因此,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青年创业基地”、“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等牌子随处可见。很多社会实践团队在考察社会实践基地时,没有考虑到是否与本专业相关、是否能够建立长期联系,导致越来越多的社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有的基地只开放过一次,还有的基地根本只是挂了个牌子,没有切实的活动载体。“社会实践基地”是按照“双向互利”的原则运行的,一方面能够给地方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另一方面能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一定要根据当地的需求和意愿,因地制宜,选择一批比较稳定的地点作为社会实践基地。活动不仅要深入,而且要持续,一定要在协议的期限内完成服务项目,这对于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诚信度是很重要的。

五、注意活动中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大学生往往充满着新奇感。对于很少有机会走出校门、跨入社会的他们来说,很多事情都是新奇的。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往往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而社会实践活动应该说是一个发挥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活动,所以对于他们在活动中的一些好的想法或做法,组织者应该多鼓励、多保护,同时也要正确引导和指导。

1.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多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后的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本科生毕业后“眼高手低”,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低,这与许多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有着明显的不一致。因此,实践中动手能力的提高对于他们今后就业有着直接的联系,组织者应该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指导的重点。

2.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把“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结合起来。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学到一些为人处事和与人交际的原则,所以比没有得到这些锻炼的学生提前熟悉社会,这对于他们学会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做人”,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3.在实践的指导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素质拓展为本。大学以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社会实践工作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组织者要在社会实践的指导活动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最终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中有所得、有所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组织者要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实现“知行统一”,促使大学生在大学里便为进入社会作好铺垫,以期在社会中真正做到“尽快适应、尽快发展、尽快发挥作用”,在不断提高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上一篇:独立学院设计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下一篇:巧用逐项比较法证明数列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