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8-12 10:36:46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师在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之前,首先要清楚学生阅读过程的三个阶段。其次要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教学;三个阶段;阅读技巧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层次,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内容,是涉及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会阅读一篇文章,而是通过阅读文本学到文本以外的东西,能将文本与其他文本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分析文本,获得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达到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成功的阅读教学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就是当学生初读一篇文章时,要能初知文章大意,了解其字面含义,这是阅读理解的第一步。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紫藤萝瀑布》时,当学生初读文章的时候,应该使他们明白: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紫藤萝,并叙写了紫藤萝使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这一字面含义。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学生进行初步阅读之后,教师就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探究文章深意。这个阶段是个过渡阶段,也是阅读理解文意的难点。如学生初读《紫藤萝瀑布》之后,明白了文章有写花的内容,还有写生命的部分。那么学生在自主阅读体会之后一定会质疑:写花写生命的时候,作者为什么会写到:“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或者“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之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中“别的一切”指什么?“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又指什么?或者为什么会出现“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种说法?这些都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这就需要老师巧妙地引导,通过向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等相关资料,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让学生明白:“哦,这不仅是写花的,原来花和人的生命是有联系的”,这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当经过第二阶段师生共同深入探究后,教师趁机进入第三阶段:回顾第一、二阶段的内容,贯穿全文,给予点拨,从而使第三阶段对文章主旨的总结水到渠成。如教学《紫藤萝瀑布》,在第一、二阶段,学生了解了文章大意、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那么第三阶段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文章写了赏花忆花悟花,在忆花中,写到花遭遇不幸,又现生机,在悟花中悟出了生命的永恒、顽强、美好,从而得出结论:本文通过写花的衰落和再生,象征着人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要像花儿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乐观豁达、奋发向上、珍爱生命、珍惜生活。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逐步深入的理解,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就能圆满完成了。但要让学生达到这三个阶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非一日之寒,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各种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二、达到这三个阶段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1.凸显主体,倡导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调动学生阅读主体观的投入,是保证阅读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作为教师要倡导学生在汲取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阅读主动性、理解主观性,各抒己见,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让学生爱说、敢说自己的观点,能从语言文字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我心知他心”,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

2.创设情境,营造阅读氛围

充分利用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进行阅读教学,能真正迅速有效地把学生导入阅读之门。从文章中找到适当的“线索”去“引爆”学生的思想,去开启学生“自我体验”的天窗。教材中的课文无论其设计的题材、内容、时空多么广泛、多么不同,但有一点肯定相同:每篇课文一定有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捷径,每篇课文一定有一个能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触发点。找到它、利用它,创设情境,营造合适阅读氛围,有利于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时,教师可以先从爱国名言导入,以营造爱国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再适时介绍作者艾青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在对诗歌逐渐深入地了解过程中走进写作时代,走近作者,体会作者在国土遭受欺凌时的悲愤、痛苦和浓烈的爱国情;最后再配以音乐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在对作品有了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就不难读出那种悲痛和发自肺腑的爱国深情。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自始至终抓住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点――“爱国情”,沿着这一“线索”,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去“引爆”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3.因材施教,灵活运用阅读方法

课标在总目标第七条中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课堂上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对阅读的爱好和习惯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需要因材施教。

例如,有的学生习惯用语言表达,有的学生喜欢用文字书写。所以,在阅读教学谈体会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请习惯语言表达的同学说出自己的收获,请喜欢文字书写的同学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进行互动互助,这样学生收获更多。对于不同体裁的课文,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诗歌一般适合以朗读法为主,记叙文适合以默读、思读法为主,议论文和说明文适合以精读、研读法为主,小说适合以浏览法为主。总之,我们在教学时要针对不同情况教给学生不同阅读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窗口。

4.持之以恒,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一个人如果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是极好的习惯。一方面可以随时记下自己阅读时的心得,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我们的学生往往不习惯于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质量。老师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逐步养成边阅读边动笔的好习惯。要求要严,督促要紧,还要持之以恒。例如,在预习文章时,要求学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生字、词等;在理解文章时,要求学生学会圈点、批注法;在做阅读题目时,要求学生画出题目中的阅读要求,在文段中找相关的词句段落等。另外,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会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勤做积累和读书笔记的习惯等等。

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重复或训练”,然后才能“变成需要和自觉行动”,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关键还在于教师严格的要求、点滴的督促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以上是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见解,我深深知道这些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是微不足道的看法。吾生有涯而学无涯,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去学习、探究。

上一篇:怎样让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焕发生机 下一篇:做中学 学中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