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叙事的策略和方法

时间:2022-10-16 11:05:16

记叙文叙事的策略和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写叙事类作文时,常常感觉无事可写,时常听一些学生这样说:“每逢作文,我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如果作文没有真实生活经历为基础,常编一些虚假的事,那么作文缺乏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能打动读者。那么写好叙事类作文有什么策略和方法呢?

一、平常要注重材料的收集

1.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材料

(1)多观察,勤积累

在教学中向学生强调观察、积累的重要性,并且予以具体指导,怎样观察、怎样积累。①观察方法指导。首先观察人,观察人的外貌、形态和行为,由表及里,洞察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其次观察社会。观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要观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相互之间密切关心的主流关系。最后观察自然。观察自然环境、自然风光、壮丽山河、动物植物,以及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的所有一切。②要求学生随身备个小本本,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留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把直接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以便作文时有材料可用。

(2)用心体悟生活

能够完整地叙事,不但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还需要有深刻的体验。指导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体悟现实人生,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和思考,对于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重要作用。

(3)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

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新闻,关注它们,追踪它们,也许它们就能成为记叙文叙事时的素材。

2.从阅读中获取文字材料

阅读是一种资源,是吸收知识的过程,是记叙文叙事的基础。教师可以从读的兴趣中引导学生,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要把课本阅读好、理解透彻,又要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在平时我鼓励学生广读博览,着意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从书中吸取智慧、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积累素材,学生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对学生而言,记叙文叙事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

二、课堂中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叙事的表达能力

(1)注重提高学生对说话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习口语自觉性和训练说话能力的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态度,在课堂上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创造一切可以“说”的机会,提供环境,让学生练“说”。(2)平时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口头作文”,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大声说,大胆说。除了把这种思想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开展一些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故事会、朗诵会,组织演讲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能力”。通过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学生表述问题的逻辑性得到锻炼,记叙文的叙事能力自然就增强了。

三、叙事方法训练

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就是对所写的人或者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让叙事有陡然的翻转,出乎读者意料,使文章有气势,光焰逼人,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叙事的波澜是为写人和叙事服务的,贵在自然,合乎情理。如《爱,撑起希望的天空》中,作者写道:“一排排倒塌的校舍,一具具瓦砾中抬出的遗体,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喊……还有谁能抑制住心中的悲伤?面对灾难的肆虐,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悲伤,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作者在叙事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描述了地震造成的惨状,接着一转,赞扬人们不可以被打败的精神。

2.设置悬念

悬念通常称为“卖关子”,通常是在文中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疑问,将这些疑问藏在叙事中,让读者去猜测、去关切、去担忧,以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和急切期盼的心理,在对情节的续写中,逐步将这些疑问解开,让人恍然大悟。比如,某位同学在说到本班开展的一帮一活动时,说谁和谁是帮扶对子,但当说到班上的一位美女和谁成了帮扶对子时,却故意卖弄关子,让听者先猜猜。这名学生就在无意中巧设了悬念,让听者总想搞清楚到底是和谁结成了帮扶对子,从而让本次谈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波澜起伏

这种叙事方法与悬念贯穿法有一点相似,但波澜起伏主要是在叙事中对事物发展中的人物的顺境与逆境的错落安排,形象地说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设立波澜的着眼点是故事人物遇到困难的过程。例如,一个人其貌不扬,却很有才干;一个学生,不守纪律,功课也不好,却热心公益活动。台风袭来,房倒树折,停电断水,人人都讨厌台风,有一个小女孩却说喜欢台风,为什么?原因是有一次来台风,断电,家里点了蜡烛,小女孩拿着蜡烛在屋里走来走去,妈妈说她像小天使,女孩非常高兴。在这里,小女孩的幸福感竟和台风联系起来。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这是自然界的变化;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叙事有波澜,生动曲折,富有变化,就会引人入胜,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4.末生波澜

即在文章的末尾,陡然生出波澜,让故事情节陡然转到一个读者原本没有想到的结局上,故事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而细细品味,又合乎情理,这是作者对文章故事精心设计的巧妙手法,运用时要注意:一是要抓住情节中心的意外点来设置;二是在叙述中要安排必要的伏笔,否则生了波澜,让人觉得不合情理;三是波澜顿生之时,也是文章结尾之时,不能拖泥带水;四是出现的人物性格要与人物性格的发展一致。

5.叙事注意抓住生动的细节描写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文学大师的创作,就非常重视对细节的描绘。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

6.环境烘托添亮色

一篇记叙文,在叙事的过程中,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为叙事和描写人物增添亮色,即为人物的出场、心情、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也是文章的一个亮点。此外运用倒叙法、插叙法、对比法等也能掀起文章的波澜,“尺水兴波犹未尽,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正是记叙文中叙事之道。

需要注意的是,叙事技巧的运用应该服务于主题表达或者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的需要,离开了这个原则,为了技巧而技巧,为了曲折而曲折,往往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总之,叙事的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实用。学生的写作缺少明确的方向,教师通过这样的实效性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写作要点,训练他们优秀的叙事能力,为写出优秀的叙事类记叙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一篇:游戏教学对低年级识字的作用 下一篇:以学案导学,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