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语文教学腾飞的翅膀

时间:2022-08-12 07:41:59

自主——语文教学腾飞的翅膀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6-0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自主、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语文这块乐土中自由地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体会到语文的文学价值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以强化意识为切入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因素,是与学习相关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为倾向。在教学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一定能使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感受时代的呼唤,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自己的愿望、追求、目标,充满向上的积极性,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是一个人能成才的关键。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越学越痴迷,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才会大幅度提高。再次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见自信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注意培养并爱护它。

2.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步。学习的基本方式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检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这些教给学生,让 他们去应用,让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套路。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科应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对于大多数学科的学习,只要我们抓住“理解-记忆-应用”这三个环节,效果就会较好。也就是说,首先,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力争弄懂弄通;其次,记忆知识要点,要注意突出重点;再次,一定要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应用,做到学以致用。在这样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不同的学科应有不同的特点,语文侧重于吸收和表达能力,在学习语文时,就要多阅读一些材料,并注意结合阅读培养写作能力, 学习中善于探索语文学科的特点,并按照其特点来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最后要让学生尽力记忆材料,有些材料是必须记住的,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记忆技巧,这些技巧包括:主动复述、重复、抄写或记忆关键词汇,做笔记、运用想象或其他有意记忆的方法。

3.迁移提高,激励学生主动发展。经过前几个环节以后,学生对一些知识已基本掌握,老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或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举一反三,或者引导学生进一步去讨论分析、总结归纳,或者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拓宽和加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变“我要学”为“我会学”。

1.小组合作探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确立组长、观察员、记录员、报告员等,并提出明确要求。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坐到一起,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位成员都可以提出自己在学习中感到困惑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并且提出的问题要力求有广度和深度。然后是集体交流:由2至3个小组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如果通过小组讨论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班长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解决。学生进入中学以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语文学科从具体发展到抽象,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脱离教师的“哺乳期”,没有自己摄取“营养”的能力,致使部分学生因不会学习而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并开始陷入了学习困境。因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

2.鼓励争论、激活探究思维。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有争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论,可凸现学生个性,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首先,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生的争论往往从浅显的感性认识开始,逐步向理性认识迈进。争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学生自觉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其次,课堂争论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争论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敏捷,常有妙语出口。学生在争论中既要寻找对方言语中的不当之处,又要找准契机,组织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可见,争论为语言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最后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争论时为了驳倒对方,必然要找出有利的论据,因此,就要努力寻找别人没有想到的、没有提到的方面,引发了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在具有团队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深刻。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后,让学生讨论对曹刿和鲁庄公人物的评价,几个小组对评价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就产生了分歧。有的说,鲁庄公是一个无能的国君,在曹刿的衬托下,他的“鄙”就更加明显,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爱国人士,恐怕“长勺之战”的这段历史就要改写了;有的说,鲁庄公是一个仁君,他能认真倾听、采纳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并能与之同乘一辆战车,作战时,放弃自己的指挥权,接受了曹刿的作战策略,这足以说明鲁庄公的宽厚仁慈,他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国君。于是让这些小组把他们讨论的分歧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最后同学们给鲁庄公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也让同学们学会了怎样客观地、一分为二地去评价一个人。这节课的小组合作探究让同学们有很大的收获。

三、以阶段总结为加油站,变“我不学”为“跟我学”

每次考试之后的总结,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自己去反思总结,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每次试卷评析前,我总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订正,不懂的问题请教其他同学,要真正做到不耻下问,并且分析自己得失原因,写好得失总结。课堂分析时,第一步:先让部分学生把自己已经理解的错题给大家分析一下做错的原因、改正的理由;把仍然不理解的问题和困惑提出来,由全班同学讨论回答;仍然不明白的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启发,直到学生明白为止。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总结中来,并且情绪高昂,他们在克服一道道难题后那种成功的喜悦不禁溢于言表。第二步:谈打算或学习方法。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推选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谈,而后每个小组汇集本组的方法精华,把它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来品味、欣赏。每人都要把其中写的特别好的并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在书的扉页上,以便时刻提醒自己按照这种方法去学习。

这样,老师做的事虽然不多,但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思考、交流、论证,还从中悟出许多种学习方法。这本身就是一次学习、感悟、升华的过程,更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保障、信心保障。

在以后的每次总结中,我都让同学们回顾近阶段的学习情况,看有没有不得法的地方,有没有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同学们归纳的学习方法去做、去尝试,能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不断进行完善,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更新理念,尽可能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到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这样的自主势必能促成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高效学习者,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语文学习的最佳境界,为语文教学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使语文教学走出高投低效的泥沼,步入事半功倍的康庄大道。

上一篇:英语口语教学技巧 下一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