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技巧

时间:2022-08-12 06:53:51

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技巧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口号中,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让学生尝到了甜头,让教师抛弃了传统的教学习惯,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不能从牺牲学生的发展换取一些假性活动的繁荣。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天覆地;假性活动

【中图分类号】G332.4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56-01

当前,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现象,本文拟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反思,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一、情境性与数学性相结合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等,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为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情况,如笔者听的一堂连加计算课,短短四十分钟竟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动物运动会――热闹的操场――动物打靶――学具操作――模拟购物,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回顾当今的公开课,哪节课不是这样?我们深思下:在这些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数学思考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以至于丢失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化思想的培养应是我们数学课的终极目标。我们应从现实性、基础味性和思考性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做到情境性与数学性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探究式与接受式相结合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新教材为教学留下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整个教材贯穿着“导学不包办,引探不封闭,重结论更重过程”的原则,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解答,结果让学生归纳,这就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想象验证、探究、讨论的空间,但也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探究式学习,认为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究,出现了重“探究”轻“接受”的不良倾向,一段时间以来,老师的“讲”成了说教式、注入式、置学生于被动的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教师的“讲”成了公开课、教学经验交流中的忌讳,老师的“讲”被推到了被告席,横遭口诛笔伐,出现了“谈讲色变”的怪现象。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但并没有否定接受式学习。现代教育应该是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紧密结合的,我们在倡导探究式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运用两种学习方式。有些约定俗成的内容,如混合运算顺序、竖式计算、几何形体的名称、约数、倍数、倒数等概念,就可直接采用讲授法;而有些内容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则可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数学规律并进行交流,总之,探究与接受并不是对立的,一节课既应有探究,也应有接受,别让探究冲淡了接受。

三、合作性与思考性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新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极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教材也设置了较多的合作交流场景。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不能为合作而合作。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新”“奇”,一节课下来,一个接一个的合作学习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学生却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丢掉了数学课应有的特性。怎样才能使热闹、漂浮的课堂安静下来,做到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有机结合呢?

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应看到合作学习本身存在的弊端,爱表现自己的同学如果一味表现,会让个别学困生在合作中更加怯懦、懒惰。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间与合作形式,讲究合作策略。可以在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观点不统一时激烈辩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独特的特性,那就是思考性,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必须在讨论程序的指引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有一定思维空间的讨论题可设置一些讨论提纲,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小组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以拥有学生理解内化的时间为保证,这样做才能真正收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四、个性化和规范化相结合

“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量的研讨课都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如探索出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或者加以命名,于是乎,方法名称五花八门;再如:“课标”强调算法多样化,于是我们在听课时经常会看到教师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法,同时还鼓励学生掌握自己喜欢的方法就行了,在教学中引导出多种算法后,还一再提醒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导致大部分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连最基本算法都掌握不了,如在进行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过程,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会算就行,不一定要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种处理方法在表面上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实际上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是数学思维品质之一。

思维深刻性的本质特征是概括,概括的简约程度就是思维深度差异的体现。个性化的计算公式只是学生观察中的直接发现,这些公式只能达到计算的目的,却无法清楚地表述各种量之间以及公式与公式之间的隐蔽关系。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口号中,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让学生尝到了甜头,让教师抛弃了传统的教学习惯,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不能从牺牲学生的发展换取一些假性活动的繁荣。任何教学方法都应该以实现内容的有效数学为宗旨。

上一篇:浅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谈音乐欣赏课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