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解析

时间:2022-08-12 06:04:55

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解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十一五”以来青海省对外贸易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青海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并没有根本转变,外贸依存度过低,与全国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急剧拉大,进出口贸易规模、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对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对外贸易;进出口;青海

[DOI] 10.13939/ki.zgsc.2015.08.143

青海省对外贸易总量从1980年的887万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40256万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6.6%,取得了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促进青海经济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1.1 青海省“十一五”以来对外贸易主要成绩

“十一五”以来,青海省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青海省进出口总额分别在2006年突破6亿美元,2010年突破7亿美元,2011年突破9亿美元,2012年突破11亿美元,2013年突破14亿美元,年均增幅21.1%,高于全国年均增长水平。2006―2013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68.14亿美元,其中出口累计达42.95亿美元,进口累计达25.19亿美元。外贸进出口加快了青海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促进了全省经济增长,税收和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就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1.2 青海省“十一五”以来进出口商品分析

1.2.1 出口商品结构

青海作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十一五”以来外贸稳步发展,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2.4%上升到2013年的10.1%。相反,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持续下降,自2006年的97.6%下降到2013年的89.9%,说明青海大量出口初级产品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扭转。2006―2013年,青海出口商品品种达1180多种,新增出口产品有民族服装、汽车零件、中药材、纺织服装、机械设备等。出口产品总值最大的是硅铁118813万美元,占这8年出口总额的27.7%;纺织纱线出口9885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3%,地毯出口34893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1%;服装及衣着出口48743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1.3%。机电和高技术产品出口48001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1.2%。坯绸出口23582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新材料出口5333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8%。山羊绒出口7536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1%。其他产品出口132723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9%。

近年来,除青海省传统出口商品铁合金系列产品外,重点加大了对藏毯、穆斯林民族服饰及用品、牛羊驼“三绒”织物及制品、高原特色枸杞及沙刺等生物制品、高原特色农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材料等特色产品的出口。

1.2.2 进口商品结构

2006―2013年,青海省主要进口商品有氧化铝、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近2年煤和铝矿砂逐步成为主要进口商品。“十一五”以来,青海外贸进口商品由“十五”期间的氧化铝、天然橡胶、建筑及采矿机械等扩大到纺织机械、计量检测仪器、汽车零部件、医疗仪器及器械等机电产品和矿产资源。从海关主要进口商品来看,进口氧化铝最多,2009年的进口额达到19372万美元历史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2006―2013年,全省进口总值达到251870万美元。进口产品总值最大的是各类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105642万美元,占这8年全部进口总值的41.9%。其次是氧化铝103912万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1.3%。煤炭24345万美元,占进口总额的9.7%。铝矿砂9482万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7%。其他产品进口8489万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4%。

1.3 青海省“十一五”以来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分析

1.3.1 出口地区

从出口地区来看,“十一五”以来,青海省出口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日本、美国、中国香港、欧盟、韩国、巴基斯坦、东盟等,出口所占比例平均为79.2%,但近几年呈下降趋势。说明通过市场多元化战略,青海省传统出口市场的比重有所降低,新兴市场比重在增长。

1.3.2 进口地区

从进口地区来看,“十一五”以来,青海省进口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澳大利亚、德国、美国、日本、比利时、英国和印尼,进口所占比例平均为79.5%。其中,澳大利亚是青海省最大的长期进口市场,虽然近几年因氧化铝进口减少而导致从该地区进口减少,所占比重降低,但2013年仍占青海省进口总值的20.2%;德国和美国也是主要进口市场,2013年分别占青海省进口总值的17%和6.5%。2013年因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煤炭大幅增长,该地区成为青海省进口最大市场,占青海省进口总值的30.1%。

1.4 青海省“十一五”以来进出口主体分析

1.4.1 贸易方式分析

从贸易方式来看,“十一五”以来,青海省的主要贸易方式为一般贸易,所占比例始终在80%以上,在2007年甚至达到了99.9%的历史最高比例,这与我国对外贸易方式截然相反。加工贸易在2006年出现明显变化,这是由于2005年国家出台了禁止氧化铝加工贸易政策,再加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青海省氧化铝加工贸易收到严重影响,大幅下滑。2013年,全省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112211万美元,同比增长1.1%,其中出口57074万美元,同比下降17%;进口55137万美元,同比增长30.6%,一般贸易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例80%,较2012年下降15.6个百分点。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3522万美元,同比增长23.7 %,其中出口3168 万美元,同比增长37.9%;进口354万美元,同比下降35.6%;加工贸易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例2.5%,与2012年增长持平。

1.4.2 贸易主体分析

从贸易主体来看,“十一五”以来,青海省的贸易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却与全国贸易主体的变化截然不同。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所占比例虽然已由过去的50%以上逐步降为2013年的46.13%,出口降为47.25%,进口降为44.86%,但仍然是我国第一贸易主体。青海对外贸易的出口主体主要有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2008年之前,国有企业一直是青海对外贸易的出口主体,2007年开始出口比重大幅降低。而私营企业则从2006年开始迅速成长起来,2008年开始取代国有企业成为青海对外贸易的出口主体,并且所占份额逐年扩大,到2013年已占全省出口91.3%。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企业基本保持稳步发展,对全省出口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外商投资企业所占出口比例过低。

2 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青海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2.1.1 市场建设滞后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标志。近年来青海市场体系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强,市场体系发育不全,市场主体单一,竞争活力不足,尤其是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对先进的理念、信息和技术接受较慢,导致特色产品流通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既影响生产又削弱了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不能更好地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大循环。

2.1.2 市场主体偏少

青海特色优势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产品少,更重要的是严重缺乏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有规模、上档次的大企业、大集团少之又少,特色产业自身发展的实力弱。

2.2 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青海工业占整个经济55%,盐化工、石油天然气、水电、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94%,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初级化现象比较突出,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优势和特色还不明显,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业结构单一决定了对外贸易结构单一,致使青海长期依靠以资源加工型为主的高载能产品扩大外贸出口规模,不仅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而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加严重。

2.3 外贸企业科技投入不足,创新力较弱

第一,从总体上看,企业发展意识薄弱,在科技投入上不足,不能快速根据市场形势做出产品创新。青海大部分外贸企业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差距很大。企业生产、市场需求、科技研发还没有很好的结合,不能形成合力,导致科技创新能力弱。

第二,从产业基础分析,青海工业化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产业配套能力较差,科技创新能力弱,外向型经济产业所占比重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物质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高。

2.4 外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第一,企业规模小,开展进出口业务率低。目前,在西宁海关注册拥有进出口权的企业数370余家,2013年实际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却只有142家,占注册企业的38.4%,其中有30家企业进出口额不足10万美元,部分企业虽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开展进出口业务。青海的外资企业少,外向型经济发展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市区。外资企业的经营规模偏小,2006―2013年,外资企业的出口额14188万美元,只占全省出口额的3.3%,进口额77743万美元,占全省进口额的30.86%,对外贸的促进作用有限。在整体出口规模上看,全省外贸出口规模也偏小,2013年全省出口总量为140256万美元,仅占全国的0.34‰,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名第31位。从企业出口的个体规模看,支撑青海省外贸出口的支柱力量还比较薄弱,出口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有8家;出口过亿美元的仅有1家。

第二,具有青海特色的农畜产品仍为初级阶段,附加值低,出口还未形成规模。2013年,农畜产品出口超百万美元的仅为山羊绒、蚕豆、药材、牛羊肉,蜂蜜、沙棘等其他产品出口均不足百万美元。

第三,缺乏品牌引领。一方面企业重生产不重品牌建设,对品牌建设涉及的形象设计、产品质量、品牌文化、市场用户、销售服务、广告宣传等方面不够重视、投入不足、缺乏创意。另一方面企业打造核心品牌的意识不强,青海多数特色优势产品企业营销能力有限,缺乏品牌打造的先进理念、规划和具体措施,影响特色优势产品的品牌打造。目前全省外贸企业只有名牌80多个,其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仅有13个,获得青海省著名商标的仅有19个。

2.5 贸易方式结构不合理,贸易方式单一

青海出口商品中还是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比重偏大而加工贸易比重偏小。2013年,全省除伊佳民族服饰和凯普松电子等两家企业办理了加工贸易业务外,占全国出口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在青海省处于起步阶段,服务贸易尚处于学习、了解阶段。2013年青海一般贸易出口占绝对比重达80%,而同期全国一般贸易比重为52.8%;加工贸易仅占2.5%,而同期全国一般贸易比重为32.6%,说明青海加工贸易还相当不够。加工贸易企业少,总量小,发展滞后,发展极不均衡。

2.6 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

目前,青海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欧盟、东盟、巴基斯坦、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出口总额约占全省的60%多,而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规模和出口比例还比较小。由于出口市场结构相对比较集中,导致企业难以及时规避出口风险,也影响企业谈判话语权和经济利益,使青海外贸出口易受国际贸易不利影响的概率变大。

3 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存在问题原因解析

3.1 外向型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

第一,市场经济观念落后,计划经济仍根深蒂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观念落后导致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不够,面对新情况裹足不前,失去发展机会。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仍很淡薄,许多企业只顾着如何做好眼前,而没有长远的开拓计划,势必导致一些优势企业和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必然导致对外贸易力度不够。

第二,市场开拓不强。长期以来,青海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主要依靠省外市场输入,这就造成全省物价水平较高、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也挤压了本地特色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和规模提高较慢,一定程度影响了市场开拓能力。尽管近年来使青海特色优势产品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走出省门,但还处于探索开发阶段,竞争力的培育和释放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加之受资金、技术和规模的制约,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度以及市场占有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3.2 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青海对外贸易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正处于从基础形态开发到功能开发、从资源的初级集聚到产业辐射的转型阶段,面临许多困难。科技支撑不强,普遍缺乏利用技术进步这个推动青海特色优势产品不断开拓市场的最有效手段和途径。企业缺乏资金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入,并且相关产业的专门人才稀缺,产业发展、产品开发、品牌营销方面力量薄弱,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3.3 产业发展不合理

青海工业占整个经济55%,有色金属、盐化工、石油天然气、水电四大支柱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94%,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初级化现象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决定了对外贸易结构单一,致使青海长期依靠以资源加工型为主的高载能产品扩大外贸出口规模,不仅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而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加严重;加之青海贸易方式单一,对外贸易龙头企业少,进出口规模小,竞争力弱,发展不稳定、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

3.4 技术水平及人才储备跟不上市场需求

第一,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在科技投入上不足。部分企业仍不能意识到提高生产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道理,仍满足于现状,在科技投入上不够重视。同时,企业缺少资金也是限制技术水平提高的原因之一。

第二,人才的制约也是重要因素。近年来青海人才缺失现象也较为严重。一方面,由于青海当地外贸规模小、企业少,对外贸易岗位也较少;同时,由于青海当地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处于价值链底端,企业效益低导致工资待遇也较低;再加上自然条件艰苦,导致许多外贸人才,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青海现有各类人才也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人才浪费现象也比较突出。这就导致目前这种各个外贸企业普遍缺乏熟悉国家贸易规则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状况,现有人才队伍也存在知识结构老化问题,导致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还远落后于国际竞争的需要。

3.5 历史、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制资源环境。青海资源丰富,特色优势产品较多,但同样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全国和亚洲甚至世界生态安全,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更高,特别是在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未来资源环境消耗程度还将保持较高水平,尤其是青海大多数特色优势产品依托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集中分布在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发资源的环境代价很高,在全球化资源供给减少和加大生态保护的背景下,单纯地靠投资和消耗资源来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将很难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二,远离主流市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好、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备,城镇化率高,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是国内的主流市场。而青海属于西部高原内陆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差,信息交通不便,社会济经发展滞后,市场化水平和开放程度仍然比较低,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等缺乏应有的市场聚集度,加之较高的运输成本使青海在市场竞争中的区位劣势十分突显,从空间上和市场形态上都远离国际市场和国内主流市场,导致特色优势产品在开拓国内外市场方面先天不足。

第三,外部需求严重萎缩。总体来看,美欧日经济仍面临很大困难,各国刺激经济措施真正见效尚需时日。受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出现下滑,贸易总量下降,贸易利润减少,国际投资存在不稳定性,经济面临的困难还在加剧,青海省外贸企业普遍出现了出口订单减少、价格降低、资金短缺、出口下滑的现象。

第四,人民币持续升值,削弱了青海省出口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以含量为75%的硅铁为例,近两年硅铁出厂价格基本在7760元/吨左右,出口价格基本在1250美元/吨,2012年美元:人民币=1: 6.3125,出口价格约在7890元/吨,每吨可以赚130元人民币;而2013年美元:人民币=1: 6.1932,出口价格约在7742元/吨,每吨要赔18元人民币。企业为了维持经营,赚取利润,只有提高出口价格,或者停止出口,必然导致价格不具竞争力,进而导致出口数量减少。人民币持续升值,显然对青海省产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3.6 政策调整滞后,引导力度不够

总体来说,由于受地理位置、信息传递、产业分工等多种因素影响,青海省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反应明显滞后,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再加上2010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对青海省经济特别是对出口的影响不断显现。但是,在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外贸政策方面存在一定滞后性。经常是对外贸易已经出现不利的影响,管理部门才出台一些措施,但出台的措施往往效果并不明显。政策的调整往往不能很好的跟上世界经济形势,也导致了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够。

参考文献:

[1]曹震.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新时期外贸政策的调整[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86.

[2]张思婕.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换与政策演变研究(1978―2008)[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5):27-29.

[3]陈晋文.对外贸易政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91-113.

[4]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3.

[5]祁延生.青海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及问题[J].青海统计,2010(3):18-21.

[6]梅怡. 我国省域对外贸易形势及重点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2010―2012[J].中国市场,2014(4).

[7]梅园.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发展[J].中国市场,2014(1).

[8]冷振华.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业务的促进作用[J].中国市场,2013(2).

[基金项目] 本文是青海民族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项目《青藏高原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阶段成果,项目号:2013G007。

[作者简介]李毅(1976―),男,湖北广水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上一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演进及借鉴 下一篇:国有企业经济园区招商引资策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