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会“絮叨”的老师

时间:2022-08-12 02:49:36

做个会“絮叨”的老师

以前总觉得小孩子可爱,所以一直向往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小孩子相处。今年终于有机会来到小学任教。可是,面对一个班的几十个孩子,让我有点爱不过来。让我最痛苦、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维持课堂纪律。小孩子不管上课下课总有说不完的话,搞不完的小动作,而不善言谈的我上课说得最多的就是“安静!”“不要再讲话了!”当然这些命令式的言语并没有那么管用。不到五分钟,这些孩子又“热闹”起来。慢慢的,我发现,小学老师教学有妙招,就是对小孩子要“絮叨”,做个会“絮叨”的数学老师!

一、选择正确的“絮叨”时间

上课的时候,若是老师讲的内容吸引不了学生,或者是他们对上课内容早就学会了,他们不会闲下来,有的开始画画,有的开始玩橡皮泥,也有的开始拿出纸来折了。这时,若老师非逼着学生认真听上课内容,似乎显得老师太没自知之明了。这时,不妨来一句:“老师呀!看见小朋友们有在画画的,有在玩橡皮泥的,有折纸的,不知道老师讲的知识你们学会了没有?现在,老师就要检查一下了!看看哪个小朋友回答得最好啊。”学生听到这么说,定会专心听老师讲,因为不会的学生害怕出丑,而学会的也正好想找个机会表现一下呢!这时,老师出的题最好有点难度,不然太简单会让一些孩子得意忘形的。

二、要注意“絮叨”的场合

刚刚接的是六年级一个纪律混乱的班级,几次考试都不太理想。我没有急着上课,而是先看看学生的表现:纪律混乱,上课总是有人在小声说话。上课为了维持纪律,我总是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地说教,他们却若无其事,仍然愉快地玩耍。总结原因,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抄袭甚为严重。其中有个女孩,看上去乖巧懂事,两次测试都是90多分,发卷子的时候,有学生就说:“她是抄的!”终于在一次校际考试中不及格,从此,我就严厉制止班上的抄袭现象,不止一次公开地点名批评。

一次单元测试,刚刚发完试卷,我在教室过道走动,教室里很安静,大家都在做题。突然看到这个小孩居然快写完了,这才不到十分钟呢!这孩子平时数学成绩就不怎么样,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但是考虑到她居然敢“顶风作案”,我想以前的方法肯定是没有效果。我就又在教室里绕了一圈,希望找个绝佳的机会治住她。公开的批评没有效果,我就单独批评吧!我把她叫到教室外面,用严厉的眼神看着她。却不料她先哭起来了,边哭边说:“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我爸爸明天要去市里做手术,如果我考不好,爸爸肯定很难过。呜呜……”我明白情况了,沉默了一会,我说:“所以,你就抄袭,想让爸爸高兴,是吗?”她没有说话,只是一直哭。我只好抱着她,轻轻拍着她的肩膀,什么话都不说。不一会儿,看她平息了一点,我就慢慢地跟她说:“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你这样做好吗?爸爸希望你考好,是想让你好好学习,如果爸爸知道你的高分是抄答案的,你觉得爸爸会怎么样呢?”她说:“爸爸会更伤心。”“是啊,那你看这样好不好,这次考试成绩我不会告诉你爸爸,但是你要认真考,考出自己的真实成绩,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这段时间的学习,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够好,然后补起来。你要做的是真正提高自己的成绩”。她点点头答应我了。经过这件事,我们达成了协议,对她爸爸报喜不报忧,不懂的题目就多问问,争取弄懂每一道题。从那之后,她的作业不再是全对,但是,我们都看到了她在不断的进步。

三、“絮叨”也得讲配合

习惯了初中高中讲课的老师,在讲习题或试卷时,遇到简单的或是多次做过的习题,多半是对着试卷讲解,先讲讲你是怎么想的,再讲讲解题如何下手。显然,小学生的思维还没发展到那么成熟,语言表达能力也没那么清晰准确。况且,小孩子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参差不齐,所以,这个时候,老师的“絮叨”就没有那么有用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里,我们就不如动动手,把解题的思路讲明白,再引导学生说,学生说的时候,老师写下来,这样还不太明白的学生看了,即使不明白,下课再研究也可以“有章可循”。

在一次听课时,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的“折纸”,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刚刚上课,老师利用“先行组织者”,采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因为小孩子说得不是很完整,所以老师请了好几位学生起来回答,就这样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四分之一。我觉得这样有点浪费时间了,小孩子的思维是具体的,不会说出来不代表不会做,说得好的也不代表就一定是掌握好了。这时,出几道试题,让学生边计算边说说为什么这么做,手脑并用,动口动手,相信效果会很好的。

面对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老师唯有关爱才能打动孩子的心。而很多时候这些孩子缺乏自制力,老师唯有不停的“絮叨”才能时刻提醒孩子们好好表现。不厌其烦的“絮叨”只会让孩子反感,所以老师要投其所好,学会絮叨的一些技巧,让孩子们爱上老师的絮叨,享受老师的“絮叨”,在老师的“絮叨”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沟通问题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提升教师教育能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