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品味、创新

时间:2022-08-12 10:12:42

感悟、品味、创新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所编选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者而没有见到的情景。全诗紧扣“隐者”与“不遇”,把一个隐者的住处、活动环境、兴趣和劳动,写得很有情趣。诗句没有故意着色修饰,正如隐者的为人和环境一样,朴素清淡,但淡而有味。教学中,我采取“读―写―演―画―说―诵”的教学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激情导入,自读自悟。

课前,我要求学生搜集自己知道的古诗,并在课前三分钟互相交流。然后,我用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许多诗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唐代诗人贾岛所写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内容。学生很快就感悟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作者访问隐者,而没有见到的情景,初步感知了古诗的内容。这样,学生的自读代替了老师的分析、启发、诱导,培养了他们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二、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怎样才能点燃学生朗读古诗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这首诗是用寻访答问的形式写的,虽省去了一些语句,但从三句答句中可知道作者问了什么。朗读时要启发学生想象作者访问的经过,并读出作者访问时心情的变化。读“松下问童子”时,语速平缓,充满希望;读“言师采药去”时,语速稍缓,语调降低,由希望变得失望;读“只在此山中”时,语调升高,语速加快,从失望中看到了希望;读“云深不知处”时,语调又降低,语速缓慢,声音拖长,表现出作者怅然若失、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以写见悟,写出情趣。

书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在教学本课时,我特意安排了书写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地写一遍。

(生抄写古诗,师重点指导“松”“采”“药”这三个字。)

四、以演见悟,演出情趣。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诗中所描写的内容,一人当诗人,一人当童子,按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演。鼓励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大胆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然后自由发挥,现场表演,并进行评议。

五、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语文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所依托方能显现出来。于是,我设计了师生共画隐者生活环境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出隐者,而是通过诗人与童子的对话来表现出了隐者的生活,你能想象一下隐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吗?

生:山中云雾缭绕,山上长满青松、野花、野草,非常美丽。(自由说)

师: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老师与两名同学在黑板上作画,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画。)

师:我们三人谁画得好呀?

生:老师画得好!

师:这两位同学画得也不错,他们的想象真丰富!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画环境是手段,想象隐者的居住、活动环境是目的。让学生画环境的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否了解了隐者的生活;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六、虚拟情境,说出情趣。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于是,我做出了别出心裁的移情设计。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小童子,想不想当小童子?

生:想!

师:我是中国古诗研究会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首古诗,让更多的小朋友来读,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生:愿意!

师:诗人贾岛去找你师父时,你在干什么呀?

生:我在松树下等师父回来。

师:那你师父去哪了?

生:到山里采药去了。

师:那贾岛见到你师父了吗?

生:没有,因为山里云雾缭绕,看不清师父在什么地方。

实践表明,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活内在所需的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七、含英咀华,诵出情趣。

读古诗,要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古诗的神韵和精髓、赏阅古诗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陶冶自身的语文情趣。

师:通过采访,我打算把刚才的对话写一首古诗,让更多的小朋友读到它,有现成的古诗吗?

生:有!

师: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生读)请同学们再认真练习诵读。(背给自己的同桌听)

八、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感受。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的收获是什么?心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一堂课可以看出教学中的精彩艺术,透过教学艺术的七色光环,我们发现支撑教学艺术的基石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导致学生厌学的致命伤是老师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以成人的心理需求代替儿童的心理需求。我们教师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去体验世界,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似,万变不离其“读”,以读为本,以写、画、演、说等促读,走读书内化之路。

上一篇:浅谈借助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 下一篇:试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