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景抒情散文简约教学

时间:2022-08-12 05:34:13

初中写景抒情散文简约教学

(安徽省马鞍山第十一中学)

摘 要: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形散神聚等特点,教学需要合理取舍,删繁就简。简约是一种智慧,有效是一种追求,要让简约有效成为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而这种智慧、追求和回归也正是当前课堂教学所需求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关键词:抒情散文;简约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同学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展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从而陶冶同学们爱美的心灵,锻炼其发现美的眼力。而《春》就是本单元的开篇文章,是一篇经典写景抒情美文,历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精讲细讲,占用了很多的教学时间。其实,写景抒情散文作为散文中的一种,它有自己的特点,教师上课时只要抓住诵读、品味、感悟三个环节,就能做到删繁就简,实现散文简约化教学,提高课题教学效率。下面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朱自清的《春》为例,具体谈谈初中写景抒情散文的简约化教学。

一、诵读

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诵读是提高解读散文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肤浅、解读错误,其根源在于老师和学生都对散文感悟中的“悟”缺乏重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春》是一篇情感浓烈的课文。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春天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味写景背后的抒情,作者笔下春天景色的美丽与生机,必然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学生抓住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所以要读出喜悦与赞美的情感。第二部分是全文重点,抓住五幅春景图,引导学生融入文本,反复朗读体验,读出深情,既增强文章气势,更加深读者内心体验。第三部分是作者的直接抒情,我们紧扣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揭示主题、挖掘内涵,并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赞美之情!

这样在读中落实了语言训练,培养了语感,也加深了理解与体验,做到了意文兼顾。让整个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老师、文本、作者之间心灵深处的对话过程。

二、品味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春》这篇散文,在赏析五幅春景图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钻”“闹”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春花图”时,可引导学生找出写作顺序、描写角度等,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图画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理解。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使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得到渗透。

三、感悟

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感情真切,大多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或者大自然给人的启迪与哲思,要想理解作品内涵,必须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保持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融进作者笔下的世界去感受,去思考,才能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

《春》中,作者尽情描绘江南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言语间充满了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作为读者,我们也许有这样的体会,那就能够与作者一起沉浸在美丽的春景中,自然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缘情入景,你就能够初步赏析写景抒情类的作品。

我认为,实施简约课堂不等于使课堂教学简单化,教学本课,删繁就简的过程中,使本课的课堂教学变丰满了,在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使本节课逐步回归到课堂教学的本质――简约课堂,散发出简约之美。当然,课堂“外显的简约”必须要有教师“内隐的丰富”来支撑,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修炼,不断提升化繁为简、以简驭繁、厚积薄发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J].人民教育,1962(6).

[2]~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上一篇:情境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