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类招生的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12 03:26:05

基于大类招生的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摘 要: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大类招生的政策,本文首先分析了大类招生后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复合管理模式,以实现低年级统一管理到高年级专业管理的有机过渡,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 大类招生 学生管理工作 复合管理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许多大学开始推行按大类招生,即在高考录取时不再细化专业录取,而是学生按照一定的专业大类录取入校后,经过一年或者两年的基础课学习,再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选择该大类下的二级专业进行分流培养。这样既贴近学生的专业选择志愿,又符合社会需求,学生可以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如西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从2008年开始,有4个专业按照材料类招生,按材料大类招收的本科生入学时不分专业,经过一年的学业后根据成才目标、学习成绩、兴趣爱好重新选择具体专业。

大类招生政策的推行,在基础课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创新性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大类招生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比如一年后重新选择专业的方法选取,生源在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分配不平衡,导师变更后熟悉学生程度的下降,重组班级后学生间的熟悉和凝聚力的下降等问题,都是由大类招生所带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和谐的班级成长环境不但能使学生有更为强烈的班级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能使学生发奋学习,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所以,对基于大类招生下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

1.重新选择专业的方法选取难,导致生源在各专业间的分配严重失衡。

经过大类招生的学生在一年基础课学习完成后,面临着重新选择专业的问题,专业划分的方法选取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西安理工大学2008级材料类的本科生采用的是基于综合成绩的志愿申报法,即把学生一学期的加权成绩和入学时摸底考试成绩按照7:3的比例核算出一个综合成绩,然后在各专业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填报三个志愿,根据各专业招收的上限和成绩排名依次划分。这样导致了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在优质生源的分配上出现了严重失衡,如学习成绩排名前60%的学生选择了材料专业和成型专业,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专业的第一名已是百名开外,而且成绩较差的学生也都集中在了这两个新兴专业,这给这两个专业的学生管理和长远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总结2008级材料类本科生划分专业的经验,我们在2009级材料类本科生中更多考虑各专业的均衡发展和生源的均衡分配,采取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的班级学生即为该专业的学生,该班级成绩排名前15%的学生可在4个专业中进行微调,这样有效解决了2008级材料类专业划分中存在的问题。

2.导师变更对班级学生熟悉程度下降。

导师是为适应学分制而专门为班级配备的专业老师,因经常接触本班学生,指导学业,较容易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便于开展工作。但一年级经过专业重新选择后,原班级的学生分配到了新专业班级,原班级的导师所带的新班级里熟悉的学生基本所剩无几,甚至出现一个都不认识的情况,致使导师要重复一年级的工作,重新选择班委,重新熟悉学生,重新树立威望,等等,这都将严重阻碍导师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重组班级的凝聚力较差。

学生在入校后,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相互帮助,相互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同学友情,也形成了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在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划分后,原有班级全部打乱,重新组合,重新建立自己的交际圈较为困难,新班级学生间的融合过程较长,因此,新专业班级的概念淡化,凝聚力较差,班级活动开展往往阻力较大,同学间的交流、学习、互帮互助等方面效果较差。

4.专业划分后的后续工作复杂。

首先,根据现有房源对各专业学生宿舍进行调整,既要确保一个专业的学生尽量在一个宿舍,又要考虑到原有宿舍同学间培养的友情问题,所以拿出一个调整幅度最小又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方案确实要煞费一番心思。但即便这样,仍会有少部分学生私下调整宿舍。

其次,重组班级的班委建立。因为学生间相互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多数学生只推荐自己熟悉的同学作为班委候选人,容易在重组班级里形成“小集体”现象。

再次,划分专业后,重组班级的班级名称及组成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教务系统里却因为录取信息在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备案的问题一时无法得到解决,致使导师在成绩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束手无策。

最后,重新划分专业使学生在档案填写、奖助学金申请、考试等方面无所适从,对究竟填写原班级名称还是现班级名称产生困惑。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模式

由于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必须探索出更多适合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高效学生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采取分阶段多方法的复合管理模式更能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1.从宏观来看。

(1)传承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提升当代大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提高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教育学生不要太过功利化,要留出空间给精神上的信仰。

一个人要知荣辱,懂礼教,遵法纪;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用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信仰来凝聚力量。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使其日益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功能,逐步彰显国家强有力的软实力,中华巨龙的梦想就会成真。在保持软实力建设开放性的同时,软实力的发展离不开硬实力的支撑,必须做到“软硬平衡”,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提高了大学生的信仰价值地位,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2)构建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建立崇高信仰提供支持。

信仰和精神是人生前进的力量,是民族繁荣兴旺的法宝,而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必须唤起青年一代的信仰意识、团结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唤起民族之魂,充分发掘和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使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成为引领青年前进的一面旗帜,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支撑。

2.从微观具体来看。

(1)国家应出台并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将出现的问题,诸如房价、物价、就业等逐步解决,深入解决好这些基础的问题,让大学生们能够真正享受大学的轻松环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当然这里的学习不只是课本的学习,还有社会实践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意义。

(2)社会上的媒体应该提高对信仰价值的宣传力度,提高媒体的文化主导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3)学校应该回归大学的本质,不能为追求入学率、就业率而灌输给学生一心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

首先,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师、辅导员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力,他们对于大学生信仰观的引导起到关键和主要作用。所以,他们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通过专题形式对敏感问题、社会实践问题、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或者实践调查与思考,使大学生客观实际地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切实的思考和体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合理引导,帮助他们真正确立起科学的思考方式和准则。

其次,加强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大学生能在班级和群体的活动中,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加强交流和沟通,解决精神和心理需求方面的问题。同时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使大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同时使他们敢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还可以组织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磨炼坚韧的品格。

最后,应该特别注意与关心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分别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和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内,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与需求,开展一系列服务与活动(如新生或毕业生心理讲座、新生校园生活辅导、新生养成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给予他们精神上与实际生活中真正的帮助,解决他们心理的各种困惑,这样有利于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信仰追求。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在实践中较为有效的分阶段多方法的复合管理模式,对于调整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由于各高校政策差异和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加之学生工作的组织管理涉及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我们要不断地实践、探索,从而找到一条更符合校情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孙朝霞.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于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0,(6).

[2]王战修.法制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

[3]李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黄咸强.论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高校德育的整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5]祝伟.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革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

上一篇:孟子仁爱思想对现代人道德情感的启示 下一篇:谈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馆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