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时间:2022-08-11 10:59:08

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在最近国家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对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电大及其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尤为重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也因此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曾就二十一世纪教师能力问题进行过一些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和能力,应该怎么去服务学生。教育部在建设数字教师标准的时候,主要关注了三方面问题:其一,教师要具有以学生为本、面向学生和培养学生养成的能力。其二,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取向,即要使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其三,要使学生具备社会生存能力。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曾提出了TPACK理论,强调信息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

二是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对此,我们提出了4个C:即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核心是创新能力。在4C理念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创新能力涉及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生活和职业能力等。在进行远程教育时,在明确听众、对象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构造出教师的基本能力模型,并把这个模型归结成6个方面、13个能力维度和100个指标。按照这一能力标准,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即用技术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即能够设计教学、资源和环境。

三是实施数字化教学的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涉及学生动机的维持,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言语的表达、提问、促学、反馈、巩固知识等等,这些都属于数字化教学的技能。另外,在网上进行数字化教学,还会涉及教师的评价和绩效分析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利用信息化平台、管理平台进行教学的数字化管理。

四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首先要保证自己是终身学习者,并且具有职业的认知,能够对自己的职业具有自豪感,能够认可自己的职业。这可以归结成六个方面的能力:技能素养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估与绩效分析能力、教学数字化管理能力以及职业认知与发展能力。

以上是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数字教师”的一些思考。面对数字化原生态的学生,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除应具备上述能力外,可能还需要完成角色转换,更多地关注怎样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

另外,关于开放大学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控制,可以参考一下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的学习活动管理系统。学习活动管理系统也称之为“LAMS”。在这个系统中,主要有三类角色:学生、教师和管理员。基于任务和活动的设计策略,教师进行教学课程的设定,对教学素材进行组合并形成教学活动。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进度进行网上学习和过程监控,教师进行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并能随时检查群体的学习进度。这种基于任务、问题和资源的学习,一般要注意几个过程:一是任务划分。任务是静态的过程,是对问题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情景和资源的设计、活动的驱动,但活动必须是动态的,且需要进行监控和过程评价。目前在远程教育中,过程分析和评价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即大数据分析,也被称之为“学习分析”或“教育数据挖掘”,即对学习之后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者交互信息等进行分析,包括运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师生互动、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社区热点问题等。另外,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其设计也有一定的系统性,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等。

最后,关于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刚才有教师提到了《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的资源建设规范标准》、微课程、慕课建设和资源重用等问题。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教育资源依然没有办法满足学习者需求,特别是在手机上的应用更是匮乏,所以才有了内容适应性和适配性问题,但是这种教育资源的应用可能还涉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内容自动提取、格式转换、页面布局调整等。对于慕课建设,需关注几点:一是内容的可参考性和交互性。目前网上很多慕课课程,是在学生学习视频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提问,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实践表明,这种“参与性”比没有参与而直接浏览整个视频内容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二是利用社会媒体进行交互,也就是我们称之的互动。三是是学习结束之后,如何进行学分认证的问题很值得思考。对于微课建设,我认为微课建设虽然具有专题化、微型化的特点,但是一定要注意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运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手段把知识系统地组织在一起,为学习者提供系统化的知识。

本文系作者在“真正的魔术师——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教师论坛上的点评发言,根据会议资料整理。

上一篇:巧列不等式解答应用题 下一篇:ICDE联合UNESCO等启动“全球在线高等教育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