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命题在探索中前行

时间:2022-08-11 07:17:08

作文命题在探索中前行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共有18种题型,命题类型多样化,特点明显,视角各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进步,首先体现在开放与限制的结合上。以北京卷为例,在给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写景佳句之后,用五种不同理解为考生搭建了一个打开思路、选择角度的宽阔平台;五种理解之后的省略号,又为考生立意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此为“开放”。但无论立意点有多少,都必须来自于两句诗;如果把两句诗弃置一旁,随心所欲地去另起“炉灶”,就有跑题之嫌。这就是“限制”。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进步,还体现在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新课标理念上。广东卷作文题“传递”,既可以写历史,也可以写现实;既可以写本民族,也可以写其他民族;既可以写具体的传递,也可以从抽象的角度,去写一种习俗、文化和精神的传递,选择立意有较大的余地。如果题意过窄,考生就会被压挤到一条狭窄的巷道里,纵有天大本事,也难以施展。这与新课标理念下调动考生的写作激情,写出具有个性和鲜活生命意识文字的精神不符。

另外,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进步。有人认为“人人都有话说”就是一道好题,笔者对此不敢恭维。生活中,家长里短、吃喝拉撒之类,自然也是“人人有话说”,但未必是一道像样的作文题,“常挂在嘴边”的话未必就能落到纸上。就像一条溪流,无法检验出弄潮高手的本领;一道单薄、浅俗的作文题,无法见出考生的真本事。

一道好的作文题,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2007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母语”就是这样一道题。在英语热遍全国的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如何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母语”?“母语”一题以其鲜明的时代色彩,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阐述事理、抒感的空间:可以去写由衷的喜爱,也可以去写深深的忧虑;可以探究母语“失落”的原因,也可以探讨救治的办法;可以由母语谈及民族的文化的根,也可以谈及母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之,高考作文命题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考生的佳作频出。如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兼开放与限制于一身,内涵丰厚,极富启发性和思辨性,有利于考生调动积累,展开想象与联想。评卷结果证明,如同北京卷“细雨闲花”一样,山东考生的作文同样异彩纷呈、千姿百态。有的写一个人、一个家庭,也有的写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一些考生对题目把握准确,明白“风化”其实就是对历史的遗忘、对过往的无视,“记忆”就是对历史的凝视、对经验的传承,不会“风化”就是刻骨铭心、永志不忘,因而写出了深度与厚度。文章可记叙,可议论,也可写成侧重抒情的散文,不少考生扬己之长,写出了个性独具的考场作文。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考生考场作文的成功,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作文命题的成功。

上一篇:我看不懂初中语文的“标准答案” 下一篇:《洛丽塔》――醉人的落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