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万法官“大过滤”

时间:2022-08-11 05:02:43

中国二十万法官“大过滤”

中国19.88万法官迎来六十年来最重大的变革,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将不再是法官,未来或转任法官助理,或从事跟审判无关的工作。留下来的法官,将按照精英化的目标锻造,享有独立的审判权,享受更高的待遇,并受到一套独立的选拔和惩戒机制的约束。未来的中国法官,将有可能变得奇货可居、“高高在上”。

7月12日,试点之一的上海市第一个启动这项改革。官方的信息显示,改革后的上海各级法院中,法官占所在法院人员总数的33%。其余67%的人员为司法辅助人员和行政人员,皆为法官服务。这是中国第一次专为法官设定相对固定的人数,是迈向法官精英化的第一步。之前法官的数额由政法专项编制框定,法官更多被视为党政机关人员管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被中央定为司法改革试点地区,上海方案提供了具体操作的样板。广东、湖北、吉林、青海、海南也在试点之列,试点方案还在修改。由于上海方案全文不详,法官占33%是多还是少、被裁掉的法官何去何从、留下来的法官权责待遇如何、今后法官如何选任,成为过去一周法律界广泛谈论的话题。

在将近20万法官中遴选出精英,这是自1949年以来首次对法官群体的整理、甄别。“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这是一群参差不齐的人。”一位参与试点方案设计的人士说。中国的法院系统内,拿到审判职称意味着就是法官。而有审判职称者,未必都在审案判案。早年有的法院连后勤部门人员甚至厨师,都有审判职称,都可称为法官。“有的硕士生博士生进来,到研究室,政治部管人事,或者让你去办公室写材料,到了一定年限,就可以考助理审判员,考上了,但不办案。有的级别上去,处长呢,就是审判员。有些在综合部门的高级法官从来没办过案子。这就导致整个法院里面,有审判员职称(法官)的非常多。”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游伟说。

在审判岗位上的人员,往往没有严格的界限。案件多忙不过来时,有的书记员也审判案件。审判员水平同样良莠不齐,基层法院有相当部分审判员没有法科教育背景。具体到改革带来的短期变化和个人前景,有人表示担忧。“很多中青年法官,没到高级的,现在担心得不得了。”游伟说,“基层法院上五十岁的很多是高级法官,控制在33%,意味着很多高级法官都要留下来了,包括一些原来不办案的。原来‘开刀’的现在要去当‘护士’。问题是,不少‘护士’比‘医生’的水平高。他们学历高,能力也强。肯定有人要被牺牲。”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业务骨干担心,如果当地也借鉴上海方案实行的33%的法官员额制度,自己未必能够竞争过那些行政级别上占优的领导,将被挡在主审法官的门外。

而如此复杂的法官存量给精英化改革带来极大困难。广东省高级法院的法官陈建说,“法院内部的传统就是论资排辈”。“院庭长一般肯定不受冲击的,但我们70后、80后的人就很难说。其实现在在珠三角地区,百分之七八十的案子都是我们这批人在干。这在基层和中院特别明显”。摘自《南方周末》

上一篇:“停滞在中国”的外国难民 下一篇:空姐们的性感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