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时间:2022-08-10 04:23:29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音乐能美化人的灵魂,还能激发人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热情。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像音乐一样使人产生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培养;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45-02

雨果曾形象地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数字与文字代表逻辑思维,音符代表形象思维。人类要达到心灵丰满、智慧通达、情才并茂,必须通过德、智、体、美等几方面的教育。”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

1 音乐教育重在情感体验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要去歌唱的。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因此,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情感体验是第一位的。

1.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并非仅指人对音乐作出感官上的反映(如感觉好听不好听),也不同于一般的感性认识,而是指人对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音区、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在听觉上能作出正确的心理反应。换言之,音乐感知能力是指人对于“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的审美教育将无法进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加强音乐欣赏课教学,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如:旋律上行使人感到兴奋、情绪高涨、紧张;旋律下行使人感到平静、情绪低落、松弛。快节奏表现出热烈、紧张、欢快的气氛;慢节奏表现出宁静、抒情、忧郁的气氛。快速度营造出热情、激动、欢快的情绪;慢速度体现出抒情、柔美、深沉的情感。在表现激动、强烈的情绪时,往往力度强;在表现优美、抒情的情绪时,则力度弱等等 。

1.2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音乐语言”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性,在音乐作品中,往往只是某种精神面貌、感情状态的表现,其中包含着内在的生命、情感、灵魂、风格和精神,但并没有具体的指向。“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和可塑性,给学生在情感体验、形象思维等方面提供了较之“文学语言”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经验,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想象,做出不同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由此可见,联想和想象是丰富的,是加深情感体验的审美心理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使情感体验得到扩展和深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1.3 结合音乐作品欣赏给学生讲述必要的音乐知识。在音乐欣赏中,特别是在欣赏大型的器乐作品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应该给学生传授与欣赏作品有关的音乐知识,如音乐常识,声乐、器乐基础知识,常见声乐、器乐作品的体裁曲式结构等,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但在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由浅入深、通俗易懂,不要讲得太深、太专业化,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为尺度。对于较难弄懂的问题尽量采用知识迁移的办法来使学生理解掌握。比方说,在讲解曲式结构中的乐汇、乐节、乐句、乐段时,就可以与语文课中的字、词、句、段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并且也容易理解和记忆。

2 音乐教育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2.1 要表现音乐的美,首先必须全面的理解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音乐可以根据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第二,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标题音乐)的标题,乐谱上表情术语,力度、速度等;第三,根据歌曲的歌词内容和意境;第四,根据作者的思想观念、创作个性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

2.2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在唱歌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作品的艺术处理”这一环节,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比方说,当学生学会了演唱一首作品之后,应从情感体验、音乐形象等方面启发学生来理解音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就作品的演唱形式,表演中速度、力量、表情的设计,高潮的处理,伴奏的安排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2.3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堂。比如,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参与的乐趣。制作完毕,让学生讲创作思路,并展开互评。在互评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又形成了同学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关系。互评后,根据乐器的特点,分成若干组,然后根据乐曲特点设计伴奏型,进行竞赛。这样做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激活了他们各自潜在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3 音乐教育应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现在中小学生普遍热衷于流行音乐,有的甚至到了狂热的程度,但他们不知道这类作品中,有一些是不适合他们的,有的是对他们有害的。要使学生分清流行音乐中的良莠,主动学习并热爱高雅音乐,就必须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3.1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从审美的角度和生理的角度,让他们知道流行音乐中什么是好的,是适合他们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不适合他们的,甚至是有害于他们身心健康的。

3.2 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学习高雅音乐,引导他们体会高雅音乐的艺术价值。比方说,可以先把高雅音乐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给他们欣赏,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使他们对高雅音乐产生兴趣,排除认为高雅音乐深不可测的思想障碍,然后给他们听一些管弦乐作品,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等。在它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再指导他们学习欣赏交响乐作品,如:《命运》等,欣赏交响乐有一定难度,开始可采取欣赏片段的方式进行,再逐步过渡到欣赏完整的作品。

总之,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情趣,使之具有更加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个性、人格和尊严为代价去实现某个确定的目标。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学生已不满足那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音乐的耳朵”,成为具有高尚音乐趣味的人。

上一篇:音阶练习在钢琴演奏技巧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