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

时间:2022-08-10 07:44:19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

在一次思想品德考试中有一道与感动有关的题目:“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你我他,给人以心灵的震感和深深的启迪……感动之余,请回答:你打算做一件什么事情给人们带来感动?”阅卷后,我做了一下统计:在300多人的回答中,有30%的人准备向他人捐款捐物,20%的人准备义务献血,14%的人准备捡了钱上交,8%的人准备勇救落水儿童,还有5%的人准备捐献角膜、器官或遗体……

学生天真的回答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深地打动了我,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不得不给满分,因为我知道,他们心中所确立的行为目标蕴涵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完全符合思想品德课对他们的要求,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勇敢地兑现自己的承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也会感动周围的每一个人。可是,这里却隐含了另一个问题,即这样的感动要等多久?对于有些感动恐怕要用一生去等待,难道他们非如此不足以感动人们?感动无处不在,承担一项社会责任,要用一生去等待,和感动的约会何必那么遥远?

后来,我在班上做了一次现场交流和调查,许多学生告诉我,他们并不在意自己那样的感动愿望能否实现——那是以后的事,但这样的回答就可以得分,资料上也有类似的答案。这令我有些始料不及,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位老中医,每到冬天,他就在口袋里放个暖水袋暖手。有人问他:“你很怕冷吗?”他摇头,说:“这是为了病人。”人们有点不解,他说:“用温暖的手给病人诊断,能让他们感到安心和信赖,激发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我告诉学生们,有时,一个微小的细节,却有着无穷的力量!其实,“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感动人心的事,不是只有那泪流满面,激动人心的场面才会触动我们的心弦,生活中,感动的含义是多层次的,一切都需感动,感动生活,感动生命,让我们感动的小事同样是时刻处处存在的,感动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听完故事,同学们都默默无语……第二天的第一节课,我刚进教室,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我一看,讲桌上摆放着一盆鲜艳的栀子花,花蕾正悄悄地开放。这着实让我感动不已!

思想品德新课程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但在实际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逻辑化、虚无化现象,其实效性往往被我们忽视,这对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由知到行的转化极为不利。事实上,上述试题以“感动”作引导,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启示学生要从日常的点滴做起,热心公益、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在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中培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的思想道德情操。显然,许多学生曲解了感动的含义,把感动看得太崇高,太完美,以至于给自己树立了“英勇献身”而又难以付诸行动的感动目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学们高大的感动目标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情感体验被虚化了,其有效性是相当有限的,这往往导致“大德做不到,小德不知道”、“知而不行,述而不作”的尴尬现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体验和践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情感体验的主阵地应当在于学生的生活现实之中,存在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和生命意义的生成之中。朱小曼教授说:“体验作为情感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即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又有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即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关注学生无意识的德育细节中捕捉教育的良机: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默默的帮助,一股幽幽的清香,制止一场纠纷,避免一次可能的伤害事故,弯腰拾起他人不经意丢掉的纸屑,随手关上走廊的电灯……在这些貌不惊人、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浸透了许许多多足以影响乃至改变学生一生的教育契机,是他们经历情感体验、感悟道德情操、提高约束力的最好时机。

总之,“心动不如行动”,我们不能让学生因善小而不为,失去一次次情感体验的机会,让感动始终与他们擦肩而过,而要鼓励学生善于抓住机会,身临其境,亲身经历,实现情感体验,以此换来生命的激情和热情,所谓“意之所指,行之所为”,这对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情感体验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中学)

上一篇:让游戏之花在英语课堂绽放 下一篇:初中政治课堂如何运用情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