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院校音乐通识教育探析

时间:2022-08-10 05:41:43

新时期高等院校音乐通识教育探析

摘 要:当前,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音乐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课程,在我国发展较晚。而我国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体系上不完整,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文章旨在通过对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进行内涵式分析,并对当前我国高校发展音乐通识教育存在问题及瓶颈进行全面解读,从而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及意见,期望为我国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音乐;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209-02

通识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我国高校培养优秀学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的重视和发展,逐步成为了各高校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举措。音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音乐内容的教学,以此来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达到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现代化大学生。因此,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上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由音乐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部分构成。

(一)音乐通识教育的性质

音乐通识教育属于通识教育的一种类型,当然具备通识教育的性质,即区别于相对比较专业化的学科教育,具有非专业性质,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与学习。在进行音乐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的选择具有多样化性质,能够在接受学校专业教育的同时,学习非专业性的其他学科,能够使学生有效的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防止高分低能”的现象发生;而音乐作为通识教育,对于各大高校而言,其针对的选课学生群体,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原则上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能够选择该课程,因此使学生的选择与学校的授课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二)音乐通识教育的目的

通识教育是为了防止学生产生重度偏科,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其他科目学习不断下降的问题,音乐通识教育就是为了防止一些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忽视非专业课程,例如音乐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而且在音乐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能够积极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除了专业课程之外的音乐常识及注重自身音乐能力的开发,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会整合现代教育理念与模式,更加的注重学生对音乐思考能力的培养,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的人才,最终培养出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的完整的人。

(三)音乐通识教育的内容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音乐通识教育的内容上涉及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音乐知识,其包含的内容十分的广泛,它将不同的音乐知识通过通识教育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属于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质的关于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一种教育。

二、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上的不断融合发展,通识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引起了我国的重视,开始逐渐在国内各大高校设置通识类课程,以解决我国大学生过于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音乐通识教育也逐渐开始在各大高校陆续开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音乐通识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中开展的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中,在课程设置上凸显出了相对单一的问题,开设较多的课程是音乐鉴赏类,而且其中大多数都是以欣赏西方交响乐为课程内容,针对我国传统的音乐形式,例如戏曲、民歌、民族音乐以及其他国家比较具有传统意义的乐器缺乏了解与学习,这显然不科学。了解国外的文化,尤其是西方交响乐对学生学习音乐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单一的课程设置,往往不能使更多的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更想了解的内容,而且不利于我国优秀音乐的传承。因此,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学习。

(二)高校音乐师资配备的薄弱

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更多高校的关注度不高,引进高素质教师的需求也不高,相对于专业性教师的引进,音乐通识教育上的教师相对比较薄弱。在多数高校引进的音乐通识教育教师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专业音乐学校毕业的学生,尽管他们拥有一定能够的专业知识,但是并没有接触过更多的教育学专业学习与运用,难免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音乐教师的教育作用。再者,在高校通识音乐教学过程中,有些音乐教师不能较好地把握音乐通识的内涵,学生也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因此使得当前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三)高校音乐缺乏课外实践

我国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在课堂与实践之间联系往往不够紧密,尽管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中,音乐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流行的活动,但是针对通识教育中的知识,在当前的课外活动中并没有被完全的体现,甚至是没有体现。如有很多学校没有学生艺术团,有些学校即使有学生艺术团,所招募的艺术团成员也仅针对特长生,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对音乐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深入的学习,但是鉴于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仅仅依靠课堂的知识学习,不能完全满足其音乐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音乐课外实践的缺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

作为一门通识课程,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大多都是通过选修的方式在学校各个年级各个专业中选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因此学生的音乐水平相对比较复杂,参差不齐。而且设置的课时量也不会很多,往往就是通过最基础的知识传授,使更多的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并且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因此,加强课程多元化设置对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做法归结如下。

1.丰富音乐专业知识,加强多元文化的教学内容。增加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音乐知识内容,可以通过立足国情,增加民族性质的传统音乐学习,使大学生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和民族音乐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增设一些具有特色性质的音乐课程,例如民间音乐鉴赏、世界音乐鉴赏、歌剧鉴赏以及民族音乐鉴赏等课程,以此来开阔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思考及视野,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认知。

2.编制有综合性的音乐教材。教材编写可以通过认真分析本地区及本学校艺术资源的特征,由专业教师进行编写适合的多元文化教材,内容上包含国内外、古今、流行与民间灯多元化的教材。教材要重点突出综合的理念和学科融合的特点,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学科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对国内外的音乐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促进学生在多学科之间相互贯通的领悟,增加学习的能动性。再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将其他学科知识穿插在教材中,形成多学科相互连接的综合性教材。

(二)优化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及运用。因此,提升专业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音乐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一门重要课程,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要求也有着新的提升,要求高校通识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音乐通识教育的教师,必须要能够较好地把握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在具体分析音乐作品形象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曲式结构、美学意义等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果教学内容涉及到地方风情、民族特色,也应在宏观上有初步的认识,以便在音乐教学中较好地运用与音乐作品相关的知识,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思索音乐文化。与此同时,音乐教师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演奏与表演能力,在具体额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运用音乐演奏,音乐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并不断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加大音乐教学的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方法,而加大课外实践还能够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强音乐知识运用的良好方式。面对当前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欠缺课外实践的问题,积极地加大音乐教学课外实践,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方式,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积极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与此同时,加大高校音乐教学的课外实践,能够使具有一定音乐天赋的学生得以不断发展音乐才能,还能使大批音乐兴趣者更好的锻炼自己,更能培养更大一批的音乐兴趣者。

四、结语

通识教育模式下的音乐通识教育需要学校与社会更大的支持与帮助,学校要不断重视音乐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引进具有专业技能的音乐教师,社会要积极给予现代大学生不断展示自己除专业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从而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人格更加健全,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升。因此,面对当前高校中音乐通识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我们多方努力,采取多元化的解决方式,不断优化音乐通识教育,不断地探索发展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对策,只有将这些方面都纳入到一个理念统一的系统之中,协调好使之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我国音乐人才的培养,推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5(03).

[2]李渝梅,李方元.解读“功能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季刊),2005(04).

[3]唐娇.工科院校中的艺术通识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

[4]冯元元.试论大学通识教育目标下的艺术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5]龚金平.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革新与实践研究[J].理论界,2011(06).

[6]田军.普通高师音乐审美教育管见[J].现代教育管理,2010(06).

上一篇:中式风格与欧式古典风格 下一篇:浅析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