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空间设计

时间:2022-09-27 01:14:09

浅析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空间设计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在功能布局及空间结构的构成等方面,探讨小型纪念性空间的设计方法,即如何将历史文化的特征与空间功能相结合,以达到纪念历史又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纪念性;整合;展示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84-02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是迄今中国共产党唯一在广州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共三大会址房屋毁于1938年10月侵华日军飞机对广州的轰炸中,基址于1972年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到广州实地考察初步确认,2006年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勘查完全确认,三大会址纪念馆2006年7月1日建党85周年之际,正式落成对公众开放,她是广东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员教育基地。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包括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和旧民居5号楼几部分。设计者针对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纪念性并结合具体场地条件的分析,选择以简洁、现代的手法处理历史环境中的问题,同时注重对建筑造型及空间的梳理,力求摆脱简单的符号附会,充分发掘纪念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纪念性。

一、基地现状分析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这一片区是广州市著名的“东山洋房”别墅区,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山便集中了许多权门显宦,达官贵人们纷纷在此兴建别墅和官邸,形成了散落在新河浦、龟岗一带600多栋中西合璧的红砖小洋楼。这一系列融合了岭南和西洋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后被称作“东山洋房”。其中的春园、明园、简园、逵园和隅园,被称为东山“五大侨园”。几乎每一座别墅都留存有一个望族或政要名人的故事。宋子文、孙科、白崇禧、于右任、阎锡山等等,分别在合群路、美华路、烟敦路、新河浦一带,修建别墅公馆。解放后,洋楼最早的主人陆续都出了国,散布在世界各地。东山洋房或空置或已几经转手,如今大多已为商用,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或开辟为咖啡馆或为私人高档会所,会址正对面的逵园成为了私人艺术馆,不定期的举办私人作品展。

在有着如此浓厚的人文环境地段内,如何使纪念馆这样的新建筑融合于周边的环境,无疑给设计增加了难度。但从另一方面考虑,这些要素恰恰给了设计者以灵感,是很好的切入点。正是由于复杂的地貌及现状,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整合;正是由于纪念性主题和随处可见的历史素材,需要营造纪念氛围以强化主题。

(一)外部空间环境的整合

站在中共三大会址上,首先看到的是逵园。三层高的仿西洋古典式建筑,独门小院、阳台两侧立仿罗马式圆柱。整座红砖小楼掩映在竹丛里,光影晃动、摇曳生姿。乍看小楼的外墙,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刻在楼顶门楣的“1922”字样。

逵园正是建设于1922年。这个数字成为建国后文物部门到处寻找中共三大会址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当年的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记得,他们在会议休息时就站在窗前,能看到逵园顶部的“1922”的年份。因此,刻有“1922”的逵园就成了确定中共三大旧址的重要坐标。

毁于日军轰炸的三大会址遗址清理出会址基础和残存地面,为保持历史的真实,会址楼房并未复建,而是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修缮,加盖钢化玻璃顶以保护基础,人们可以通过玻璃参观文物。并设立纪念碑,供人们瞻仰。会址转变为遗址广场,站在广场上,正对面就是有着醒目“1922”字样的逵园,如此身临其境,比任何复原场景都要来的真实,来的震撼。地下的残砖烂瓦使观者深刻的意识到“勿忘国耻,兴我中华”的历史使命。

在会址西侧依次是旧民居5号楼和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顺着恤孤院路往南,行至新河浦路22、24、26号,便可以看到3幢一字排开的洋房,24号楼便是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

当年参加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开完会后去春园休息,如今观者参观完历史陈列馆,再沿着革命前辈走过的路前往春园参观。这一观展流程在室内外的不断变换中,在新馆与旧址的互动中,形成了时空交叠的“场”。如此独特的历史轨迹和场所构造,具有深刻的纪念性。

(二)纪念氛围的营造

本身建筑场地就置身于有强烈历史痕迹和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周围遍布有悠久历史的小洋房,清一色的红砖外墙是最直观的视觉呈现。所以纪念馆的陈列馆外墙设计也是红色,使之融合于大环境;建筑外立面设计是四四方方的几何形体,低调简洁,给人以庄严的感觉;另外周边都是低密度小洋楼,纪念馆为配合周边的建筑高度,只设计了三层,公共建筑层高远高于住宅,所以特意设计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即符合纪念馆室内空间的展示高度要求,又能保持建筑外立面高度与环境一致,没有高大建筑的唐突反而显得格外亲切。新旧建筑很好的融合为一体。

战争使会址不复存在,但残留的地基片段构成了强有力的场所特征,反映了内在的精神。挖掘后用玻璃保护起来,使参观者能最直观的了解当年的一些历史片段,给参观者以强烈的感染。遗址广场―历史陈列馆―机关旧址串联起来的线性组合空间序列带来了良好的参观节奏感,及由此产生的纪念氛围。

二、内部展示空间的设计

纪念馆除了作为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纪念地,她也是一个城市的会客厅,她的室内空间首先应该是温暖和明媚的。因为她常常是一个外来者了解一个城市的第一步,也是本地居民的聚会社区。她的空间,不是板着面孔向观众微言大义,而是如同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对观众把历史娓娓道来,随时为游客提供学习和休闲的场所。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比较特别,首先她不是一栋独体建筑,而是几个建筑的组合体,且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立功能;再则她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筑群,而是分散在马路两端,由陈列馆与遗址广场到机关旧址需要步行一段距离。如何设计每个建筑内的历史陈列主题,如何串联起几个建筑间的线路都是难点所在。

(一)展示空间的功能划分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几个组成部分做了以下功能设置: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展示的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相关历史知识;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是复原当年与会代表们的生活场景;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是纪念性的开放空间;旧民居5号楼作为临时展览厅。

具体到每一个展馆,又划分为信息空间(展示展品)与公共空间、辅助空间。

公共空间包括服务区、休息室、大厅、通道、楼梯、残疾人通道等,应该是有文化品位、舒适方便的场所,在设计上尽量充分利用有效空间,去掉多余的东西,使观众有高度的自由感和舒适感,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各个展馆虽小,却都具备了以上功能,是一个理想的休闲和思考的场所。

接待空间、工作人员办公室、储藏空间这些辅助空间都安排在了旧民居5号楼,这栋楼主要是做临时展览,设置辅助功能在这里,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其他展馆的展览空间,又便于工作人员的管理。

(二)展示空间的实体部分

以历史陈列馆为例,在参观路线的设置上为串联式组合设计,就是主要使用空间一个接一个地相互串通、直接相连。特点是:(1)把交通联系空间寓于使用空间之内;(2)各主要使用空间关系紧密,并有良好的连贯性。这样的组合形式非常适合中小型纪念馆,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

每一层的空间均为一个入口一个出口,空间设置有变化、有起伏、有节奏,主要目标是营造一个不断引人入胜、有明确导向、丰富多彩的陈列空间,用场景点缀特殊空间。观众置身陈列环境中,步移景换、不断获得新鲜感,忘却疲劳,获得一种特别的感受。

由于展馆较小,室内运用墙体多设计围隔,把一个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大小不一的空间,增加展示的面积,拉长展线,给人以丰富饱满的空间感。并且采用临边的设计方法,就是把陈列内容依墙体而设置,尽量少占用交通空间,需要特别强调的部分做重点展示。这样有松有紧,有缓有驰,使参观者不感到疲惫。另外封闭展示和露置展示相结合,灵活的展示形式让观众更贴近文物,倍感亲切,展示空间也变得丰富多彩。

(三)展示空间的虚体部分(灯光色彩)

纪念馆以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相结合,设计感应照明系统,减少光对文物的损害。为了改变狭小的空间,有效利用色调和暖光源、冷光源增强空间的感觉。

而各种博物馆空间里,最适合采用自然光的空间就是名人故居。中共中央机关旧址虽只是与会代表短暂居住的场所,不是何人的故居,但是一样适用。因为在这样的空间里没有设计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没有过多的灯光,一切恢复原状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小桌子,老藤椅,窗外洒进来温暖的阳光,这个空间呈现的是当时的生活状态,是对历史的浓缩与展示。

(四)展示空间的感知部分

创造意境、烘托主题、感染观众情绪中起“点睛”的功能,是将陈列内容高度集中概括,运用艺术表现力去创造生动的典型形象,而场景再造是用的比较多的方式,如:人物模型加道具构成有故事性的场景、复原街景或生活街市。力图做到以简洁的艺术语言表达丰富的陈列形象,用高雅的艺术形式再现历史。

(五)展示空间的组织形式

这里重点描述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在建筑面积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竖向型空间构成能最大限度利用面积,三层空间弥补了展馆空间狭小的不足,叠加的构成方法即增加了展线,又活跃了空间。

参观时最先下到负一层,并没有开门见山、一览无余,而是设置了一个缓冲的过厅空间,接着才是前言部分,顺着展板浏览,到末端又设置了一个小过厅,暗示着另外一个空间的存在,利用楼梯把人流引导至上一层空间。引导处理得自然,从而使人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直至参观完整个展览,再搭乘电梯下来大厅。不需要走回头路,参观线路流畅自然。

(六)展示空间的丰富与扩展

与大多数中小型博物馆一样,由于受限于布展空间不足,能展出的展品仅占极少部分,而大部分深藏在库房中。而且一件展品的说明牌往往只有少量信息,无法扩展内涵。多媒体技术辅助实物展出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在适当的场景配合实物向观众形象、生动地讲述历史。解决了传统布展很难表达、枯燥的知识点,通过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丰富、扩展了展示内容。尤其是历史纪录片和动画类的题材,常常能吸引观众长时间驻留观看,达到很好的传播宣传效果。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工作日益重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作为记录广州这座近现代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载体,具有极大的纪念意义。纪念馆空间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与历史文化要素对建筑的限定,采用协调为主、对比为辅的方式,在表达对历史环境尊重的同时,尽可能增强空间的展示功能。通过协调各展示空间的主次,分割功能空间,尤其是将交通性空间与展示空间的结合,并利用内外空间的交融与遗址广场纪念化的设计方式,形成了良好的纪念氛围,而又不流于过分严肃,符合当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达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上一篇:新时期高等院校音乐通识教育探析 下一篇:试论海报设计中的图形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