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定位研究

时间:2022-08-10 04:11:23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定位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学院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亟需创新,本文分析了高职学院图书馆在服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图书馆在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氛围和环境方面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高职学院图书馆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利用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 IC)技术,创建了服务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型服务模式。

关键词:职教模式 职业素质 信息共享空间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最近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模式也从当初的“本科压缩饼干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新型职教模式。高职院校图书馆怎样适应这一新型的职教模式,服务于专业系部的问题,摆在了所有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面前。在本科院校图书馆中流行的学科馆员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图书馆服务于专业系部的问题。但是,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受人力资源匮乏和职业教育特点的制约,没法借鉴应用。因此,探索研究高职院校图书馆怎样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不但必要而且重要。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这种新型职教模式的特点,我们知道,在这一新模式中学生的质量体现在其职业能力的高低,而职业能力又由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构成,两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对于职业技能培养,基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构成和图书馆建设的现状,短时间内很难对专业系部提供强有力的全方位支撑,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有被边缘化的风险,为了规避这类风险,结合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图书馆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大有作为。

1.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学生培养方面作用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局限于被动提供图书和部分电子资源服务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对系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计划没参与,也不了解。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过程中,对于专业文献资源,仅仅依靠学院专业设置目录,大多数情况按照书名来完成相关资源的采购,特别是纸质文献尤为突出,直接后果就是文献利用率低,造成图书馆建设经费浪费的同时,还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非专业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学院学科专业设置的关联关系就更弱了,而 “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这种新型职教模式下的职业素质培养是需要非专业文献资源来支撑的,并且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有差异的,因此不同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需要的非专业文献资源也不尽相同,所以脱离学院学科专业设置来进行非专业文献资源的建设,显然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如此一来,不论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还是职业素质培养,图书馆都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撑和服务,图书馆被边缘化就成了必然。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利用新技术成果,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限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对于专业文献资源的建设方式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支撑力度方面,短时间内不可能从根本上有所变革,为了缓解图书馆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弱化、图书馆地位在学院被边缘化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着手,以非专业文献资源的建设为抓手,以构建服务氛围和环境为中心,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从传统意义来看,图书馆不仅是资源中心,而且还应该是交流中心,但目前对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交流中心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几乎是空白,好一点的图书馆建有学术报告大厅,其单向性和高职院校的学术氛围现状决定了其利用率较低,交互式的、不同规模的学术讨论交流场所基本没有。分析其原因,除与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关之外,还受技术的制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原来不可能、不可行的设想成为可能和可行,图书馆作为交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如此一来,利用图书馆的交流中心功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就能方便地打造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服务环境和氛围,这种服务环境是专业系部不具备的,是图书馆独有的。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不论是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还是在服务环境构建方面,图书馆都大有可为,特别是服务环境构建方面,图书馆更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素质存在差异,同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下面我们就以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中的时间管理能力培养为例,阐述图书馆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地位和作用。

2.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总括起来有三个方面:自我管理和发展(成己)、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待人)、专业化工作(理事)。第三种能力主要靠专业系部来培养,前两种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以图书馆为主、专业系部为辅的方式来进行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就包含在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之中。选择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为例,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时间管理能力已经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由于职业的原因,对时间管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因为技术的发展,软件技术开发已经完全是一种团队行为,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工作进度会直接影响整个团队,我国软件项目开发成功率较低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团队和团队成员的时间管理问题,所以,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不仅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同样也是其从事职业的要求,在此二重要求之下,培养软件专业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就非常重要了。时间管理的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之一,不同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它具有显性和隐性二重性质,显性部分可以融入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通过体验的方式,被学生直接认知,依赖于专业教学;而隐性部分游离于职业技能培养之外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不可直接认知,只能通过引导的方式默化潜移的积累来完成培养,其更依赖于氛围和环境。而在这种氛围和环境的营造方面,图书馆比专业系部具备更大的优势,特别是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 IC)技术的出现,将空间、资源和服务融为一体,更加凸显了这种优势,所以说,职业院校图书馆在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大有作为。

3.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信息共享空间是为满足用户对空间、资源和服务的综合需求而出现的一种一站式服务环境,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它包含三要素:空间、资源和服务。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如下:

3.1空间

在“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新型职教模式下,软件专业实施的项目驱动教学,项目制要求学生分组,一般合理的小组人数为5-10人。因此,在空间建设方面,综合考虑图书馆物理场所功能分区,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可动态调整的、容纳8人的学习场所。学习场所的使用实行预约制。

3.2资源

3.2.1设备资源。每个学习场所配备计算机和投影仪各一台,容纳8人的椭圆桌1张,8把椅子,一个白板,一台12换机,无线网络室内覆盖。

3.2.2信息资源。网络接入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库,独享时间管理能力,培养专业特色动态资源库。

3.2.3人力资源。1-5个学习场所配软件技术专业教师1名,参考咨询馆员1名,人文讲师(时间管理方向)1名。

3.3服务

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信息的识别、获取、汇聚、分析、加工、展示、传递等都可以在此信息共享空间中一站式实现。其中时间管理能力培养专业特色动态资源库的建设是关键,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从时间管理的认识、时间管理的原则、目标设定与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工具、时间管理的务实技巧等多个方面建立和完善该资源库。

4.小结

面对新技术条件的挑战和高职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融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戎小群.提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0(11):117-118.

[2] 罗芳.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信息通讯,2011(4):95-96.

[3] 雷瑛.IT职业素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中国游艇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力机制分析研究 下一篇:公共任选课多媒体素材处理教学改革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