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自主、合作、探究式拓展阅读活动的探索

时间:2022-08-10 03:57:13

组织自主、合作、探究式拓展阅读活动的探索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课内学习是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的求知与探索,课程规定性的教学要求往往对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形成制约。而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则可以自由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独特的审美感受。可是,鉴于当前高中学生实际阅读条件和能力的限制,这一理想的目标和方式往往难以在自由阅读中得以实现。为此,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者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编写了必修和选修各模块的《读本》。

但是,限于使用方法的缺乏,对《读本》的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目标往往难以落实,不少教师学生在实际使用中,常常流于随便翻翻,甚至束之高阁。因此,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读本》,是当前有待教师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问题。

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我们认为,对《读本》的创造性使用,也应当在这一要求指导下进行。所以,结合苏教版选修教科书《现代散文选读》的教学,我们以《〈现代散文选读〉读本》的使用为典型范例,尝试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配套《读本》的使用策略探究。

学生在课外的自由阅读中固然可以获得“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但是,要使学生从实际阅读中获得显性的成效和进步,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组织自主、合作、探究式拓展阅读活动,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价值得以实现,效率得以提高。

《读本》是教科书的补充和延伸。如苏教版的《〈现代散文选读〉读本》既与教科书《现代散文选读》参照呼应,又相对独立,自成格局。《现代散文选读》教科书在传统散文文体分类的基础上,从题材与表现手法把文本分为写人、记事、抒情、写景、状物、说理六个专题,并以专题为教学构建多重对话探讨的平台,创造开放的、期待个性与创新的空间。《〈现代散文选读〉读本》的专题设置与教科书相同,体例也与教科书类似,有利于阅读能力的迁移,这就为实现学生的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组织自主、合作、探究式拓展阅读活动中,我们首先确立了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现代散文选读〉读本》的要求。通过交流,教师和学生产生共识。《现代散文选读》的课程目标要求在人文性方面,通过现代散文的研读,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思考人生、感悟自然、陶冶情感、砥砺思想,提高散文鉴赏水平;在工具性方面,要掌握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对不同作家、作品以及作品的风格与艺术特色有一定的判断力,并且能将自己的阅读成果以鉴赏和评论的方式进行交流;还要理解散文的表达功能,了解散文文体知识,建立散文文体意识,掌握散文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状物、说理的基本方法与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构思的过程,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和审美判断水平。那么,《〈现代散文选读〉读本》的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要求,不应是漫无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应依据《现代散文选读》的课程目标,从整个模块,到具体的专题,应当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也应当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来检验。

其次,我们认识到,《〈现代散文选读〉读本》的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毕竟属于课外阅读,无论如何,在阅读要求上应当与《现代散文选读》的课程要求有明确的区分。合理地使用《读本》,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更是落实课程标准精神的问题。在课内教学内容已经基本占满了规定学时的条件下,不应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读本》只是教科书的补充和延伸,而不是课内教学内容的拓宽与加深。比如,虽然要求做到个性化的阅读,但见解的表达不应如《现代散文选读》的课程目标的要求那样,要“学习写作散文评论与散文鉴赏文章”来“将自己的鉴赏心得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指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我们利用语文阅读课的时间,以阅读鉴赏与演讲交流的方式,设计了《〈现代散文选读〉读本》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拓展阅读活动,进行了创造性地使用《读本》的尝试。这个活动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 确立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专题组元的特点,明确阅读要求。学生结合教科书专题的学习要求,通过《〈现代散文选读〉读本》的专题导语,了解读本专题选文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的特点,以及各篇选文的特点,从而明确自主学习目标。例如,状物散文“人与物的对话”专题的导语是:“这是一组有关物的散文,文中的物丰富多彩,……经过作家的叙述、描写和说明,它们都不再是客观的事物,而带有许多的意味。不要说老桥、园林、钟与钟声,它们早已成为人文的符号,即如自然界的花鸟虫鱼,也有那么多令人着迷的费解的奥秘,它们与人类的精神生活也是那么密切相关。看来,如何将客观之物写得有意味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这段导语,并联系教科书相关专题的学习要求,如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特点,区别其与科学说明文的区别,认识状物常见的表现方法,体会人与物的对话关系,当能明确专题的学习目标及各文本的特点。

(2)阅读文本,整体理解文意。学生应能从概括内容要点、分析主旨、鉴赏表达特色等方面宏观把握文本的各要素及特点。比如,写人散文“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中的美国印第安人作家斯・莫玛代的《雨山行》,是一篇与学生通常阅读的散文相比思想内容独特、风格差异较大的作品,因此,能宏观把握文本的各要素及其特点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在学生交流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宏观把握的训练,学生在理解作品时注意到了文本的几个特点:作者以回到作为本民族奇奥瓦人“古老路标”的雨山来凭吊奶奶的墓这一事件作为线索组织材料,从民族的“古老路标”的角度交代了背景,回顾了民族世代生存的领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包括民族起源传说、对太阳的崇拜和民族的迁徙过程,以及被白人入侵、奴役的经历。从凭吊奶奶墓地的角度引出了对奶奶的回忆,不仅记述了民族的生活,如居所、饮食、服饰、宗教等,更“为的就是到现实世界去看看她在心里看的更完整的东西”,也就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作者借这些内容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印第安文明在遭到入侵者破坏之后,只留存于以奶奶为代表的老一代人的心中,他们肯定自己的身份,坚守自己的信仰,遵守民族的习俗,死后与祖先一样葬在祖先的领地雨山之侧,但他们之后,民族、宗教、文化就无以延续了。学生就是这样通过宏观的概括分析,为探究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

对于文本的探究,要求学生能在自主阅读、把握要点的前提下做到以下三个方面:①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②能提出有见地的观点,③能进行有依据的阐述。其中,对于什么是应当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才算是有见地的观点,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有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课内教科书文本的研习,并利用课程标准中散文选修的教学目标和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散文文本解读能力的要求,结合具体的范例进行指导,要求学生至少能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来研读文本,探究问题。在进行有依据的阐述方面,不要求学生写成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只要求列出表述的纲要。这既是出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考虑,也是出于对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目标的强调。

(1)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同一文本时,能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针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分别发现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多方面地探究文本的价值。比如,在研读抒情散文“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中的韩少功《遍地应答》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有:作者是怎样表现“无人之地也不孤单”的?大自然又如何“遍地应答”?作者说“天地间全无人迹”,又说“其实有很多人”,再到“我在无人之地”,这样说是否矛盾?作者写白鹭“把我误会为鱼”,而小鱼又“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其用意是什么?“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其中的哲理是什么?怎样理解上帝是“不在场的在场者”?为什么说“寂静中有无边的喧哗”?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的?等等。学生通过寻求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来主动地、深入而全面地解读作品。

(2)能提出有见地的观点。要求学生针对所发现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寻求解答,如研读写景散文“文字绘出的图画”专题中苏童《三棵树》时,学生认为作者笔下的树被赋予了一种符号化意义,这类被赋予了符号化意义的事物,其寓意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朦胧的并且是各味杂糅的。作品中的“树”代表了“我”幻灭的愿望、“我”精神的迷惘和“我”追寻的梦想。“我”一直在寻找着属于“我”的树,其实就是一直在克服迷惘,追寻人生的真谛和本质。

(3)能进行有依据的阐述。这其实是对学生解决所研究问题提出的表达要求。因为我们只要求学生以演讲的方式来表达与交流,只要准备演讲的纲要,从演讲的要求看,应当做到的是观点明确、依据有效和论证有序。其基本形式就是从问题到观点到依据。如解读说理散文“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专题中林语堂《论树与石》,学生探讨了文本中涉及的中国人对树与石有着特殊的审美观点与情趣的问题,认为中国人偏好古雅庄严的石头,是因为这能给人一种“危”的感觉。学生在进行阐述时,就先一一列举了文本中所写的中国人偏好欣赏的悬崖、峭壁以及山顶上差一点就要滑落但始终不会滑落的飞来石等,指出这些都不但具有古雅庄严的特点,而且都给人以“危”的感觉,最后得出探讨的结论:这种感觉的实质是对于一种惊心动魄的美的追求。学生在演讲中这样表达,就做到了条理清晰,言之有据。

《现代散文选读》的课程目标是“着眼于鉴赏陶冶”,“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从这一要求出发,教科书的编写者倾向于主张散文是一种融记叙、抒情、闲谈和幽默为一体,集多种文学元素于一炉的文学样式,它以个人的感觉和体验,开放的结构和自由自在的表达,诗性地表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的深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时,侧重于要求学生注意发现和研讨文本所表现出的散文的风格特点。一是散文的文气,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所以读散文理应读出文气。如有学生探讨了韩静霆《书生论剑》中的文气,认为作者以直观感性的描写,多角度的渲染,表达了对青铜剑器的敬畏与崇拜,呼唤今人也应如古人一样有剑的豪情,从而使文章具有气势、气力和气韵,形成了一种刚健的风格。二是散文的笔调,林语堂认为,笔调体现了散文写作的自由自在,率性而为,不为任何形式所拘。有学生探讨了丰子恺《学画回忆》中的笔调,认为作者对童年学画的回忆,从儿童的视角,展现了当时自己的稚嫩、简单、纯真的心态,也流露出了成年人对童年充满趣味生活的留恋。这样的笔调,展现了作者的个性与性灵。三是散文的氛围,就是作品中所笼罩着、洋溢着的一种特定的氛围与情调。有学生在探讨沈从文《街》时,认为作者写湘西小镇一条长街上人们的生活,感慨长街寂寞,是因为男人都被抓去给军队做“夫子”了,只留下妇女和孩子孤寂的生活;又说长街不寂寞,只不过是人们年复一年地过着日常生活,实质是在困苦中度日和在无奈地守候。形成这样的氛围,固然与作者描述的生活场面,以及选择的独特的象征和意象组合有关,也是作者的心灵感受和他所描写的形象相互交感内化而形成的。四是散文的味,这是作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气质的体现。有学生在探讨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时,注意到了作者写在自己在沙田山居,海与山牵动着他的心,但心里更放不下的是他真正在意的“五千载与八万万”,是“我”的中国。学生认为作者选材描写的习惯、抒情议论的方式、语言表达的运用都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散文味。五是散文的趣,袁宏道认为:“世人所难得唯趣。”有学生在探讨陆文夫的《吃喝之外》时,认为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作者认为:真正使人难以忘怀的美食,并不在于食物本身的精细美妙,而在于人内心的闲适安然、愉悦知足,这种境界一生难得,因此难忘。后来虽然人们不断怀想、寻找,但重逢时却大多失望而返。其实,因为人们真正如饥似渴寻找的,本质只是一种心情。学生认识到,这篇作品的趣在于从世俗吃喝谈人生哲理,冲淡了过于庄严正统的思维习惯和写作方式,既有情和理,又有趣。

3. 交流、评论,反思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通过演讲进行交流,而且要求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和探讨阶段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助交流,如对演讲的内容,互相进行评点,提出简要的评论意见;要求每个学生在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之后,根据同学对自己、对别的学生的演讲的评论,进行简要的反思。

上一篇:让“小练笔”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常态化 下一篇:生本教育,缔造完美的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