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创造性的培养

时间:2022-08-10 02:03:03

论儿童创造性的培养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城北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01)

摘 要: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性:一是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以操作为中心,让儿童在做中获得知识,三是注重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关键词:创造性;陶行知;创造教育;解放;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0;B80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04-01

培养创造性人才既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嘴、双手、时间、空间”。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做合一、注重让儿童手脑并用,让儿童在玩中学,在玩中进步,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呢?本文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一、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儿童的情感,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为教师,要跟儿童做朋友,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和儿童一起参与各种活动。要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儿童的建议,轻声细语地进行引导,与儿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满足不同能力儿童的发展需要,促进每个儿童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在没有过多束缚的环境中,儿童能够大胆想象,大胆尝试,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索和研究。例如,一次晨间户外活动时,有个孩子对操场边的草地指指点点,不一会儿,其他孩子也蜂拥而至,想了解他到底在看什么东西。原来,刚下过雨的草地湿漉漉的,一群青蛙在草地上排着队,十分有趣。这时,教师应该充分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给儿童充分观察的时间,引导儿童进行科学观察,培养儿童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以操作为中心,让儿童在做中获得知识

教师采用操作发现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操作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个性化的操作具有较小的心理压力,可以促使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而集体的或小组的讨论交流又可以促进儿童的平行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教师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儿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儿童大胆尝试,勇于操作,积极思考,大胆发表意见。例如,孩子吃午餐的时候,吃饭的勺子需要值日生分发。一开始,孩子对组的概念不清晰,不知道哪些人算一个组;数勺子的时候,孩子对数的概念不熟悉,要么多数,要么少数。这时,教师可以让组里的每个孩子轮流当值日生,并让个别能力差的孩子多多锻炼。经过一次次操作练习,孩子们都能独立地数数,较快地数勺子、分发勺子。又如,在关于冰块融化的科学活动“救救小游铩敝校教师给孩子们准备了吹风机、扇子、毛巾、吸管等多种工具,让孩子们判断哪些工具能融化冰块,哪种工具融化冰块速度较快。教师可以先请孩子们猜测,当几个孩子因为答案出现分歧而进行辩论时,教师可请他们分别阐述意见,然后请几个孩子上讲台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这样,不用教师干巴巴地进行讲述,儿童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答案。在操作过程中,儿童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在实验过程中习得知识。

三、注重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陶行知先生曾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的肥料是不同的”,并以此告诫人们,“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还强调,教师要给儿童“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金子”,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每个儿童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儿童健康发展。教师要了解每个儿童的爱好、兴趣以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与特点,然后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进行教育。要经常留意儿童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独到之处,并给予鼓励。教师的鼓励一定要及时、具体,不能泛泛而谈。例如,在“圆圆圆”的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儿歌创编活动。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让孩子用敏锐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圆形,二是让孩子发挥创造力在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添画。然后,教师进行点评,积极评价孩子们具有创意的作品。这样的活动,能够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保护儿童的创造个性,提高儿童的探究兴趣,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中“六大解放”等是创造教育的重要体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儿童与众不同的表现,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儿童的异想天开。保护儿童的创造性,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是教师重要的职责。教师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要以操作为中心,让儿童在做中获得知识,要注重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才会开启儿童的心智,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文,李明.儿童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新进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5).

[2]林藩,何菁.现代教育视野下陶行知“六大解放”理念的应然意蕴及实然要素[J].教育评论,2016(10).

[3]卢晓娜.家庭教育要注重儿童早期创造性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9(04).

[4]宋军.儿童创造性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2).

上一篇:新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现状及思考 下一篇:论改进阅读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英语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