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精细化”管理

时间:2022-08-09 10:54:44

谈高效课堂学习小组的“精细化”管理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核心,而合作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二年前,我校初中部老师认真学习杜郎口的改革经验,深深为其成功的实践所震撼,结合我校生源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实践杜郎口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实践,学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杜郎口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江西宁达中学和山东兖州一中等课改成功学校都非常重视学习小组的建设,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我认为,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策略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包括小组构建、小组评价和小组奖励等策略的研究。可以说,课堂的高效与否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小组,对学习小组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

一、划分学习小组和建立组织机构

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性、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首先从全班挑选出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副组长和学科组长,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小组长不一定是组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却一定是各方面能力最强的学生;然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同时,要特别注意为班上的特优生等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男女比例要适当,而每组都要有女生,如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空间几何时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组建了学习小组后,小组应该有自己的章程、队名和队训,要求每个成员自觉遵守,同时也为成员间的互相监督创造依据。同时还应制定小组的共同奋斗目标和个人的奋斗目标。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家才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

二、培训小组长和小组成员

小组长要团结、帮助、组织同学,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勇敢地担当起学习小组的学角色,因此培训学习小组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措施:第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定期召开小组长回忆,洞悉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第三:给小组长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给小组长额外的学习材料和作业,如有例题有规律方法总结有针对性习题有答案,这实际上锻炼了组长的自学能力,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第四:培养各学科组长,在某些学科上让学科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科组长,这样既能给小组长减负,又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第五: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向高层次需要努力,在当前学生绝大多数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小组长领导一个小组也就属于其满足更高层次如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体会到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荣耀感,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源泉。

同时,小组成员培训是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如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后进生学习,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困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让学生明白只有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的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调,学习中的合理分工,讨论中坚持 “先一对一分层,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等都是提高合作学习实效重要因素。

三、建立组内合作学习的合作、监督、评价机制

建立组内合作学习的机制是合作与探究真正有效的重要保障,如合作学习的制度、组织纪律、合作学习策略与方法及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首先,要建立小组内的互相合作机制。这个主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要让同学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痛苦和快乐,乐于帮助别人,完成这个步骤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分小组的合作学习在组织形式上学生按照分组方式以及面对面的座次,如何抓好课堂纪律以及自习课的纪律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要充分发挥纪律小组长的作用和落实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结合建立好的队训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再次,小组评价策略。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平时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可以定期进行。小组自评侧重于组内个体之间的互评,能够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保证学生在原认知水平上,能够积极进行思维,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师评价基于教师对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甄别,偏重于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如可以进行“说说我自己”、“大家评评我”、“老师眼中的我”等活动对学生参与小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和认定,要使评价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促进的过程和一个开放的系统,另外,评价要及时的进行反馈与分析。

另外,教师要灵活的采用有效的奖励方式来促进合作学习的科学性和时效。往往开始阶段学生热情很高,参与的积极性强,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降温”了,因此,合作学习的机制保障和培养合作学习的内驱力非常重要,同时多种奖励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催化剂”。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

四、建立组间的竞争、奖励、评价机制

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要利用学习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在竞争中发展;小组与小组之间是要对抗的,如何进行呢?主要通过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如评选每一节课的“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质疑对抗团队”;每一周的“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质疑对抗团队”;每一个月的“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质疑对抗团队”;每一学期的“最佳展示团队”、 “最佳质疑对抗团队“等等,这些可以由老师们自由发挥,只要达到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就可以了。如果学校条件成熟,还可以把优秀学习小组的评选扩展到全学校的范围,为班级工作创造更大的舆论空间。

另外,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优劣和好坏,包括课堂上的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的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和“综合实力”。同时,要鼓励各组给学困生更多的学习、答题、回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如在组间定量评价中可以适当“倾斜”,这样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

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精细化”管理,重视过程管理、监督和评价,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否则就会失控或流于形式。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如对学生中没有纠正的关键知识点、学生语言的不规范、学生点评不到位等教师要认真的观察并进行适时适当的纠正。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的问题应是问题的拔高和增长点,而不是简单的预习的重现和机械的重复,或是书本上现成的答案照读等。■

上一篇:认知美学对戏剧审美的启示 下一篇:浅谈如何疏导学生的怨恨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