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新课程中“教”与“学”的转换

时间:2022-08-09 09:41:16

谈数学新课程中“教”与“学”的转换

新《课程标准》是当前指导小学教学的纲领,融人了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使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如何领会、把握新《标准》,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教学实践中,把新《标准》的实质贯穿到教学中,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转换之一:由教师“主角”向学生“主体”转换,实现“教”“学”相长。

《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按照这一目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放到核心位置,以“学”定教,教学活动围绕“学”来组织、来设计,把“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深人生活、生产实际,使之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发展和创新。

一是通过游戏学习知识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小学生,具有爱动和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游戏活动的运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左右”一课时,就可以设计如下游戏:游戏一,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摸摸你的右耳,摸摸你的左耳;游戏二小朋友面对面,同时举起右手,同时举起左手。在“玩游戏”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是充分利用学具学习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拿出学具,通过观察、比较、验证,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数豆子”一课时可以用豆子,也可以用扣子代替豆子,让学生抓一把豆子,先估计一下有多少粒,然后再来亲身数一数,验证一下和自己估计的是否差不多,在估计、验证的过程中就学会了读数和写数,进一步理解了数位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智慧潜能。

三是不断增强教学实践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因此,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实际中去,让孩子们充分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学习“购物”一课时,可以设计一次购物实践活动,每个孩子准备2~3件小物品,标上价钱,进行分类,组成小小百货店,用学具中的“钱”到小小百货店来购物。在付钱、找钱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亲身经历中悟得了用钱的策略。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享受到了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

转换之二:由教师“一言堂”向师生“群言堂”转换,注重教学过程。

《标准》在原大纲对知识要求达到“了解、理解、应用”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对疑难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是让学生自己说

就是学生通过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时向教师反馈信息,为教师实施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为此,我设计了“信息反馈交流卡”,对本节课内容理解了,学扎实了,便画一张笑脸;对本节课内容不理解,就画一张哭脸;还有疑难问题的,就画一张思索状态的脸形,或画一大大的“?”。教师通过“信息反馈交流卡”中学生所画出的脸部表情反馈的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针对性教育。

二是让学生互相说

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交流的情境,使之各抒己见。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可以采用同桌之间说悄悄话、组内讨论合作、组外交流辩论、全班共同探讨等方法,在“你一言、我一语、相互补充”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是让学生与教师说

《标准》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中间。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想像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改变传统的“问答式”、“说听式”教学。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学生,广泛与学生进行交流,创建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景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不再顾及看教师的脸色行事,有想法就说。课堂在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研究、探讨的过程。

转换之三:由评价“一元化”向“多元化”转换,关注每个学生。

《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就是说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和控制者,课堂其实就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教学,教师把学生带到了预定的圈子里,教师精心设问,从个别学生或一部分学生中得到一个预定的统一的答案,只允许一种思路,一种模式来思考。新教材的呈现形式是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不再过分重视书本中的机械训练,而是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要突破传统的课堂评价。

一是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历程

新课堂不再是机械训练的课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猜测、去尝试、去反思,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优到优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如简单的口算加法8+5,学生只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都给予肯定。生1:8+2=10,10+3=13;生2:5+5=10,10+3=13;生3:8+1+l+l+1+1=13;生4:因为7+5=12,所以8+5=13;生5:因为8+4=12,所以8+5=13;生6:因为9+5=14,所以8+5=13。只要能把自己的想法做出圆满的解释,就认可。然后让学生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学生经历了算法优化的全过程,在过程中领悟,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而且成功欲得到了满足。

二是让作业成为师生交流的窗口

改变过去那种等级制的作业评价方式,把作业纸上简短的话语变成师生乃至与家长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我对学生的评价分为知识能力与行为习惯两方面。知识能力方面,我会写上:“你这种方法真简便”“你这种解法新颖,富有创意,愿意讲给同学们听一听吗?”“你进步了,老师期待着你更大的进步,相信你不会让老师失望的,对吗?”“这次怎么出错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还是有什么心事,告诉老师好吗?”“粗心大意要不得哟!”等等。行为习惯方面,我会写上:“你的数字宝宝真漂亮”“你的书写进步了,老师真高兴”“作业清楚认真,望继续发扬”“下次请用垫板”“把宁写整齐就更好看了”“请保持作业纸整洁!”等等。这里不再是醒目的“×”、“√”,也不再是单纯的“优”、“良”、“中”、“差”,而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

上一篇: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有趣有情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