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8-09 07:35:50

论高职院校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构建

摘 要: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构建高职院校实践导向课程模式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提高课程与职业岗位(群)的匹配程度,瞄准人才就业市场。

关键词:高职;实践导向;课程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119-02

探索实践导向课程模式,建立实践定向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落实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根本措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条件,我国目前高职课程模式存在着课程与岗位(群)的匹配程度低;高职课程的开发缺乏市场分析、行业分析、教育分析;把陈述性知识放在优先地位,偏重理论和基础的内容,强调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知识,忽视职业实践能力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我国高职课程模式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实践导向课程模式能有效解决我国高职课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内涵

在课程论中,课程模式的划分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式。这里的划分角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根据以理论为中心还是以实践为中心,可以把课程划分为两种基本的模式,即学问导向模式和实践导向模式。这里所说的“学问导向”和“实践导向”,不仅仅意味着课程中包含更多的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而是说整个课程框架应当以“学问”为主线,还是应当以“实践”为主线,这就是“导向”一词的内涵。就课程而言,“导向”一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到底应当在课程的那些方面体现出“学问导向”,或是“实践导向”呢?至少应当体现在下面六个方面:1.以学科分类还是以职业岗位(群)划分为依据来确定课程门类:2.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是以理论知识为认识过程,还是以实践知识为认识过程;3.课程内容以普通文化知识、理论知识为主体还是以实践知识为主体;4.以知识本身的逻辑为中心还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5.以认识过程还是以实践过程为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要方式;6.以书面形式还是以产品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这六个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便形成了“学问导向”和“实践导向”两种完全不同的基本课程模式,而这种不同的选择,是由各自不同的目标所决定的。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是课程论中一个永恒的、基本的问题。在不同类型的教育中,由于课程目标不同,因此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在课程中不可能处于同等地位,而必须有所侧重。而这也正是教育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体现。不同的课程模式必须在这种竞争中做出选择,选择的结果就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完全不同的课程模式,即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学问导向模式和以实践过程为中心的实践导向模式。

二、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目标

我们知道,普通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有培养“学术性”人才和“实用性”人才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应选择以实践为中心的实践导向课程模式。课程的目标是形成劳动者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要“会做”。这一目标要求课程应:1.以职业岗位(群)划分为课程门类划分的主要依据,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工作实践;2.以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习者在一定程度的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3.在课程内容上,实践导向模式强调多数学习时间应放在实践知识的学习上,而不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因为实践过程顺利进行所需要的知识首先是实践知识,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用于理解实践过程的理论知识,但理论知识在这一模式中并不具有核心意义,并且理论知识对实践过程的作用必须通过实践知识这一中介来发生。在这一模式中,理论知识是服务于、依附于实践过程,而不是实践过程服务于理论;4.以实践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本身的逻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即使是理论知识,也是围绕实践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组织和学习,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某门学科的理论知识;5.以实践过程,而不是书本学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它坚信的一个理念是,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6.主要通过工作样本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由于实践导向模式的目标是“做”,而评价“做”的最为可靠的方法是评价做本身,即工作样本,因而这种评价方法是可靠的。

三、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实践导向课程模式,首先要确定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然后依次确定如何在每一步骤中体现“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应是:1.职业教育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开发哪些课程;3.这些课程应当按照什么结构来组织;4.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包含哪些内容;5.这些课程内容应当按照什么逻辑来组织;6.教师如何实施这些课程;7.如何评价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结果。对于高职课程模式来说,课程开发要优先考虑学生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兼顾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一般在设计过程中,应强调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让学生既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又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从高职培养目标来看,可以说,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定向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就是生存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专业水平,不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则失去了职业教育的意义。但是,职业是不断演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动态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还应该有科学的发展变化的观点,高职课程不仅适应职业的需要,而且应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和职业发展能力。二是实行整体优化,发挥结构的最大功能。课程和教学内容是无限的,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学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相对确定的时间里学到较多的东西,就要发挥结构的最大功能。三是便于学校操作和教学管理。课程理论和组合模式无论如何先进,最终是要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去,操作简便而有效的模式,才会真正得到实施。

目前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具体模式有很多,国内外较为典型的有:核心阶梯课程模式、能力本位(简称CBE/T)课程模式、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MES)、群集式模块课程模式等。笔者所在的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生态养殖专业教学改革中,根据实践导向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步骤,首先按职业岗位的任务确定了该专业“10大综合能力模块,20种能力要素”。在此基础上,借鉴“核心阶梯课程模式”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创建的“顶岗实践,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是典型的实践导向课程模式。在产学结合安排方式上,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到学院的实习基地“一场四园”顶岗实践。低年级采取“交替型”(学生理论学习与在院内的经济实体中的实践交替进行),高年级采取“渗透型”(职业课程与具体工作紧密联系,实践教学渗透在课程教学之中)。按“四个结合”的原则,即教学和产业结合、学校和企业结合、顶岗劳动和学习结合、产学研结合进行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打破原“学科型”的教学体系,重新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原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减少原学科体系中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强调职业岗位群意识;在能力培养上强调综合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群适应能力三者的结合。在课程安排上,学生入校后就进入基地,半天学习半天参与生产管理,学生顶岗实践时,按照“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学生管理、教师指导、阶段考核、联产计分(酬)”的24字方针进行管理,学生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从而培养出品德好、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能赚钱、勇创业的应用型高等生态养殖技术人才。这些教学改革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并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全国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经验交流会,以此推动同类院校实践定向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构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提高了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找准了高职课程开发的落脚点,为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找准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4]吴建设.中加高职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4).

[5]吴雪萍.中英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2).

上一篇:NCATE与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评估及其启示 下一篇:媒体素养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本土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