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灌输法”与“价值澄清法”的有效整合

时间:2022-08-09 05:50:30

“传统灌输法”与“价值澄清法”的有效整合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深层的部分,是一个民族长期、稳定的价值目标与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理念,它从深层次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具体地说,它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理念亟须磨合。与此同时,西方反华敌对势力借助文化渗透,企图通过“普世原则”来推广他们谋求的价值观。面对这种复杂的时代背景,青少年由于涉世未深,缺乏自主选择与判断的能力,他们必然出现认同缺失和信仰迷茫。青少年期是价值观萌芽、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价值观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如何进一步增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长期以来,一线教育工作者就此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仅就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传统灌输法”与“价值澄清法”的有效整合做一些探究。

一、基本理论及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灌输法”。

作为德育重要手段之一,灌输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在价值观教育中,灌输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正面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流思想,树立社会所倡导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

“传统灌输法”注重对人们进行自上而下单向度的灌输,具有目的明确、内容连续、教育效果明显的特点,有利于人们直接、高效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成为我国教育的基础手段。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它重内容轻形式,要求整齐划一的价值标准而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层次的内在需求;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重视单向度地说教,而忽视了教育规律,忽视了道德知识的内化。一直以来,教育界就意识到灌输法的不足,并做了许多有益的改良与探索,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说在以往较封闭的社会环境下,灌输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资讯的便捷化,人们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价值体系,而是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单向度的价值灌输已无法解决青少年的信仰迷茫与选择困惑。

2.“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方法之一,它认为,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多元价值体系,传统说教和“填鸭式”教学只会导致学生的价值混乱与质疑、甚至逆反。它主张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通过教导与灌输,而是通过学生自由选择、自我反省和行动澄清而来。教师不是直接传授具体的价值观,而是给学生价值选择的方法、策略,以期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澄清、自我否定,从而实现道德知识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

“价值澄清法”直面时代的挑战,着力解决人们的精神困惑,这正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强调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是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方向。然而,它倡导的价值相对主义、价值多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理论与操作上的局限性,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价值迷茫与选择困惑。

二、“传统灌输法”与西方“价值澄清法”在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1.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化价值观的关系,实现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包容多元化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

首先,在价值观教育中,我们要确立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善于借助灌输手段,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层面的内在要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面对西方试图推行的所谓“普世价值”,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应充分发挥灌输法直接、高效的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中之重,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把它提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和统一行为规范。

其次,在价值观教育中,我们要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合理内核,以包容的心态面对价值观多元化趋势。

在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趋势。应该承认,当前青少年价值观出现的多元化趋势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里的“引领”本身就蕴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要它完全取代多元化的价值观,而是要解放思想,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合理内核,以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态、宽阔的胸襟理性对待文化的差异和多元,疏重于堵,这反而更能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2.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实现教育双主体的有机结合。

“价值澄清法”主张无导向的教育,它认为价值观是个人的、随意的,教师要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能将特定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只是教给学生澄清的技巧。这一方法夸大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它反对教师的“传递”和“控制”,把灌输简单地等同于教化、洗脑。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放任自流,导致青少年在价值观上的混乱,这是“价值澄清法”致命的错误。

与“价值澄清法”相反,“传统灌输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更多地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往往采取简单的说教、填鸭式手段,结果其教育只是培养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握好教育双主体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说理、灌输的优势,以把握价值观教育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借鉴“价值澄清法”的合理因素,优化“传统灌输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核心价值观内容灌输时,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在教育主题、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教育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向互补,增强教育的实效。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有普遍性的、大家共同关注的价值观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案例设计、课件演示、头脑风暴法、教师引导等环节,使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讨论辩论,达到自我澄清、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效果。

3.正确处理灌输与自主选择的关系,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效转化。

“价值澄清法”主张价值观是经由学生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学生的自我澄清与知识的内化与行为的自觉外化过程,这与强调“知、情、意、行”相互转化的教育规律是不谋而合的,它较好地弥补了“传统灌输法”主要靠说教、手段单一的不足,弥补了当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停留在信息接收阶段,而很难真正内化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且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去指导自己言行的不足。

当然,单一强调自主选择的“价值澄清法”也有违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实际。尽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青少年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但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澄清价值的能力远未成熟,在多元文化和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下,如果没有教师的方向性引导,他们必然会出现价值困惑与信仰迷茫,甚至陷入道德困境。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发挥“传统灌输法”在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的同时,教育不再封闭性地围绕单一的价值体系进行简单的灌输,还要尊重人性特点,让学生学会选择。在渗透和灌输社会主旋律的同时,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要引导学生勇敢面对矛盾,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价值澄清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内化生成与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外化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效转化,增强教育的实效。

总之,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传统灌输法”的优势,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兼容并蓄,善于借鉴“价值澄清法”的合理内核,通过二者的有效整合,进一步优化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铁路机电学校责任编辑:朱蕴)

上一篇:肖川微评(五) 下一篇:当前我国课堂教学应当追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