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城镇发展的重新认知

时间:2022-08-09 05:27:53

对小城镇发展的重新认知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发展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优先发展小城镇,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政府与社会各个层面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城镇;新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

小城镇是“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状况、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优先发展小城镇,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指出要把推进城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小城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通过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和辐射作用,实现农村向城市的自然延伸,衔接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沟通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技术的流动速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市文明不断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使他们告别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摆脱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禁锢,追求文明进步,崇尚开拓进取,建立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小城镇社会化、商品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社会新秩序,从而改变农村社会结构的基本面貌,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二、小城镇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小城镇对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首先,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是要素的流动性,市场经济越发达,要素的流动性也就越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总是向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区位流动,这就是区域经济学讲的优位效益原理。小城镇具有集聚效益、规模效益、投资效益,是要素流动的最优区位,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流动的优位偏好或资源配置效益看,小城镇对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作用非常明显。

其次,小城镇是区域工业化的空间载体,能有效地聚集区域工业化的资本、技术和劳动条件,实现对区域的辐射与带动。无论是发达区域还是发展中区域,从推进区域工业化的角度看,小城镇对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最后,城镇化是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城市是市场的依托,是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完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为技术进步、技术外溢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城市群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成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三、小城镇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小城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然途径。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发展小城镇,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最终要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小城镇的发展目标,是要解决农民进城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问题。因此,要因地制宜,改善城镇基础设施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城镇化带动人的现代化。

其次,发展小城镇,要做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小康目标不仅是个经济概念,它还包含社会、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内容。许多小城镇在发展中为了实现增长而片面地把经济增长和小康的其他内容对立起来,结果造成经济发展方面腿长,社会发展方面腿短的畸形现象。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就要引导小城镇干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教育卫生事业、重视城乡居民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要注重提高全社会居民参与城镇管理的公共意识。

再次,发展小城镇,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小城镇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节约利用和保护耕地,防止过度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效应。以防止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鼓励采用适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程度,把工业化的技术路线选择和城镇化的就业路线选择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城镇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最后,发展小城镇,要立足国情,不能与发展阶段相脱节。要充分认识小城镇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要克服跨越式赶超东部地区的浮躁心理,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扎扎实实地调整结构,抓好农民的就业、增收工作。

四、小城镇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构建和谐社会,城镇化成为必然选择。从我国现有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来看,在实践中并不能起到对农民的长远社会保障作用,容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不仅制约了城镇化进程,还直接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政府与社会各个层面探讨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城镇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城镇化落后是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低水平过剩和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城镇化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城镇化能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促进有效需求的增长,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其次,城镇化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镇化有助于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的增长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镇化能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环境的集中治理。城镇化可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镇,减轻土地的负载,有利于推进退耕还林,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有助于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城镇化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城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密切。当城镇化率只有10%时,城市文明仅限于城市内部;城镇化率达到25%时,城市文明覆盖30%的地区;当城镇化率达到80%时,城市文明的成果将覆盖100%的地区。我国90%的科教资源集中于城市,城镇化的推进必将对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农村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和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发挥巨大作用。

我国地区差异大,城镇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应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或产业等多种优势,最大可能地发挥资源的边际效益,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交通、物流、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最大可能地聚集生产要素。同时,为适应经济竞争集团化、科技化的新趋势和建立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各城镇要增创发展新优势。首先是增创产业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增创体制优势,形成内生机制,否则城市风貌会千城一面,丧失特色,建筑风格单一,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再次,在发挥各城镇特色优势的同时,城镇之间要加强协调合作,避免产业结构雷同和重复投资造成公共设施浪费的现象,以防止城镇之间的恶性竞争,这是实现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最后编制好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以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环境共保、基础设施共建等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经济导报.

[2理论学刊.

上一篇:小议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下一篇: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原则诠释